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ID: ),作者:童書媽媽
對未來的恐懼讓我們對孩子抱有強烈的期待,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這種想法讓我們處于無盡的焦慮中。
有解藥嗎?
從孩子出生,我們就對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期待:學習棒、收入高、每天快快樂樂、事業成功、受人尊敬。
實話實話,誰不想呢?我們得到了的、沒有得到的美好的人生,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擁有。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停不下來的操心,作業、考試、升學,如果孩子沒考上好學校,我們都會自責,為什么不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條件?
但是,這往往讓我們陷入焦慮之中,我們對孩子的愛,往往會帶來傷害。
從《家庭的覺醒》一書中,我們總結了五個關系的真相,極其反常識,可能會帶來不適,卻可以捅破我們非理性的幻想,重新看待親子關系和教育焦慮。
《家庭的覺醒》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家庭教育專家沙法麗·薩巴瑞,她擁有大量的家庭關系案例經驗,將西方心理學和東方哲學融合起來,讓我們看清親子之間,甚至人與人之間,更本質的東西。
學業有成也好、功成名就也好,沒有和諧的關系,一切的幸福都將化為泡影,正如: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源于關系。你愿意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的幸福,接受“被捅破”的挑戰嗎?
![]()
誤區一:
父母總是說,我都是為了孩子
真相:生養孩子是功利的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這么做都是為了孩子。
![]()
《小舍得》里,子悠的話擊中了多少父母的痛處
在曾經熱播的電視劇《小舍得》里,田雨嵐最常說的就是,“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事情媽媽做就好。”看起來一心為了子悠好,但是子悠明明熱愛生物和自然,卻不得不按照媽媽的安排整天埋頭學習,成為學霸的他成了媽媽用來給自己增光的工具,他真正的感受從來沒有被看到。子悠說的話,擊痛了多少父母的心,“我的媽媽愛的不是我,是考一百分的我。”
這不是為了孩子,是赤裸裸地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父母生養孩子并不是完全無私的,是帶著功利色彩的自我投射。很多時候,父母是把自己內心的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將來能掙大錢,讓孩子去練鋼琴,是為了滿足自己曾經的夢想,哪怕孩子不喜歡。
打著“為了孩子”的幌子非常容易帶來焦慮和失望,對親子關系傷害很大。
父母一旦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自然就會希望孩子都聽自己的,希望孩子滿足自己的期望。如果孩子沒有達到,便輕易地把責任推到他們身上。一旦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很難接受,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
沙法麗·薩巴瑞提出了覺醒式教養方法: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與他們的真實身份匹配,而不是把他們與我們的幻想匹配。不是讓孩子適應教育方法,而是讓教育方法適應孩子。子女教養往往都是在我們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子女身上時,最有成效。
我們的前同事山抹微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為什么我要選一個少費媽的學校呢?因為我的人生也很貴啊!”編輯部的全體媽媽都感同身受。當我們承認自己的自私,我是媽媽,也是自己,我的時間也很寶貴,把自己從無私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去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反而更能幫助孩子找到自我。
誤區二:
不聽話、成績不好就是壞孩子
真相: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好孩子壞孩子
在我們的爆款文《我小時候暗戀過的壞男孩,我讀大學,他上職高,二十年后街頭偶遇……》里,關于好孩子壞孩子的界定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
![]()
文章后面的留言
人們往往傾向于認為,成績差、不守規矩、抽煙喝酒、上課時候偷跑出去玩的孩子、那些考不上大學去上職高的孩子就是壞孩子。
真的是這樣嗎?
