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產聯社CLS,作者 | 初一、瑞雪
在深圳華強北,這個以電子數碼產品聞名的商圈深處,還隱藏著另一條產業鏈——高仿奢侈品。當消費者習慣在這里尋找手機配件和數碼產品時,一些手持卡片的小販穿梭在人群中,尋找他們的目標客戶。
當我們走到華強北附近的街道,每走三五步就有小販,手里拿著印有微縮圖標的奢侈品卡片,湊過來說,“包包、手表看一下?”
只賣假貨,一眼分辨誰是“臥底”
在人來人往的華強北街頭,拿著印刷卡片的小販混跡其中,卡片上印著的LV、Gucci等奢侈品包袋圖案,與周圍電子數碼產品的廣告形成鮮明反差。
當我們停下腳步時,小販立刻表明前提“我只賣假貨,要正品可沒有。”
他再三強調,這樣是為了規避可能產生的風險:是假貨,不是真貨。但他同時也說,“在贗品里,我們也是值得信賴的、有保障的,我們有店鋪,有營業執照,跟著我走就行。”
向遠離華強北的方向走幾百米,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商業樓,一層為餐飲,再往上幾層是平平無奇的辦公樓。電梯停在7樓,出電梯右轉就是一道緊閉的消防門,從樓道一直走到尾端,我們路過了幾間工作室,陳列著服裝,鮮少有人經過。
小販神秘地說,Burberry、LV那些大牌,都是在這里染色的,“別以為正品有多高大上”,他說,“一會進去,能看到很多外國人,都來購買我們的東西,我們跟專柜是一樣的。”
跟著小販拐幾個彎,我們走到一扇水磨玻璃門前,玻璃門已經過特殊處理,看不到里面,門上安裝有電子鎖,門內被厚重的黑色窗簾遮住,小販呼喊著同事從內部給我們開了門。
走進店鋪,迎面而來的是滿墻的“奢侈品”,各種“大牌”包包和飾品在貨架上擺放著,包括但不限于LV、Chanel等。如小販所言,屋內確實有幾個外國人,正圍在茶桌處喝茶。六十余平米的屋子里,已經來了好幾撥人參觀,場景類似于電影里拍攝的地下錢莊。
我們問小販,不怕被暗訪的品牌方或執法者發現嗎。小販自信滿滿地回答道:“我們這行干久了,一眼就能分辨出誰是臥底。真正來選品的顧客,只關注某幾個品類,臥底的眼神都不一樣,進來就到處掃視,看有多少品類,涉及多少量級。”
“一分錢,一分貨。”小販再三強調這點,外面的貨,不夠好,里面小隔間才是“高貨”。
在小隔間里,幾位男士正在對比幾款“名表”,通過聽齒輪聲音,判斷表的復刻質量。我們提出,現在隔間里展示的表“不夠好”。小販立刻表示,還有好的,只是價格更貴。
以卡地亞藍氣球為例,4000元的高檔贗品可以一比一復刻正品,包括表盤上羅馬數字4被邊框遮住一部分,用紫外線照射藍氣球呈現紅光,也與正品一樣。幾百元的低檔次贗品則達不到這個水準。
從“通貨”到“高級復刻”
小販將LV CARRYALL小號手袋高版本和低版本放在一起對比,讓我們有更直觀的感受。
就表面上看,兩款包外觀圖案幾乎一致,但上手對比后,品質差異立刻顯現。品質較差的那一款皮質偏硬,觸感粗糙,油皮表層反光和成色都明顯能看出來只是“通貨”,價格為980元。
![]()
商販正在演示如何用NFC掃出界面
品質更好的那款單價為1800元,皮質紋理、顏色質感更佳,五金件有刻字,拉鏈順滑,內部的品牌標識刺繡也更精細,還支持與正品一樣的芯片掃描,可以通過手機自帶的NFC或下載掃描軟件,掃出“163號段的變碼芯片”,與正品掃出來的變碼機制、IC名稱等均一致,做到了高度復刻。正品LV CARRYALL小號手袋的官網價格為23000元,是高仿價格的十倍以上。
![]()
專柜正品NFC掃碼界面
![]()
華強北版NFC掃碼界面
![]()
官網價格
正在講解時,小販又叫來兩名年輕店員配合一起給我們講解,介紹價格等。談到街上還有很多向他們這樣拿著卡片介紹的人,小販表示都是同事,而且在本地也不止這一家門店,各區還有很多店鋪。
仿品的生存模式
從“奢侈品”店出來,我們來到了電子產品售賣的攤位,在問及蘋果最新的手表、耳機時,商販表示會在新品售賣后的一兩周對標制作出來,價格在100-200元左右。
在華強北,這種仿品的制作周期非常迅速,源于其在仿品的制作上擁有極強的仿造生產體系和敏捷的供應鏈,哪里有消費需求,供應鏈就會迅速響應。
通過拆解正品獲取規格與工藝,從本地市場采購或回收核心部件,由珠三角工廠快速開模、生產外殼及通用零件,完成組裝并推向全球市場。整個流程可在數周至數月內完成,遠低于自主研發周期。
iPhone17 上線后,我們走訪華強北多個檔口發現,截至目前,相關機型仍需要加價購買,iPhone 17與iPhone 17 Pro系列較官網價格高出400—600元不等,iPhone 17 Pro Max則高出500—1400元不等。
![]()
令人意外的是,“新機上市、舊款降價”的規律今年失效了。我們實探發現,iPhone 16 Pro/16 Pro Max價格依舊堅挺,256G版本仍維持在7600—8700元區間,部分機型甚至小幅上調。
華強北多位商家告訴我們,舊款不降反升的原因在于“新機太火、全新舊款機型庫存緊缺,大家都不急著降價”。
結語
從寬敞的大街望向華強北的商業大樓,外表的商業化遮擋了內部小而密的銷售模式,更擋住了角落里依靠制作高仿奢侈品生存的小販們。
從街頭遞出的卡片,到藏在黑色窗簾后的店鋪;從980元的“通貨”,到1800元能以假亂真的“高級復刻”,華強北用一套成熟的產業鏈,將奢侈品的“平替”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快速響應的供應鏈、分層定價的產品體系、覆蓋國內外的銷售網絡,讓這里成為高仿奢侈品流通的重要節點。
然而,無論仿品工藝如何精進,其侵犯知識產權的本質從未改變,而消費者看似“撿便宜”的背后,也暗藏著質量無保障、法律風險等隱患。隨著全球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這樣的生存模式終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如何在追求商業利益與堅守法律底線之間找到平衡,不僅是華強北需要思考的問題,更是整個市場秩序規范過程中必須直面的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