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曾經有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猛烈對撞,那就是所謂“誰戰勝誰”的問題——即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還是資本主義戰勝社會主義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爭論、博弈、對抗,整整貫穿了20世紀100年。
站在今天時代的高度,看人類社會不同制度國家之間,在相互博弈和競爭中 ,卻共同發展的實踐,來觀察關于"誰戰勝誰"的命題,在21世紀正逐漸失去它的現實基礎。這種爭論的消解,并非源于某種制度,徹底壓倒另一種制度,而是人類社會發展邏輯,本身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
一、首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正在進行本質上的重構
生產力簡單決定論已經失效。當年馬克思預言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規律雖然仍在生效,但表現形式發生本質性的變化。今天的中國只用了40年就完成了全面工業化,而當年英國卻用了200多年。再比如今天中國5G基站數量已經占全球的 60%,此類的具體事例不勝枚舉。這種跨越式發展已經證明,制度差異不再是技術進步的絕對障礙。而資本主義國家也同樣在吸收社會主義元素——德國"社會市場經濟"保留工會談判權,美國醫療改革也引入全民醫保基本框架。諸如此類,等等等等。
最近的20多年,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人類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比如區塊鏈技術催生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比特幣突破傳統金融體系,這些新事物,既非純社會主義也非純資本主義產物。全球前10大科技巨頭中,6家創始人公開支持UBI(全民基本收入)全面推廣和實施,這種"資本向社會主義妥協"的現象,大大的消解了制度對立的絕對性。
二、當代人類社會的文明形態,已經出現了升維的態勢
首先是生態危機,正倒逼不同國家社會制度進行轉型。當北極冰蓋加速消融時,中國"雙碳"戰略與歐盟碳關稅機制形成奇妙共振。特斯拉上海工廠用光伏屋頂實現生產用電自給,這種"綠色資本主義"與"紅色科技"的合流,證明人類正在超越傳統制度框架,來應對共同的挑戰。
當代人類大力發展的太空經濟,已經改寫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則。馬斯克的SpaceX星鏈計劃與中國"虹云工程"的競爭,已超越意識形態范疇。當NASA開始采購中國商業衛星數據,波音公司尋求與商飛合作研發超音速客機,地緣政治競爭已經讓位于技術標準競爭。
三、多種社會制度的基因都在發生變異
1、 多種混合所有制在加速進化。沙特主權基金持有Uber 8%股份,挪威養老基金投資寧德時代,這種"資本無國界"現象背后,是生產資料所有制正在突破傳統定義。中國"新型舉國體制"整合華為、中芯等企業突破芯片封鎖,與微軟、谷歌組建AI倫理聯盟形成鏡像——兩種制度都在創造超越自身的新形態。
2. 各種傳統和新創的治理范式在迅速融合。比如杭州的"城市大腦"用算法優化交通,而新加坡"智慧國"計劃已經引入了公民數據信托。柏林則將工人委員會制度,引入數字平臺監管。所有這些人類對治理方式的新實踐探索,都表明,社會治理正在形成"第三條道路",既非傳統計劃也非自由市場。
四、未來競爭屬性在發生本質性的轉變
人類社會不同的社會制度,已經開始從對抗到競合的演化。比如,中美在量子計算領域既競爭又合作——潘建偉團隊與谷歌量子AI實驗室正在共享部分算法的成果,而這種"競合關系"可能成為新的常態。就像智能手機領域,蘋果用中國供應鏈制造芯片,華為向愛立信交5G專利費。
文明對話新維度正在新寧和奇異中,進行新的融合。當ChatGPT被用于分析《資本論》時,當TikTok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陣地的奇異景觀出現時,已經意味著技術工具本身,正在消解意識形態的邊界。所有這些變化都可能標志著未來的競爭,極有可能聚焦于誰能更好將技術創新,與人類福祉進行高效和更人性化的結合,而非競爭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所謂制度的優越性。
