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1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
![]()
近日,重慶一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臺發布一則關于“抵制網絡爛梗進校園”的視頻,引發廣泛關注。視頻中,該班主任發現學生用“唐人”嘲笑同學,經查證發現該詞已演變為影射唐氏綜合征的侮辱性網絡爛梗,隨即在班內進行嚴肅批評和教育。視頻走紅后,其行為獲得眾多網友認可,有人評論:“什么時候開始拿疾病嘲諷人了?”?
此前,《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69.0%的受訪者擔心網絡爛梗泛濫影響青少年“好好說話”,其中74.4%的受訪家長尤為憂慮。超半數受訪者認為,網絡爛梗會導致青少年亂用詞匯、養成不文明的語言習慣。這段引發全網共鳴的視頻,恰似一面鏡子,照見了網絡爛梗入侵校園的嚴峻現實,更折射出其對青少年語言習慣與價值觀念的深層侵蝕。
?網絡爛梗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快速蔓延,與青少年在成長階段的特殊心理和環境特征密切相關。數據顯示,71.8%的青少年因觸網頻繁,易受網絡熱點裹挾;55.3%的青少年出于好奇心理,試圖通過“特殊表達”彰顯個性;46.1%的青少年則因群體壓力盲目跟風。在“被動裹挾”與“主動模仿”的雙重作用下,許多青少年對爛梗的危害性毫無察覺。用“唐人”影射唐氏綜合征,不僅將疾病工具化為攻擊手段,更違背“不笑天災、不笑人禍、不笑疾病”的基本道德準則。?
?更令人憂心的是,網絡爛梗對青少年語言能力的破壞是多維度、深層次的。語言是思維的載體。當青少年習慣用粗鄙爛梗表達情緒,其邏輯思辨能力與同理心也會隨之弱化——他們用疾病嘲諷他人時,看不到患者的痛苦;用低俗詞匯交流時,意識不到對他人的冒犯。這種語言粗鄙化的背后,實為精神粗鄙化的隱性征兆。
今天的青少年是互聯網原住民,簡單粗暴地禁止網絡用語既不現實,也無必要,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引發逆反心理。因此,抵制網絡爛梗絕非“一刀切”禁止所有網絡語言,而是要建立分層引導、多方共治的機制,讓健康的語言生態滋養青少年成長。
學校應切實履行教育主體責任,成為語言文明的引路人。重慶這位班主任的做法值得借鑒——她沒有簡單粗暴地禁止,而是通過查閱詞義、剖析危害,運用“人有三不笑”的傳統文化理念,引導學生理解語言使用的邊界,最終使學生主動停止使用爛梗。這一做法具有示范意義。這啟示我們,學校應將網絡語言素養納入教育體系,結合語文課堂引導青少年閱讀經典,通過經典閱讀培養青少年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從根源上增強對爛梗的“免疫力”。
互聯網平臺應切實履行社會責任,成為語言環境的凈化者。網絡爛梗的傳播,與平臺對流量的過度追逐密不可分。有些平臺為博取流量,甚至將低俗爛梗推上熱搜榜單,而短視頻、直播、游戲等領域成為爛梗的主要傳播渠道。去年10月,中央網信辦、教育部聯合部署開展“清朗·規范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專項行動,重點整治歪曲音、形、義,編造網絡黑話爛梗,濫用隱晦表達等突出問題。平臺應該主動發揮正向引領作用,對那些具有侮辱性質的網絡爛梗加強審核過濾,優先推送健康網絡用語,幫助青少年在使用網絡語言時明確邊界、守住底線,致力于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和育人生態。
漢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青少年則是這一基因的當代傳承者。網絡爛梗看似是語言層面的小事,實則關乎下一代的表達能力、審美素養與價值取向。唯有學校、家庭、社會、平臺形成合力,共同為健康網絡語言創造發展空間,才能幫助青少年擺脫詞匯濫用和語言粗俗的困境。這不僅是對漢語規范性的維護,更是對青少年精神底色的滋養。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校長派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2025年11月9日—11日我們在西安不見不散,年度盛會,期待您的加入,歡迎掃碼報名!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學"十五五"時期發展規劃編制與學校高質量特色發展·專題八講
![]()
邀請函| 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
![]()
關于舉辦2025第二屆中小學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研討會的通知
![]()
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高級研修班(科研能力、論文撰寫與成果發表專題研修)
來源|人民教育
編輯|智庫君
說明|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