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985高校掀起了一輪學科專業調整熱潮,從統計數據來看,軟件工程以23個的撤銷數量位居首位,藝術學以14個緊隨其后,儀器科學與技術、心理學、系統科學分別以11個、10個、9個位列第三至五位,科學技術史、生物醫學工程、統計學各有8個被撤銷,城鄉規劃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8個學科則各有7個撤銷案例,這一系列調整背后折射出高等教育適應發展的深層邏輯。
![]()
高校此番集中調整學科專業,本質上是政策引導與發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要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這一政策信號直接推動了高校的結構優化行動 。
![]()
隨著“雙一流”建設深化與第五輪學科評估臨近,985高校紛紛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發展”,主動撤銷弱勢學科以集中資源發展優勢領域,打破了學位點“終身制”的傳統格局。
更核心的是,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倒逼高校改革,傳統專業與市場需求脫節、新興領域人才供給不足的矛盾,促使高校必須動態調整學科布局。
![]()
從撤銷數量排名來看,軟件工程的“榜首”地位引人深思。作為曾被大力扶持的專業,2000年后國內高校大規模增設軟件工程學位點,導致人才供給迅速飽和,近年來IT行業就業形勢變化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矛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明確因就業不佳撤銷相關學位點。
![]()
![]()
![]()
![]()
藝術學緊隨其后的撤銷態勢,則與就業率偏低和辦學定位模糊直接相關,山東省2024年就業率較低的專業中藝術學占9個,而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專業因與主業不符、資源分散成為調整重點。
![]()
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等工科專業的撤銷,則多因部分高校學科實力薄弱,難以支撐高端人才培養,且存在與其他工科專業資源重疊的問題。
心理學、教育學等人文社科專業的調整,一方面源于部分高校師資力量不足、培養質量不高,另一方面也與社會對這類專業人才的專業化需求提升有關,普通培養模式已難以滿足市場需要。
![]()
深入剖析這些專業被撤銷的原因,可發現多重深層邏輯交織。其一,人才供需失衡成為核心誘因,軟件工程、藝術學等專業均經歷了“擴張-飽和-過剩”的過程,市場對普通人才需求銳減,而高校未能及時調整培養規模。
其二,學科實力與學校定位不匹配,不少985高校為追求學科齊全盲目增設專業,如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專業、綜合類高校的某些冷門工科,因缺乏辦學積淀和資源支撐,最終淪為“弱勢學科” 。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即便其軟件工程學科評估為A-,仍因與學校船海、制造等核心戰略離散而被撤銷,以集中資源發展優勢領域。
![]()
其三,學科融合趨勢下的結構重組,部分專業如統計學、生物醫學工程,并非因自身弱勢被撤銷,而是被整合到更具競爭力的交叉學科平臺中,以提升整體科研與教學效能。其四,培養質量不過關,一些專業存在師資薄弱、課程陳舊等問題,無法適應新技術、新產業發展需求,自然被動態調整機制淘汰。
專業撤銷對學生群體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既帶來挑戰也蘊含機遇。對在讀學生而言,最直接的擔憂是學位認可度與就業競爭力,部分學生可能面臨課程調整、師資變動等適應問題。
![]()
不過高校通常會采取“平穩過渡”措施,通過轉入相近專業、保留師資完成培養等方式保障學生權益,如同濟大學在撤銷設計類專業時同步新增藝術設計學專業,實現人才培養的銜接。
對意向報考的學生而言,這一調整起到了“風向標”作用,引導其關注國家戰略急需的新興專業,避免陷入就業困境。
![]()
從長遠看,專業撤銷推動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撤銷弱勢專業后集中建設的優勢學科與交叉專業,能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這也促使學生轉變就業觀念,主動提升跨學科能力,如藝術專業學生可向“藝工交叉”方向發展,契合高校轉型趨勢與市場需求 。
![]()
這場學科專業調整并非教育質量的滑坡,而是985高校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通過淘汰滯后專業、整合優質資源、聚焦核心優勢,高等教育能更精準地對接國家戰略與市場需求。
對學生而言,適應這種調整、找準自身定位,在優質學科平臺中錘煉專業能力,遠比糾結于專業是否“熱門”更為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