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還穿著薄外套晃悠,今早一開門差點被冷風掀個趔趄,
得,這是冬天要正式“報到”了。
立冬,作為“四立”之一,老輩人眼里這可不是簡單的降溫,而是“萬物閉蓄、休養生息”的信號,連吃飯都得跟著節氣“轉舵”。
別嫌老規矩麻煩,那些口口相傳的“吃什么、忌什么”,藏的全是過冬的智慧。
今天就跟大伙掰扯掰扯,立冬必吃的“3白3黃”和碰不得的“1紅”,都是實打實的老傳統。
![]()
先說說為啥立冬要講究“3白3黃”。
古代農耕社會里,立冬是個大日子,既要犒勞一年的辛苦,又要為寒冬儲備“能量”,這就是老話說的“補冬”習俗。
但進補不是瞎吃,得順應當季食材的性子來。
冬天空氣干、氣溫低,“白”色食材多滋潤,“黃”色食材偏溫潤,剛好跟這個季節的“斂藏”勁兒對上。
不像現在超市啥都能買到,老輩人全靠當季菜過冬,能被挑出來的“3白3黃”,那都是經受過時間考驗的“過冬硬通貨”。
![]()
先看這“3白”,個個都是藏在尋常巷陌里的寶貝。
首當其沖的就是白蘿卜,老話“冬吃蘿卜賽人參”可不是唬人的。
這時候的蘿卜剛從地里挖出來,帶著泥土氣,咬一口脆生生的,汁水能濺一臉。
老輩人過冬愛把蘿卜埋在院子的沙土里,吃的時候刨出來,不管是燉排骨還是切絲涼拌,都能把平淡的飯菜襯得鮮亮。
我奶奶當年立冬必做蘿卜丸子,把蘿卜擦成絲擠掉水分,和著肉末炸得金黃,說是“吃了暖身,整個冬天都舒坦”。
![]()
第二白是山藥,這東西簡直是為冬天量身定做的。
帶泥的山藥擱家里能存大半個月,削皮的時候注意戴手套,不然黏液沾手容易癢。
最簡單的吃法就是蒸著吃,筷子一戳能穿透就熟了,淋點藍莓醬,軟糯里帶著清甜,老人小孩都愛吃。
老輩人說山藥“面得很,能當飯吃”,確實,煮小米粥的時候丟幾塊,粥都變得黏糊糊的,喝下去胃里暖暖的。
![]()
第三白必須是銀耳,這可是冬日里的“潤燥高手”。
干銀耳看著不起眼,泡發后能漲成一大碗,尤其搭配雪梨煮羹,清甜的味道能驅散屋里的干燥。
泡銀耳有個小竅門,加一勺面粉抓洗幾下,褶皺里的雜質全沒了,煮出來的羹湯色透亮。
我媽總說,以前冬天沒那么多水果,就靠銀耳羹給全家“潤一潤”,這習慣傳到現在,立冬當天的灶臺邊總飄著銀耳的香氣。
![]()
再講“3黃”,每一樣都帶著溫暖的煙火氣。
南瓜絕對是老輩人的“過冬儲備糧天花板”,皮厚耐存,切開后金燦燦的果肉看著就喜慶。
記得小時候,立冬后奶奶會把南瓜蒸爛,和著面粉做餅,不用放糖都甜絲絲的。
南瓜的妙處在于百搭,燉菜、熬粥、做點心都行,難怪古人說它“秋末冬初食之,最宜”。
![]()
第二黃是紅薯,街頭烤紅薯的香味一飄,就知道冬天真的來了。
挑紅薯有門道,要選細長的紅心品種,烤出來流蜜還起沙。
老輩人過冬愛把紅薯埋在灶膛余燼里,等做飯時順便燜熟,扒出來拍掉灰,剝開皮趁熱吃,燙得直跺腳也舍不得撒手。
現在雖然有烤箱,但總覺得少了點當年在灶臺邊等紅薯的期待感。
![]()
第三黃是小米,這不起眼的雜糧藏著最實在的溫暖。
立冬后晨起喝一碗小米粥,配著腌蘿卜干,簡單卻舒服。
小米得選當年的新米,顆粒飽滿,煮出來才會有厚厚的米油。
老輩人常說“小米養人”,以前物資匱乏的時候,冬天能喝上小米粥,再臥個雞蛋,就是頂好的滋補了,這比啥山珍海味都貼心。
![]()
最后說這“忌吃1紅”——紅心甘蔗。
甘蔗本身是秋冬好食材,汁水甜潤,但一旦出現紅心就碰不得了。
老輩人早有經驗,立冬后氣溫低,甘蔗容易在儲存中霉變,紅心就是變質的信號。
挑甘蔗要選表皮鮮亮、捏著硬實的,削皮后果肉白中帶黃才新鮮。要是貪便宜買了紅心的,哪怕只壞一點也別吃,扔了可惜總比吃著鬧心強。
![]()
其實老祖宗的飲食規矩,從來不是死板的教條,而是跟著節氣過日子的智慧。
立冬吃“3白3黃”,不是要補得多金貴,而是吃當季的新鮮,吃儲存的踏實;忌那“1紅”,也不是刻意忌口,而是懂得分辨好壞。
明天立冬,不妨去菜市場挑些蘿卜、南瓜、紅薯,燉一鍋暖暖的湯,烤幾塊香甜的紅薯。
這些尋常食材里,藏著的是過冬的安穩,更是丟不得的老傳統。
畢竟,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才是對季節最好的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