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自薦信,賦體最強莫過于王勃的《滕王閣序》,借景抒情,述平生“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辭藻之精妙、意境之宏大,堪稱“天下第一”。
其次李白的《與韓荊州書》,標準的古代求職信,介紹生平曰:“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求人辦事,口吻還這么狂傲,不愧為李太白!
![]()
以上是賦體、書信體,下面再說三首詩歌體的“自薦信”。最出名的有三首,一是杜甫的《贈韋左丞丈濟》,一是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最后一首是孟浩然的《望洞庭贈張丞相》。
以上這些文章或者詩歌,都是古代文化人為了求職、應聘寫下的詩文。它們體裁、風格各異,內容各有千秋,
但是王勃、李白、杜甫等大文豪求職,均以失敗告終,最成功的是朱慶馀,“成功高中進士”。至于孟浩然的求職詩,則“只成功了一半”。
那么,為什么說孟浩然只成功了一半呢? 下面我們就借著他這一首自薦詩《望洞庭寄張丞相》來聊一聊,看看我為什么說它只成功了一半,以及在它創作的背后,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一、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出生在一個“薄有資產的書香世家”。盡管家里有田產,可以讓他在四十歲以前不愁吃喝,但是總的來說,他想出仕當官,還是沒有什么門路。
因此孟浩然在三十歲之前,基本沒有離開過家鄉。公元728年,40歲的孟浩然才第一次來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
落第以后,孟浩然沒有馬上回家,而是滯留在京城里,結識了王維、張九齡等朝中的官員,卻并未能成功混進公務員的隊伍,于是只能再次回鄉隱居。
孟浩然的小“迷弟”李白曾寫詩贊他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這話說得,好像是孟浩然自己不想當官一樣。
其實按史書的說法,是孟浩然通過王維去見了唐玄宗一面。唐玄宗讓他即興寫詩,他卻在詩中寫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這下可惹惱了唐玄宗!這皇帝老兒心想:你還“北闕休上書”呢。自己活到四十歲了才來參加過一次科舉,怎么怪我不用你?我希望你上書啊!
于是,唐玄宗一怒之下就打發孟浩然自己“南山歸敝廬”去了。這遭遇,怎么看著和宋仁宗打發柳永的故事有一點像呢?總而言之,孟浩然這次沒混到官當,只能默然返鄉。
![]()
又過了三、四年時間,大概到了公元733年,孟浩然聽說從前的好友張九齡當上了中書令。于是就寫了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希望他能提攜自己一下。
二、《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賞析
孟浩然的性格不同于少年成名、性格孤傲的王勃,也不同于生性狂放、“十步殺一人”的李白。他想求張丞相拉自己一把,卻又不好意思講得太直白,于是就寫了一首很委婉的詩,全文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你看孟浩然寫的這頭四句,這哪里是在寫詩求人呢?分明就是在炫技啊!但是妙就妙在,他借景抒情,既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又不動聲色地傳遞了一個信息:“我有能力,只是缺個機會罷了。”
寫到后四句,孟浩然才猶抱琵琶半遮面地點題說:“我想過河,可是沒有船啊。在這盛世里當個閑人,實在愧對我讀的那些圣賢書。眼看著別人釣魚,我只能干羨慕……”
![]()
從始至終,孟浩然都沒有像杜甫寫《贈韋左丞丈濟》那樣直接道明自己的心意。更沒有像朱慶馀在《近試上張水部》里面一樣,為了求職把自己比成“小媳婦”。
但是聰明如張九齡,一看便明白了其中的門道。總之,孟浩然這首詩非常高明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訴求。
最后,孟浩然還給自己和對方留了一個“臺階”。由于他從頭到尾都沒挑明自己求職的意圖,所以事情萬一辦不成,他和張丞相二人也不至于太尷尬。果然,他最后求職失敗了。
因為孟浩然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好是張九齡被貶到荊州做官的時候。也許是由于古代的通訊不發達,當張九齡抵達荊州的時候,孟浩然并不知道他已經不是“張丞相”了。
張九齡不能幫孟浩然踏入仕途,但仍然很欣賞他的才華,最后讓他進入自己的幕府,當了一個幕僚。不過孟浩然在這個職位上只干了半年,眼見仕途無望,就撂挑子不干,回家繼續“歸隱”去了。
![]()
那么,孟浩然為什么這么快就從張九齡的幕府閃人了呢?原來啊,他天性自由散漫慣了,根本就不是當官的料。
在荊州幕府,孟浩然過得很不開心。因為受不了官場的那些繁文縟節,還寫詩發牢騷說:“愿為江燕賀,羞逐府寮趨。”意思是,我寧愿當只燕子,也不愿跟這幫官僚混在一起。
好家伙,這詩得虧是沒讓唐玄宗瞧見。否則還不得降旨讓孟浩然去做燕子啊,當候鳥啊!文獻上說,孟浩然回家后背上長了一個毒瘡(癰疽)。也不知道是在幕府得的病,還是回家后得的。
總之,孟浩然養了很久都沒好。有一次王昌齡跑他家里做客,他一開心就殺了一條魚,打了一壺老酒和朋友聚餐,結果毒瘡發作就去世了,這件事情發生在他從張九齡幕府辭職后的第三年。
結語
關于詩歌創作,清代趙翼有一句名句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這兩句詩大概的意思是,詩歌原來就是以人間的“大不幸”為養料滋生孕育出來的。
![]()
對于詩人個人來講也是這樣,他必須要有一些坎坷辛酸的經歷,否則他的詩就不會寫得深刻、動人。
孟浩然其實并不像李白想象中那樣灑脫,他一生求官,卻始終未能如愿。但是諷刺的是,恰恰是這種“求而不得”的感受,才讓他的許多詩顯得更加動人。
如果孟浩然順利當了官,或許會成為另外一個張九齡,但是絕對是成不了李白口中那一個“風流天下聞”的“孟夫子”。而他的詩,也不會在千年后仍被人傳誦。
所以孟浩然悲劇的命運,恰恰是他作為一個偉大詩人的幸運。他的故事,像極了現代職場里的某些人——才華橫溢,卻總差一點運氣;清高自持,卻又放不下世俗的名利。
人活一輩子,哪里可能永遠不求人呢?但是當你做不到“低聲下氣”,像朱慶馀一樣,面對主考官把自己比成“小媳婦”時,又應該怎么辦呢?
孟浩然用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告訴我們:求人辦事,未必要低聲下氣。真正的自薦,是讓對方看到你的價值。
![]()
可惜,孟浩然最終沒有能夠等到屬于他的“青云路”,所以我們說他的自薦只成功了一半。但是誰又能說,他的詩,不比一頂烏紗帽更有價值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