文︱陸棄
外交,有時候像天氣,一會兒陰雨綿綿,一會兒陽光明媚,讓人哭笑不得。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原定訪華,卻臨時取消,幾天后又主動打來電話。新聞稿上寫得清楚:王毅“應德方請求,同德國外長瓦德富爾通電話”。兩個字“應約”,透露出玄機,也展示了外交的微妙與智慧。
電話內容,從新聞稿來看,聊得不錯。瓦德富爾的語氣有微妙變化,這種從抵觸到溝通的轉折,正是國際關系中最微妙的時刻。中方三句話,既點到為止,又意味深長。第一句,王毅強調“不應搞‘麥克風外交’,不能搞違背事實的無端指責”。直白而有力,卻不失禮貌。巧妙地把話指向了瓦德富爾此前的行為:在原計劃訪華前,多次針對中國發(fā)聲,聲稱中國稀土出口管制“令人擔憂”,企圖說服中方放松關鍵礦產出口限制,還妄議臺灣問題,試圖將臺灣安全問題與自由貿易聯(lián)系起來,這無異于公開指責。
![]()
瓦德富爾聽得明白。中方不滿自然顯而易見——外交不是麥克風秀,政治不是廣播操。每一次隨意的指責,都可能在中德互信上留下裂痕,也會給兩國關系帶來不必要的摩擦。臺灣問題尤其敏感,中國的核心利益,不能被試探。王毅第二句話直戳要害:中國曾無條件支持德國統(tǒng)一,希望經歷分裂之痛的德國,能理解并支持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一切“臺獨”行徑。將心比心,這句話里有歷史厚度,也有現實警示。德國的態(tài)度,不僅關乎對華政策,更關乎雙邊關系的穩(wěn)定與持續(xù)。
第三句話,王毅提出,中德需要制定更穩(wěn)定、更可持續(xù)的政策框架,讓雙邊關系行進在正確軌道上。言下之意,很清楚:德國當前政策,有時不夠穩(wěn)定,也缺乏可持續(xù)性,偶爾偏離軌道,中德關系不應該被這種波動牽著走。外交,不是一次喊話就能解決問題,而是長期、系統(tǒng)的協(xié)作。歷史證明,中德關系幾十年來一直穩(wěn)健發(fā)展,默克爾時代每年必訪華,即使到朔爾茨時期,雙方交流也不斷。但新外長一開始就上演“臨時取消、電話折返”的戲碼,難免沖擊現有互信。
![]()
更微妙的是,德國國內也有聲音。社民黨擔憂這種做法可能影響對華戰(zhàn)略,呼吁采取更加積極、戰(zhàn)略性的外交政策。中國德國商會表達遺憾,企業(yè)需要清晰度,避免政治動機的干擾。企業(yè)界的聲音,是經濟現實的投影。今年前八個月,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大眾在華利潤占全球盈利的三分之一,奔馳在中國市場利潤甚至超過德國本土,歷史累計利潤更是上千億歐元。這不是簡單數字,而是雙方經濟依存的寫照。
瓦德富爾顯然意識到這些微妙關系,也認識到電話的重要性。德方明確表示,高度重視對華關系,期待盡早訪華,并重申一個中國政策不變,愿同中方密切交流,妥處分歧,推進全方位戰(zhàn)略伙伴關系。王毅回應“歡迎適時訪華”,體現了中國人的外交智慧:既不忘原則,也不拒朋友。
從外交實踐來看,“麥克風外交”不可取,傲慢和無端指責只會損害互信,徒增摩擦。德國需將心比心,臺灣問題是核心底線,不能以政治操作或口頭模糊掩蓋事實。中國人的待客之道很直接——朋友來了有好酒,有分歧,也歡迎溝通與修正。外交世界里,偶爾的不愉快在所難免,關鍵在于發(fā)現偏離后的調整和修正。瓦德富爾的電話,正是一種修正,是一種成熟的外交行為,也是對中德關系的尊重。
![]()
在中德關系的大局中,雙方利益深度交織,政治波動雖不可避免,但經濟和戰(zhàn)略合作的現實力量,使兩國關系具有韌性。王毅的三句話,既捍衛(wèi)了原則,也留下空間,體現了在風雨中保持定力、在晴朗時把握機遇的智慧。外交不僅是談判和協(xié)議,更是態(tài)度、信任與理解的交織。中德關系的未來,需要這種平衡,需要在分歧中找到合作的契機,在微妙中推動戰(zhàn)略伙伴關系向前發(fā)展。
雨過天晴,電話后的中德關系依然走在正確軌道上。瓦德富爾會來北京,默茨總理及其他德國部長也將陸續(xù)訪華。外交世界從來不平坦,但成年人的智慧,就是在波動中穩(wěn)住航向,讓朋友心中有中國,合作中有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