在昆明有一所丑小鴨中學,那里的孩子都是被別的學校不要的“壞學生”和“差學生”,厭學、成績差、游戲成癮、愛打架、喝酒……
![]()
丑小鴨中學的孩子們在上射箭課
但神奇的是,當他們初中畢業離開丑小鴨時,都變成了不厭學、不逆反、愛生活的孩子。校長詹大年的一句話可以大概解釋變化發生的根源:“沒有壞學生,只有沒有被好好對待的學生。”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按部就班地長大,聽老師的話聽家長的話,好孩子就是那些配合我們的生活的孩子,不惹是生非、聽話、好學、能安靜坐著;我們愛“好孩子”,因為他們使我們感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壞孩子,是那些過分好動、容易分神、愛吵鬧、不聽話,往往讓成人覺得不好把控的孩子。家長往往對這種有著強烈個性的孩子缺乏準備,當孩子不能適應學校和家長的標準,出現這些行為,就會被扣上壞孩子的標簽。
實際情況是,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并不意味著是壞孩子,只是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更強,需要更多表達。挑戰界限、破壞規矩、制造混亂的孩子,常常會感到被忽視,父母要提醒自己,把這些行為解讀為孩子希望與外界建立更加深層的聯系,渴望更多的鏈接和愛。
當社會用單一的好壞給孩子加上標簽,會給還沒有形成牢固自我認知的孩子帶來沉重的負擔。好孩子容易迷失在“好標準”的光環里,為了符合社會的標簽而掩蓋了真實的自我,也許以后為了找到真實的自我要度過痛苦的蛻變;而壞孩子總是會受到懲罰,反而會引起他們更大的逆反。
我們覺得那些聽話、學習好的孩子,不會失敗,從而減少我們內心的焦慮。所以給孩子加上好壞的標簽,本質是,我們依然在用的舊的評判標準來面對孩子,我們對未來過度的焦慮和恐懼成了新的枷鎖。
我們只有放下好與壞的二元標準,放下這些標簽背后的恐懼,才能真正關注孩子的需求。就像詹大年校長所說的,不看到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怎么能把孩子教育好呢?
當我們關注孩子,“是否能自由表達自己?有沒有關注自己的需求,并想辦法去實現這些需求?是否敢于犯錯,并且找到改正錯誤的方法?……”我們才是在關注每一個真正的活生生的孩子,也就沒有所謂的好壞孩子之分。
![]()
誤區三:
給孩子很多愛就是好父母
真相:過度的愛,是為了控制孩子
沒有人覺得自己不愛孩子,每個當父母的人天然以為自己會是好爸爸媽媽。
只是,真的是愛嗎?
《小舍得》里,田雨嵐全方位無死角地盯著兒子子悠。子悠想吃水果,媽媽說糖分高會發胖,還影響智力,讓他放下水果,去背單詞;一家人吃飯,媽媽讓他當眾表演背誦圓周率……
另一個電視劇《小歡喜》里,宋倩給女兒英子打造了一間“魚缸式”房間,隨時關注英子的生活;自制分數統計系統,為英子安排復習計劃;不讓英子吃她喜歡的食物,費心地給英子做燕窩和海參……
![]()
《小歡喜》里,被媽媽的愛控制得要窒息的英子
最后子悠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英子被診斷為嚴重抑郁。她喊出的那句,“我就是想逃離你!”讓宋倩痛到心底,也讓無數觀眾淚崩。
我們想不通,為什么我們這么愛孩子,換來的卻是孩子的疏遠冷漠,甚至心理疾病?
因為這是打著愛孩子的旗號,控制孩子,孩子所有的一切都要聽父母的,這種父母愛的是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不是孩子的需求。
對孩子的愛只是成為良好父母的一個基本要素。孩子不僅需要愛,還需要父母對待他們始終如一,面對情緒爆發能保持冷靜。他們需要感受到深度的情感鏈接和精神力量,而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需求被仁慈而快樂地滿足。
父母要問問自己,我愛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意思?是愛孩子本身,還是愛他成績好聽話?愛是一種能夠全面看見,接受、且尊重他人本來面貌的能力。一旦過度,就變成了控制,而控制來自于對未來的恐懼。
很多人可能也會忽視一點,我們的愛是否讓孩子感受到了?