站在人類社會和這個星球文明發展的高度看,關于"誰戰勝誰"命題的本質,是工業文明時代的思維定式。在AI引發的生產力革命中,制度差異正被技術迭代所稀釋。
例如中國正用"全過程民主",來回應西方民主危機,而美國則用《降低通脹法案》的方式來借鑒社會主義的調控手段。這種相互滲透,表明人類的文明,正在孕育超越二元對立的新范式。未來的歷史書或許會這樣記載:20世紀是制度對抗的世紀,21世紀是文明共生的世紀。
從歷史敘事視角看,"誰戰勝誰"命題的消解,并非某個具體事件所致,而是多重歷史進程共同作用的結果。至少有以下五個關鍵節點,深刻改變了制度對抗的邏輯,展現出國家間制度競爭,已經從零和博弈,向共生演進的趨勢。
一、柏林墻倒塌(1989年)這座混凝土屏障的崩塌,不僅是冷戰象征終結,更揭示了制度對抗的局限性。東德民眾自發拆除圍墻時,蘇聯未動用武力鎮壓,美國也未趁機擴張領土。
這種非對抗性變革證明,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已無法通過強制手段維系。當柏林市民在廢墟上跳起華爾茲時,東西方都意識到,用坦克和鐵絲網維護的制度優越性,不過是幻影。
二、中國加入WTO(2001~今天)當年大國間的這個決定,徹底改寫全球經濟版圖。中國用20年時間,將制造業規模從全球第七提升至第一,同時吸收外資超2.4萬億美元。
美國沃爾瑪貨架上的"中國制造"與義烏小商品市場的進口商品形成雙向流動,千百個類似這樣的經濟實踐,都有力的證明了市場邏輯,正在消解意識形態的邊界。當特斯拉上海工廠應用中國供應鏈,造出全球最便宜的Model 3時,制度差異,在商業利益面前可能變得無關緊要了。
三、歐盟一體化進程(1993~2024 年)歐洲多國 從最初的煤鋼共同體到建立大歐元區,歐洲國家用30年時間,完成從戰爭對手到命運共同體的蛻變。2024年歐盟GDP達16.6萬億美元,占全球17%,其內部貿易額占成員國總貿易的65%。
這種深度整合證明,地緣政治對手,可以通過制度設計轉化為合作伙伴。當法國核電站使用德國西門子技術,波蘭農民種植西班牙葡萄時,歷史仇恨已被共同的市場所稀釋。
四、互聯網革命(1995~2025年)TCP/IP協議的無國界特性,使意識形態防火墻逐漸失效。TikTok上,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話題,獲23億次播放。GitHub開源社區匯聚中美俄印等200國開發者。當伊朗程序員用Python編寫反政府程序時,他使用的工具可能源自硅谷,也可能受訓于深圳。技術中立性,正在消解制度對立的技術基礎。
五、氣候變化協定(2015~2025 年)《巴黎協定》196個國家締約方的減排承諾,標志著人類首次超越意識形態分歧,共同應對全球性危機。中國光伏產業為美國供應60%的太陽能板,俄羅斯天然氣,通過北溪管道輸往歐盟,這種"敵人變伙伴"的悖論,揭示出生存危機面前,制度競爭必須讓位于共同利益。當格陵蘭冰蓋加速消融時,沒人再糾結"社會主義環保方案"與"資本主義碳稅"的優劣。
從當代正在發生的各種國際事務,都清晰的表明兩種制度對抗邏輯,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深層次的轉變
從對抗到嵌套。華為5G基站同時部署在深圳和底特律,證明技術標準,已超越意識形態選擇。
從零和到正和。中美在氣候科技領域合作研發碳捕捉技術,共享專利池,創造年均1200億美元市場。
從封閉到滲透。SpaceX星鏈衛星使用中國火箭發射,波音飛機裝配沈飛部件,產業鏈深度交融。科技革命的突飛猛進正在成為最有效的消解制度性對抗的催化劑。
量子計算。中美聯合量子通信實驗網(2026年啟動)將使加密技術標準趨同。
腦機接口。Neuralink與中國腦計劃合作可能催生神經倫理國際公約。
太空資源開發。中美聯合月球科研站(2035年計劃)將重構太空治理規則。
所有正在發展的現實,都在充分的證明:當人類面臨氣候崩潰、AI倫理、外星探索等終極挑戰時,"誰戰勝誰"的命題,終將讓位于"如何共同生存"的追問。制度競爭不會消失,但會從文明沖突的層面,降維成技術標準與治理智慧的較量。
如果要總結一下的話,可以這樣表述:20世紀關于誰戰勝誰的問題,在社會急速發展和科學技術急速發展的對撞中,逐漸的消解了。人類社會已經開始走向了融匯和融合的道路,這種趨勢,盡管仍然被現在的諸多博弈甚至殘酷的戰爭所掩蓋,但它已經在成為黎明前露出的一絲曙光。不要多久,就會成為噴薄而出的太陽,這是可以預料的前景,也是人類避免相互毀滅,走向共同發展,該有的和必定的宿命。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