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綠茶
中秋節前,收到兩袋包裝精良的伊川小米,發件人不認識,拍了照片正準備發朋友圈求證:“哪位大神投喂小米……”繼而收到浩月兄微信:“老潘在河南老家發現一款很好吃的小米,快遞今天顯示已寄到,放心食用。”原來是老友發福利。
當晚,熬了一鍋小米粥。淘好小米,水還清亮,沒半點浮渣。大火燒到鍋沿冒汽,轉小火燜。起初是淡淡的米香,燜了半個小時,掀蓋時一股稠香撲鼻,粥面上結了層半透明的米油。用勺子舀起時,粥汁慢悠悠掛在勺壁上,晃一晃才緩緩淌下。真如包裝袋上印著那一行字:“軟糯醇香,米油厚重”。
再配上自家烙的蔥花餅。餅鐺燒得高熱,面團放上去“滋啦”一聲,蔥花的鮮氣立馬冒出來。烙到兩面金黃,咬一口,外皮脆得掉渣,內里軟乎乎的,還裹著蔥花的香。再炒盤酸辣土豆絲,用浩月兄的話說,“吃的是土豆的百般滋味兒。”
小米出現在我的飲食列表中,得是到北京上學后了,小時候在溫州老家,家里雖然偶爾也會喝小米粥,但總歸不是日常——我們的日常是清晨土灶上熬著的大米粥,是中午碗里盛著的白米飯,以及午后偶爾飄香的米粉糕。小米,更像個“客人”,偶爾來一次,所以在我的飲食記憶里,總搜不到小米的余味。
北漂日久,難免想家。有一陣子早餐總去吃“杭州小籠包”,盡管吃不出家鄉的味道,其實杭州本地也沒有這種早餐店,但見著“杭州”倆字,就覺得近了點兒家鄉。每次都是一屜包子、一碗小米粥,就著店里免費的咸菜。吃了一段時間發現不對勁,胃里總發沉,像揣著一塊涼颼颼的石頭,有時還泛酸,起初疑心是包子的問題,后來換成豆腐腦或大米南瓜粥,胃里的不適感慢慢消了,想來,應該是小米粥的問題。
查了查,知道食物也有自己的“性子”,小米偏涼,北方人多熱性體質,喝著解燥,益腎養胃;我這南方胃,打小被溫性的大米養著,跟小米竟有點“不兼容”,不怪小米,是我這胃太念舊。
念的是老家溫州的小橋流水和一望無際的稻田。一年四季,稻田里上演著不同季節的色彩。春天的嫩綠、夏天的墨綠、秋天的金黃和冬天的黑褐。稻田不僅是人們的生命線,也是兒時我們的樂園。
春雨像海誓山盟的約定,如期而至,不聲張,稻田里很快積滿了雨水,上一季收割后的稻根,在水里已經泡爛,水牛拉著犁,慢慢走著,偶爾發出輕輕一聲“哞…”,扶犁人似乎聽懂了,停下來讓牛休息一會兒,順手遞上一把嫩綠的青草,老牛“窸窸窣窣”地嚼著。
經過一小段時間“養土”,肥沃的稻田里,大人們彎著腰,一手分苗,一手往泥里插,筆直的秧隊,像田埂上畫了縱橫交錯的綠線。阡陌之間,田里也跟著熱鬧起來。青蛙露著半個腦袋,倆眼珠咕嚕咕嚕轉,腮幫子鼓起來,“呱呱”的叫聲能傳半里地;鱔魚和泥鰍像兄弟倆,藏在泥里,羞答答地不肯現身。
但我們有辦法。入夜,帶著一兜上百根竹篾子,一頭綁著蚯蚓,一頭插在田埂上,很快,蠕動的蚯蚓就引來深藏的鱔魚,打著手電筒一路巡視,鱔魚正悄悄地享用著美餐,哥哥們用帶齒的鐵剪子,悄沒聲地“咔嚓”一下緊緊夾住,鱔魚整個身子蜷縮起來,盤住鐵剪子使勁扭動著,卻怎么也逃脫不了。一晚上能釣好幾斤,第二天餐桌上,紅燒鱔段、鱔絲炒年糕、鱔魚炒芹菜等輪番登場,那是兒時難忘的美味,
秋收后,稻田已經干硬,青蛙、鱔魚、泥鰍、大閘蟹已經不知去向,但眼尖的我們總能在田間找到一個個小洞,用鋤頭刨開,那些“夜釣”時漏網的泥鰍、鱔魚,終于還是難逃魔爪。
大人們把一捆捆谷穗運到平地里鋪開晾曬,不幾日把谷子打下來,繼續晾曬。曬谷子也能找著樂子,樹上的麻雀會來偷食,老鼠們也蠢蠢欲動,剛好趕上暑假,大人們會安排小孩子在晾曬場玩,順便翻翻谷子,看著谷子不被麻雀、老鼠偷取。
最后,曬透的谷子要送到“米廠”,把谷子倒進轟隆巨響的機器中,一會兒就從一個口噴出白胖白胖的大米,另一個口則撒出谷殼,谷殼再進入別的機器打成碎末,就是米糠了,可以喂豬、喂雞。我很喜歡跟著大人去米廠,總覺得把谷子變成大米是很神奇的過程,米廠里的米香也讓人沉醉不知歸路。
這些記憶早刻在胃里了,盡管現在吃的更多是東北五常米或是泰國香米,只要喝上一口大米粥,就覺得“到家了”。
而小米,我至今沒見過長在田里的模樣,也不了解其生長過程,看到的就是裝在塑料袋里金黃的小顆粒。許是沒跟它一起熬過四季,我這胃總跟它生分。但我每天早晨都要熬一鍋小米粥,內子是北方人,孩子也在北方出生,他們都是小米粥享用者,盡管我無福消受這人間食糧,但看著有福之人享用,也是一種享受。
如今,食物的地域屬性越來越小了。超市里,南方的筍干和北方的山藥擺在一起,應該可以來一盤“筍干炒山藥”,四川的臘肉和北方的冬筍也挨著不遠,接著炒一盤“冬筍臘肉”也不錯,海南的芒果、新疆的庫爾勒香梨、浙江的菱角、山東的大蔥都挨挨擠擠在貨架上,統統帶回家,我們的冰箱里就像一個“食物共和國”。
但胃里的記憶,卻固執而念舊,記得媽媽熬大米粥時的火候,記得稻田里的泥土氣息,記得米廠里的轟隆聲和米香,還記得……就像喝一口大米粥,就想起老家屋前的稻田,想起那些深夜釣鱔的夜晚。
不管是小米還是大米,只要能湊在一張餐桌上,伴著家人的笑聲,看著粥鍋里升起的裊裊熱氣,就是最踏實的日子。食物的意義,不只是填飽肚子,更是連接記憶、連接親情的紐帶,是平凡日子里溫暖且持久的記憶。(首發于一食談公號)
這是六根推送的第3785篇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