孩子并不會過多關注我們的出發點,而是關注我們的反應給他們帶來的感受。只有當我們關注孩子的感受而非我們自己的感受時,我們才能真正跟他們產生鏈接,他們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
還有一種愛,不是對孩子百般控制,而是全力取悅。育兒時沒有明確的界限,無法對孩子說不,認為愛就是要當好人,永遠不讓孩子覺得有半分不舒服。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將無法忍受任何形式的不舒服。這也不是愛。
![]()
誤區四:好人就是好父母
真相:父母需要訓練自己的技能
我們自以為讀過很多育兒書,懂得很多道理,但在現實生活中,一旦面對真實的生活場景,比如孩子上網課的時候不停在聊天區聊天,往往立刻被打回原形,陷入大吼大叫的情緒中。
我們都知道不應該對孩子大吼大叫,為什么總是做不到?因為了解某件事與把它融入生活是非常不同的。前者需要知識,后者需要智慧和時間。父母一方面需要方法和策略方面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需要一定程度的成熟的情緒,才能有效而強有力地去執行這些方法。
分享一個方法,每當這種時候把自己抽離出來,看到自己因為擔心孩子不好好聽講就會落后的想法,有意識訓練自己面對這種情況,而不是做出應激的反應。
我們不是自動自發就知道如何去做父母的。過去有個觀念認為,育兒與個人品德聯系在一起,如果你是個好人,會是一個好家長。兩者并沒有關系。
做父母需要培養技能,就像鍛煉身體一樣需要持續鍛煉,訓練你的反應模式從錯誤中脫離出來,形成新的正確記憶。
接受養育中的遺忘和再學習,我們童年時候奏效的方法,不代表今天能起作用。每次面對孩子的時候,就面對當下這個孩子本身,才能準備好做一個讓孩子發揮他們天性的家長。
![]()
誤區五:我希望孩子永遠快樂
真相:孩子需要負面情緒
白老師說過一句話,“很多家長說我對孩子要求不高,快樂健康,工作穩定就行,但其實這些要求是最難的。”
身為父母的我們都希望孩子過得快樂,以為快樂是對所有努力和奮斗的獎賞。這種對快樂的追求往往導致無盡的煩惱,帶來更多痛苦,因為真實的生活不可能永遠快樂。
![]()
《小舍得》里,歡歡的淚水讓父母如臨大敵
很多家長受不了孩子哭,一看孩子哭,就趕緊哄,“別哭了,我給你買糖吃。”還有的家長看到孩子一個人發呆,就趕緊給他安排各種事。孩子跟小朋友發生矛盾,家長迫不及待地插入進來要幫孩子討公道,不想讓他受傷。
如果我們不鼓勵孩子尊重這些與平常快樂時光不同的負面時刻,那就是在剝奪他們完整真實的人生體驗。長大后,他們可能無法接受平凡、真實、痛苦、不開心的生活。那將是很可悲的。
讓孩子學會接受生活本來的樣子,感受每一種生活的味道,才能養育一個有真實自我的孩子。讓孩子接受生活本來的樣子,就是讓他們全然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迎接挑戰,活得自由,充滿冒險精神,這些不正是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后擁有的品質嗎?要培養這些品質,要讓孩子去做最擅長的事情,就是做自己。去感受生活賦予的所有體驗,投入生活本來的樣子,體驗所有真實感受。
![]()
沙法麗·薩巴瑞在書里問道:為什么孩子取得成功對我們很重要呢?這是因為你把世界看作是一個恐怖和匱乏的地方,你很擔心孩子的未來。
又或者,你希望孩子受人仰慕,擁有某種或多種才華。這種期望的背后是什么呢?僅僅是你對孩子天賦的欣賞嗎?還是你擔心孩子融入不了社會,甚至可能成為一個極其平庸的,在世俗眼光中落后于大多數的人?
我們養育孩子所經歷的諸多問題根源都來自恐懼。因為恐懼,我們對孩子抱有強烈的期待,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這種想法讓我們極度焦慮。但孩子們卻無所畏懼地活在當下,這種未來與現在的斷層,給親子關系和家庭生活帶來了無盡的焦慮和沖突,蒙上了我們養育的雙眼。
當我們認識到真相,養育孩子,就是看到他本來的樣子,讓孩子投入到生活中,遠比頭腦發熱的期望、充滿了各種目的性的動機要來得長遠而明智。
讀者朋友,文中哪個養育真相戳中了你的心?
你在養育中有什么樣的困惑、心得?
童書媽媽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書評論人、TEDkids智庫專家、中國營地聯盟理事,親自下場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閱讀寫作教育者,致力于用順應天性的閱讀法與寫作法讓更多人愛上閱讀,享受寫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愛寫作》(即將出版)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