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嗅注: 今年雙11,奢侈品迎來最大變數。 昨天,中國中檢宣布入駐唯品會奢侈品倉,對所有高端消費品進行全檢,實現一物一鑒一報告。 什么意思?未來消費者在唯品會買的奢侈品,在貨物送達消費者手中之前,就已經進行了全檢鑒真,打上了中檢的標。 這是整個電商行業,乃至奢侈品行業的一次新的嘗試。以前,在電商平臺購買奢侈品,正品保障多依賴于抽檢、售后送鑒或平臺方的自我聲明。消費者在收到商品后若心存疑慮,往往需要自行尋找第三方機構進行鑒定,整個過程處于“事后求證”的被動狀態。 今年雙11前,中檢這一步,等于實現了奢侈品電商消費從“售后求證”到“售前全量鑒真”的跨越。中檢會直接派駐鑒真師直接入駐到唯品會,對所有進來的貨物進行全量三次交叉鑒定。意味著從今年雙11開始,消費者買奢侈品的鏈路徹底發生了改變。 為什么會是中檢?
2022年5月,著名奢侈品品牌專柜售假的新聞登上了熱搜。央視網披露,案件曝光后,大批顧客心存疑慮,蜂擁驗貨,甚至有消費者一人攜帶數十只包:
前往中國中檢進行鑒定。
消費者惶惑:專柜都能售假貨,何處能買真品?
甚至,2025年4月18日,專業奢侈品行業研究和顧問機構要客研究院第18次發布《中國奢侈品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也是中國奢侈品假貨市場爆發式增長的一年,市場規模已經達到:
約2000億元。
中國市場奢侈品假貨可見度是真貨可見度的:
6倍。
而與此同時,2025年,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中檢)奢侈品鑒定業務卻在快速增長,成為國內最受信賴的鑒定機構。
奢侈品消費者連專柜信仰都開始動搖的時代,中國中檢反而成為了最后的守門人。
奢侈品究竟能信誰?
2025年7月29日,國資委發布公告,經國務院批準,組建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名單。
至此,國資委旗下的一級央企,達到了:
100家。
打開國資委網站的央企名錄,會發現名單上壓軸的央企是:
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
它的“頭銜”有很多,比如:唯一一家在“檢驗、檢測、認證、標準、計量”領域的央企;檢驗檢測認證行業的“國家隊“等等。
有人把中國中檢比喻為:
質量管理的“體檢證” 市場經濟的“信用證” 國際貿易的“通行證”
上到出口商品的質量認證,下到一個奢侈品包的正品鑒定。中國中檢對于商品質量來說,就是看不到摸不著,但離不開的“空氣”。
僅就奢侈品鑒定來說,默認的行規是:如果連中國中檢的鑒定資格證書都拿不到,還自稱奢侈品鑒定師,那么:
九成九是騙人的。
這個證有多難考?每次鑒定培訓班的通過率不足10%,有一個鑒定師,連續考了七次,才最終畢業。
事實上,奢侈品鑒定市場上魚龍混雜,有很多電商公司成立了鑒定團隊,還有一些第三方鑒定公司,以中字頭為名,但實際卻是私企。真正以國家信用為背書的,只有中國中檢。有趣的是,為了貼近中國中檢,一些私企打擦邊球,把公司英文簡稱設置的和中檢CCIC只有半字之差。
中國中檢并不在意,因為:
消費者會用腳投票。
同一款包,一個掛了中國中檢鑒定報告,和一個沒掛中國中檢鑒定報告,可能就變成了兩種包。至少在想要出手的時候完全不一樣,相差大幾百元已是尋常。也就是說,中國中檢,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奢侈品的:
公允價值。
只要和奢侈品鑒定相關,那就必然繞不開中國中檢,它最近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是中國中檢官宣與電商唯品會合作:中國中檢的鑒定師將入駐唯品會奢侈品倉,對唯品會的奢侈品進行全檢,在未來1到2年內,每個唯品會售出的奢侈品,都會逐步帶上中國中檢的鑒定報告,“一物一鑒一碼”。
有人評論說:每個電商平臺,最好都有中國中檢的把關:
電商平臺需要中國中檢。
![]()
便宜,成了奢侈品的“原罪”?
