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新解
趙世平
![]()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于密州任太守期間,歷來被視為中秋詞的巔峰之作。它不僅深受文人雅士推崇,更在中秋佳節時被百姓廣泛吟誦,借以寄托對遠方親友的思念之情。然而,若僅將其視為親情懷遠之作,也許未能盡窺其深意。結合蘇軾的生平際遇、政治處境,以及他在不同時期的中秋詩詞創作,我們或許能夠發現,這首詞不僅是思親之作,更是蘇軾借月抒懷,暗含對朝廷的忠誠、對君王的期許,以及身處政治漩渦中的復雜心緒。
一、詞序的暗示:酒后真言與政治隱喻
詞序云:“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此序看似尋常,實質暗藏機妙。蘇軾在中秋之夜通宵暢飲,醉后揮毫。醉酒狀態下的言辭,往往有兩重含義:一是吐露真心,所謂“酒后吐真言”;二是醉酒之言有所不當,可用“醉語”來掩護,求得諒解,避免直言招禍。而“兼懷子由”一句更耐人尋味:子由(蘇轍)是“兼懷”,那“主懷”是誰?聯系蘇軾在貶謫時,所作中秋詞《西江月》中“北望”的隱指,結合下文,蘇軾主懷的,或許是遠在汴京的朝廷與君王。
![]()
二、上闋:對朝廷的向往與政治憂懼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開篇一問,直指主題。“明月”不僅是夜空中的自然天體,更是象征理想中的清明政治,而“問青天”則暗含對朝廷的叩問。蘇軾因與王安石變法政見不合,自請外放,表面上是遠離權力中心,實則內心仍懷有強烈的政治抱負。此句是他借問月來表達對重返朝廷的渴望。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天上宮闕”喻指朝廷,“今夕何年”化用《詩經》,流露對朝廷時局的憂慮和對自己未來的迷茫。蘇軾在知徐州時作《陽關曲?中秋月》中“明月明年何處看”也暗含對未來的不確定。此時,他離京已有五年,雖身在地方,心中卻始終關注朝政動向。此句正是他對朝廷現狀的隱晦探問。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歸去”指向回歸朝廷,而“瓊樓玉宇”的“寒”字則暗喻朝廷政治環境的險惡。在那黨爭激烈的時代,稍有不慎,便可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蘇軾既渴望入朝施展抱負,又畏懼黨爭傾軋,矛盾心理躍然紙上。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此處化用《管子》“如影隨形”之典,暗指臣子本應如同影子追隨本體一般,緊隨君主,為君主效力,為朝廷分憂。但現實卻只能“在人間”,在外放的地方輾轉漂泊。雖心有不甘,但也只能這樣接受命運的安排,透露出無奈與自我寬慰。 也展現了他在困境中自我調適的豁達心態。
![]()
三、下闋:現實困境與自我超脫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月光從象征皇宮的“朱閣”,轉向蘇軾自己居住的“綺戶”,暗喻思緒從對朝廷的牽掛,回歸到了自身所處的現實之中。“無眠”二字表現的是情緒,揭示的是內心煎熬——忠君之志難伸,又恐遭讒毀。這種家國情懷與個人處境的雙重壓力,讓他徹夜難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從面上看,蘇軾是在責問月亮,為何在人們離別時才如此圓滿,增添人們的離愁別緒。但結合上下文深入探究,就會發現這背后隱藏著他對政治理想與現實背離的苦悶。他一心渴望在政治舞臺上有所作為,可現實卻總是事與愿違,他的理想如同那明月,遙不可及。內心充滿著無奈。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蘇軾以佛家的智慧來自我開解,承認世事無常,既是對個人際遇的釋然,也是對朝廷紛爭的理性審視。他明白,世間萬物皆有其規律,不可強求,唯有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才能在困境中尋得內心的安寧。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詞的最后一句,既是蘇軾對兄弟情深的美好祝愿,也是對君王的忠誠表白:無論身處何地,忠忱之心如明月可鑒。事實上,北宋士大夫皆以在朝為榮。這末句,將身“處江湖之遠”的蘇軾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也讓整首詞的境界得到了升華。
蘇軾為文,素來注重一個“意”字,曾言:“不得意不可以明示,此作文之要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正是這一理念的完美體現。全詞以月起筆,以月結篇,結構精巧,句句相扣,層層遞進。明月在這首詞中,不僅是親情的寄托,更是政治理想的象征,承載著雙重意蘊。蘇軾將思親之情與忠君之志融為一體,既真摯動人,又展現了士大夫在困境中的豁達與智慧。這正是《水調歌頭》超越時空、打動人心、歷久彌新的魅力之所在。
![]()
來源:常州市蘇東坡研究會
作者:趙世平(常州市蘇東坡研究會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