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火,是個過去式,具備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落后性和滯后性,毫無現(xiàn)代感。但,要是回到八十九十年代的北方農(nóng)村,拾柴火這件事倒是家家戶戶需要忙活的,無論柴火多還是少,那都得拾。
眾人拾柴火焰高。似乎多少有點這個意思吧!冬天來了,天氣冷了,寒假也放了,也就有個電視,還要省電,家長往往會喊著自家的孩子:趕緊去坡里拾點柴火去吧!
孩子有點不情不愿,好好的天氣,躲在北墻根曬太陽也好,非要去拾柴火,的確是抵觸情緒爆棚。只是,胳膊拗不過大腿。家長弄個撫籃子,一把小斧子:喏,挎著撫籃子,去上坡吧,拾點柴火!
看看,工具都給準備好了,不去是不行了,去就去吧,喊上幾個狐朋狗友,倒也是不錯的。走到路口,去到附近同學(xué)家:去拾柴火嗎?家長正在院子里忙活:快點去跟人家誰拾柴火去,看看人家多能干活,看看你,在屋里搗鼓些啥,快出來!
一下子,覺得自己高大起來,怎么還沒干活的,就被夸贊了呢。不一會兒工夫,屋子里的朋友出來了,似乎有些不高興,明顯是因為自己耽誤了他什么大事:咱家的家伙什呢?家長指了指:喏,你眼睛長在腚上了嗎,眼皮底下看不到?
倆人挎著撫籃子,想著是不是再叫一個。那就碰碰運氣吧,總覺得人多了,才有意思,倆人,總是缺點啥。就又走到另外一個朋友家:去拾柴火嗎?家長看到,又開始夸贊這倆人了,倆人面面相覷,不由得相視而笑。
于是乎,開啟拾柴火三人行模式。這樣,不僅話題多,干活熱度也高不少。
山在屋后,坡在山上。三人走著,聊著,拾柴火倒顯得成為了次要。到了山腰,先休息。有人提議,要不咱先燒點火,暖和暖和?倆人毫無異議,開始分頭行動,也是拾柴火,倒是有了積極性。
有人弄來枯草當引柴火,有人弄些硬的樹枝,還有一個在壘火爐子。火爐子十分簡陋,就立在靠石頭墻的墻根,兩邊幾塊石頭壘起來,外面再擋起來,不斷地壘高,一個簡易的火爐子就成了。
點起火,圍起來,臉照得紅撲撲,加點柴火,加點柴火,三個人的撫籃子里,一根柴火也還沒有。大概早就把這拾柴火的正事給拋諸腦后了。
烤著火,消磨著時光,不知不覺,到了夕陽快落山。再看看各自的撫籃子里,空的。這個時候,才稍微有點愧疚之意。三個人也覺得應(yīng)該干點必須干的事了。
能拾的,都拾吧,也別管大的小的了,不一會兒工夫,三個還就弄到了大半籃子,這下總可以交差了。
回到家,天都擦黑了。家長有些嫌棄:這大半天的時間,出去就弄了些?算了算了,好歹也是弄回來了,快吃飯吧!
少年的事,大概多是些這樣的恍惚事吧。家長不太當回事,孩子更不會當回事。家長眼中的正事,卻在孩子這里成了件娛樂,充盈著記憶。
以下是廣告部分: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