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這個問題我肯定會,‘包的’(網絡梗,意為‘保證的’‘包對的’)!”一個小男孩自信地回答。隨即,教室里又傳來幾聲“666”“絕絕子”的感嘆。這些網絡熱梗正悄然成為不少學生的口頭禪,甚至逐漸侵占他們的日常表達。
面對這一現象,一位江西小學語文老師沒有簡單斥責,而是利用課間時間,耐心向學生們剖析長期使用網絡熱梗的危害,她的諄諄教導值得深思。
01 語言危機,網絡熱梗如何侵蝕孩子的表達能力
“喜歡說這些話是偷懶的人,我們要做好中國人,說好中國話。”這位老師的勸導簡單卻切中要害。
當下,網絡熱梗如浪潮般一波接一波地席卷而來,滲透到校園的每個角落。走進任何一所小學,你都可能聽到學生們的交流中夾雜著“包的”“666”“奧利給”“栓Q”等網絡流行語。
這些梗詞簡單易說、趣味性強,很容易在兒童青少年群體中傳播。
問題在于,當這些碎片化、模式化的網絡用語占據孩子的大量表達空間時,他們的語言能力正在悄然退化。
教育學者指出,語言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維的外殼。一個人掌握的表達方式越豐富,他的思維能力就越強。當孩子習慣于用“絕絕子”概括所有贊嘆,用“emo”代表一切負面情緒,用“包的”代替“保證的”“確定的”“毫無疑問的”等豐富表達時,他們的思維過程也在同步簡化。
更為深層的影響是,這種表達方式正無形中消解著漢語的韻味與美感。我們古老的漢語有著豐富的成語、優美的詩句、精準的詞匯,當孩子們沉溺于“YYDS”“AWSL”等空洞表達時,他們正與博大精深的中華語言文化漸行漸遠。
02 教育智慧,從簡單禁止到引導啟發
面對這一挑戰,這位江西老師的做法展現出了教育者的智慧。她沒有粗暴地禁止學生使用這些網絡用語——這反而可能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她選擇了在課間這一輕松的氛圍中,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開展引導教育。
“喜歡說這些話是偷懶的人”——她沒有批判學生的品行,而是指出這是一種思維懶惰的表現,這一說法既直指問題核心,又不會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
“我們要做好中國人,說好中國話”——她將問題提升到了文化認同與民族自豪感的層面,引導學生意識到語言選擇不僅是個人的事,還關系到文化傳承與國家認同。
這種教育方法之所以有效,在于它超越了簡單的對錯判斷,轉而激發學生的高層次情感和價值認同。
03 語言滋養,重建孩子的表達花園
要幫助孩子擺脫對網絡熱梗的過度依賴,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用更豐富、更有深度的語言環境滋養孩子。
在課堂教學中,語文老師可以引入更多古典詩詞、成語故事和現代美文,讓學生感受漢語的音韻美、形式美和意境美。當孩子真正領略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之美,體驗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壯志時,單薄的網絡用語自然會相形見絀。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當有意識地在家庭環境中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多與孩子進行深度交流,而非僅限于“作業寫完了嗎”“考試考了多少分”等功利性話題。一起討論一本書、一部電影,分享一天中的見聞與感受,都能為孩子提供更優質的語言示范。
同時,我們不必全盤否定網絡用語的存在價值——它們確實是當下網絡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孩子同伴群體中的一種社交“貨幣”。關鍵在于引導孩子理解不同語境需要不同的表達方式,教會他們辨別何時可用、何時不宜,培養他們的語言判斷力。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語言使用的邊界意識:網絡用語可以作為休閑娛樂的調味劑,但不應當成為表達的主體;規范的漢語表達才是學習和未來發展的基礎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當孩子們的嘴上只剩下“包的”“666”這樣的網絡熱梗,他們的思維也可能正走向簡單和貧乏。我們期待更多像這位江西老師一樣的教育者,在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給予正確引導。
讓我們的孩子既能擁抱時代的變化,也不忘繼承博大精深的漢語文化;既能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也不迷失在淺薄的語言荒漠中。畢竟,一句聲情并茂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遠比千篇一律的“YYDS”更能觸動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