2004年4月14日,攪動時尚風云的Giorgio Armani首次來華,他把這一年定義為“中國年”,他不僅在上海“外灘3號”開設了自己的亞洲旗艦店來定義新的都市生活地標,還在北京搞了一場風光無限的時尚Party,氣派十足。
當時的媒體評價,Armani的來訪:
為中國時尚發展樹立了一個里程碑。
客觀地說,從進入中國開始,奢侈品就與“上游社會”、“貴”緊緊綁定。
所以,普通消費者判斷一件奢侈品是真是假,第一直覺是:
價格。
在唯品會,客服接到的最多的投訴是:你這個包這么便宜,到底是不是真的。不到3折的Burberry托特包,商品下面的評論寫著:
價格低到令人揪心。
最開始,客服試圖和消費者講道理,講買手在世界范圍里淘到低價正品奢侈品的過程、唯品會在質控體系里的種種措施。口干舌燥半個小時,話還沒說完,對面早已不耐煩地掛斷了電話,還有一個買Bally皮帶的消費者直言不諱,“聽你嘮叨,還不如陪老婆逛街”。
這個邏輯里的吊詭之處在于,作為拿出真金白銀的一方:
無論平臺值不值得信任,消費者都會對平臺天生不信任。
事實上奢侈品折扣可以分為奧萊款與奢侈品買手。前者是奢侈品品牌方為奧特萊斯專門生產,日常價格只有專柜類似款的3折。
而奢侈品買手的動作更靈活:在客服的解釋里,Burberry這批貨,是買手在意大利挖掘的,有品牌的官方授權,本身是深度折扣的采購渠道,再加上大宗采購帶來的優惠,另外,當時意大利恰好有免稅政策,唯品會把免稅的額度也算進了商品的折扣里,幾者疊加,才有了3折甚至更低的價格,簡單說,這個價格可遇不可求。
道理是對的,但能不能被傾聽,才是最大的問題,甚至是不能解決的問題。一個平臺不能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自證困境”,原本就是套在平臺頭上的魔咒。
難處是,誰來當裁判員?
在奢侈品鑒定領域,可能沒有比中國中檢更合適的。
論專業,它是行業內第一。 論信用,它扛著央企的招牌。 論信任度,它的鑒定報告已經成為奢侈品交易必備。
這或許是最直接的辦法:不信任平臺沒關系,那就找一家足夠中立、足夠權威、足夠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它來當裁判,大家都放心。
![]()
鑒定師是如何煉成的?
中國中檢與唯品會在奢侈品鑒定領域的合作,創造了多個行業首例:
首例敢于向中國中檢完全開放奢侈品倉; 首例由中國中檢鑒定師對奢侈品全檢; 首例在售奢侈品全部附帶中國中檢鑒定報告;
唯品會想讓消費者對唯品會奢侈品的信任感逐漸增加。但中國中檢旗下以奢侈品鑒定為核心業務的中檢鑒真公司對合作卻頗有顧慮:中檢此前從未做過入倉全檢,他們最擔心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人手,一個是流程化的設備。
一個成熟的鑒定師培養起來并不容易,在中檢與唯品會的聯合鑒定中心里,有一本《名酒鑒定培訓》,這本A4紙大小的書,一共:
287頁,平均一頁4-6個鑒定要點。
這還是酒類一種品類,如果再加上箱包、鞋、手表、腰帶、鉆石、飾品等等,一個成熟的全品類鑒定師腦海里,要至少儲存著上萬個知識點。
正品與假貨的差別有多細微,可以拿幾個細節來感受一下:茅臺瓶身上的有機碼,需要用放大鏡去看數字“1”和數字“7”,正品的“7”這個斜撇是直線,而仿品的這個斜撇,是略帶弧度的曲線。Coach包的一個鑒定細節是:馬車LOGO的四條馬腿,要在非常平的同一水平線上,如果四條馬腿高低略有參差,那對不起,是仿品。
以為把這上萬個知識點焊死在腦子里就夠用了?
遠遠不夠。每年這些鑒定要點,至少要更新20%。
知識更新才是鑒定體系中最棘手的地方:想要更新這些知識點,至少要知道仿品又出了哪些“邪招”,要知道最新款的包包和以往有什么不同,要把新的知識點整理記錄消化學習。
中國中檢與唯品會甚至為此搭建一個正品樣本庫:里面匯集了不同時期不同款式的正品,同時也有用以對比的仿品。正品鑒定就是要:
比對手還要了解對手。
只有經驗豐富的鑒定師仍然不夠,就像是上陣的勇士,還需要搭配盔甲、長劍。唐太宗李世民掃平天下之后曾說:
“吾戰必勝,無他,甲堅兵利爾。”
鑒定師的兵甲是:高倍顯微鏡,用來甄別每一個肉眼不可能發現的細節;紅外光譜儀,分析商品的化學成分;熱導儀,來鑒定鉆石真偽等等。也就是說,鑒定師不僅要是鑒定專家,還需要是化學專家,能秒懂各種拗口的化學名稱;還需要是物理專家,能看懂鉆石的折射率、反光率等等指征。
這樣的鑒定師和設備,在唯品會的奢侈品倉里,至少需要15人。每件奢侈品,甚至要經過三個以上的鑒定師的交叉鑒定,才會給出最終結論。
![]()
幸運的是,人和設備終于配齊,開始入駐奢侈品倉。
做這么多,是因為中國中檢的命脈就是:專業。
央企可以為中國中檢提供身份認同,但只有行業內最專業的能力,才有可能讓這塊招牌,一直發光。
畢竟,亙古不變的是,平庸會受到懲罰,良好也只是及格,只有“最好”,才能去擁抱時代豐碩的獎勵。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6141.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