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深夜,阿富汗北部,一場突如其來的6.3級地震,撕裂了這個戰火頻頻的國家。整個北部地區瞬間陷入混亂,房屋倒塌、大批傷者哀嚎遍野。更令人揪心的是,這場災難發生在深秋的夜里,氣溫已降至零下,可很多災民只能在廢墟邊,裹著破布過夜。
雖然各國媒體迅速報道了這起地震,卻少有國家行動起,來提供實質性的援助。相比之下,中國的舉動格外引人注意,不僅公開表示愿意提供幫助,還迅速派出物資和團隊。
![]()
斷網斷電下的災區絕境
巴爾赫省的地質條件本就脆弱,此次6.3級地震的震源深度僅10公里,屬于淺源強震,破壞力遠超同等震級的深源地震。
馬扎里沙里夫市的老城區是受損最嚴重的區域,這里的房屋多為19世紀末建造的土坯結構,墻體由泥土混合麥稈砌成,沒有任何鋼筋混凝土加固,在強震沖擊下如同積木般倒塌。當地居民回憶,地震發生時正值凌晨,大多數人在睡夢中被埋,呼救聲在黑暗中此起彼伏。
![]()
更致命的是,地震直接摧毀了阿富汗北部的主干輸電線路。阿富汗全國75%的電力依賴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跨境輸送,震斷的電網讓包括首都喀布爾在內的北部多座城市陷入全面停電。
馬扎里沙里夫市唯一的公立醫院里,醫生只能依靠手機手電筒的微光進行手術,手術室的無影燈徹底熄滅,消毒設備因斷電無法使用。醫院院長向媒體透露,地震當天接收了超過800名傷者,但病床僅能容納300人,大量傷者只能躺在走廊的地板上,抗生素、止血藥等急救藥品在第二天中午就已告急。
![]()
交通中斷讓救援陷入停滯。連接馬扎里沙里夫與周邊村莊的三條主干道均因山體滑坡被阻斷,距離震中最近的庫什卡村完全與外界失聯。阿富汗國防部派出的救援隊攜帶挖掘設備徒步前往,卻在余震中遭遇二次滑坡,兩名救援人員受傷。
當地村民自發組成救援隊,用鐵鍬甚至雙手挖掘廢墟,但缺乏專業工具和防護裝備,很多人在挖掘過程中被鋼筋劃傷或被余震波及。深秋的阿富汗夜間氣溫已降至零下5攝氏度,獲救的災民裹著破舊的毛毯蜷縮在廢墟旁,不少老人和兒童因凍傷出現生命危險。
![]()
文化遺產的損失同樣令人痛心。馬扎里沙里夫市的藍色清真寺始建于12世紀,是中亞地區著名的伊斯蘭文化建筑,寺內的彩色瓷磚壁畫和鍍金宣禮塔被譽為"伊斯蘭藝術的瑰寶"。地震中,清真寺的主宣禮塔從中間斷裂,墻體出現數條寬達半米的裂縫,散落的瓷磚和磚石堆積在庭院中。阿富汗文化部門官員表示,修復工作至少需要數年時間,且面臨資金和技術的雙重短缺。
國際社會的沉默與零星響應
地震發生后,國際社會的反應呈現明顯的分化,大規模實質性援助的缺失讓災區陷入更大困境。世界衛生組織是最早采取行動的國際組織,在地震發生后12小時內就從巴基斯坦派出了一支由20人組成的醫療隊,并調配了2噸急救藥品和醫療設備。
![]()
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則啟動了當地的糧食儲備,向受災最嚴重的三個省份發放了共計500噸小麥和食用油,但這些物資僅能滿足10萬災民一周的需求。
全球主要國家的響應普遍冷淡。美國國務院在地震發生后48小時發表了簡短的慰問聲明,稱"對阿富汗人民的遭遇表示同情",但未提及任何具體援助計劃。
![]()
俄羅斯外交部表示"愿意提供必要支持",但截至11月6日仍未公布援助細節。印度政府宣布捐贈15噸物資,卻被媒體曝光其中包含8斤茶葉和大量宗教書籍,與災區急需的帳篷、毛毯等物資嚴重脫節,引發外界對其"作秀式援助"的批評。
阿富汗的鄰國表現同樣消極。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地震中均有震感,兩國政府僅表示"密切關注災情",未開放邊境用于救援物資運輸。土庫曼斯坦則完全未對災情作出回應。分析人士指出,這些國家與阿富汗存在邊境爭端和水資源分配矛盾,加上對塔利班政權的不信任,導致其不愿積極參與援助。
![]()
國際援助的缺失并非偶然,多種因素交織導致阿富汗陷入孤立。塔利班政權自2021年掌權以來,始終未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多數國家因政治顧慮不愿與其實體接觸。
同時,全球援助資源正被加沙、烏克蘭等熱點地區分散,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數據,2025年全球人道主義援助資金缺口已達320億美元,阿富汗相關援助項目的資金到位率僅為35%。此外,部分國際組織因塔利班的性別政策限制,擔心援助物資無法公平發放到女性手中,選擇暫停援助計劃。
![]()
救援中的特殊弱勢群體
在此次地震救援中,女性群體面臨的困境尤為突出,塔利班的性別政策進一步加劇了救援難度。根據塔利班政府2022年頒布的規定,男性救援人員不得接觸非親屬關系的女性,這一規定在災區導致大量女性傷者無法及時獲救。庫什卡村村民透露,地震發生后,多名女性被困在倒塌的房屋中,但男性村民因政策限制不敢貿然施救,等到女性親屬趕到時,部分傷者已因失血過多死亡。
醫療領域的性別壁壘更為致命。塔利班掌權后,禁止女性進入醫學專業學習,同時解雇了大量女性醫護人員。馬扎里沙里夫市公立醫院原本有120名女性醫生,目前僅剩下3人,且均已超過60歲。一名女性傷者家屬表示,她的妻子因腿部骨折需要手術,但醫院沒有女性醫生,男性醫生又無法進行檢查,只能在帳篷中等待,傷口已經出現感染跡象。
![]()
女性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也難以得到滿足。阿富汗傳統習俗中,女性外出需穿戴罩袍,而很多災民的衣物在地震中被埋,只能裹著破舊的毛毯。
聯合國婦女署發放的現金援助中,僅有20%發放到女性手中,多數女性因無法單獨開設銀行賬戶,只能由男性親屬代領,部分資金被挪用。人權組織調查顯示,災區女性的凍傷率和感染率是男性的2.3倍,兒童營養不良問題在女童中更為突出。
![]()
無附加條件的人道主義支撐
在國際社會普遍沉默的背景下,中國的快速響應為災區帶來了希望。地震發生后不到24小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就發表聲明,向阿富汗受災民眾表示深切慰問,并明確表示"將根據阿富汗方面的實際需求,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這一表態延續了中國對阿富汗災害援助的一貫立場,2023年赫拉特地震和2025年8月楠格哈爾省地震中,中國均在第一時間提供了物資援助。
11月5日,中國首批緊急援助物資從新疆烏魯木齊啟運,包括500頂帳篷、2000床毛毯、1000件棉衣和5噸急救藥品,這些物資精準匹配了災區的御寒和醫療需求。
![]()
中國駐阿富汗鄰國巴基斯坦的使館協調當地運輸公司,通過巴阿邊境的托爾哈姆口岸將物資快速轉運至馬扎里沙里夫,避免了邊境滯留問題。同時,中國紅十字會派出的5人醫療專家組也已抵達災區,攜帶了便攜式超聲設備和心電監護儀,協助當地醫院開展救治工作。
中國的援助模式得到阿富汗方面的高度認可。與部分國家附加政治條件的援助不同,中國始終堅持人道主義優先原則,不干涉阿富汗內政。
![]()
塔利班政府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的援助總是及時且務實的,這些帳篷和毛毯讓受災民眾能夠在寒夜中獲得溫暖,體現了真正的兄弟情誼"。事實上,中國已成為阿富汗災后援助的穩定力量,2021年以來累計提供人道主義援助超過3億元人民幣,涵蓋糧食、藥品、帳篷等多個領域。
長期支持計劃也在同步推進。中國外交部表示,除緊急援助外,將根據阿富汗災后重建需求,提供抗震房建設技術支持和基礎設施修復援助。中國建筑集團已派出考察組,評估災區房屋損毀情況,計劃結合阿富汗當地建筑材料和氣候特點,設計低成本抗震房方案。此外,中國還將協助阿富汗修復震斷的輸電線路,推動區域能源合作,從根本上提升阿富汗的抗災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