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提起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差距,大家第一反應往往是芯片,覺得那玩意兒太硬核,美國一家獨大,占了全球一半市場,我們才5%左右。可要是聊軟件,尤其是操作系統和數據庫這些基礎東西,情況其實更尷尬。
全球軟件市場,美國公司收入占了八成以上,我們的國產軟件在國內市場份額也就5%,操作系統更慘,不到5%。根據中國軟件行業協會2024年的報告,2023年全國軟件業務收入12.3萬億,利潤1.45萬億,看起來數字挺大,但核心技術依賴國外的現實擺在那兒。軟件不像硬件那么直觀,可它卡脖子的時候,一樣能把整個系統憋死。
先說操作系統。大家都知道,操作系統是電腦的靈魂,管著硬件和軟件的協調。全球市場,美國的Windows和Linux發行版占了大頭,我們的國產系統呢?數量不少,有上百種,可90%以上都是基于Linux內核搞的二次開發。
Linux是芬蘭人林納斯開發的開源系統,美國公司和社區貢獻最大,我們拿來改改,加個界面,優化點功能,就叫國產了。比如統信UOS,底層是Debian的變種,銀河麒麟也用Linux內核,針對服務器調優。
這些系統在兼容性上借了開源的光,跑得穩,但內核代碼一大半是國外的。2023年的國產服務器操作系統報告顯示,Linux在中國服務器裝機量占79.6%,Windows19.9%,國產系統雖有增長,但滲透率低,主要是黨政和國企用得多,市場整體不到2%。
為什么這么依賴?因為從零開發一個操作系統太費勁了。內核得支持各種硬件,生態還得跟上軟件應用。Linux開源,全球開發者幫忙完善,我們省事兒,直接用現成的改。像龍蜥操作系統,基于OpenAnolis社區,2024年裝機量破千萬套,衍生版不少,但根子還是Linux。
信通院數據也說,國產OS大多走開源路子,自主內核的鳳毛麟角。結果呢?安全需求高的領域,用這些系統總覺得不踏實,萬一開源社區被美國管制,我們的改造版也得跟著遭殃。2024年IDC報告指出,中國操作系統市場規模超千億,但國產份額才4.55%,預計2025年到1257億,還是得靠政策推。
再看數據庫,這塊更扎心。數據庫是存數據、管理信息的倉庫,全球市場美國Oracle、微軟SQL Server霸占。我們的國產數據庫,上百款,聽著牛,但90%是基于MySQL或PostgreSQL改造的。MySQL是瑞典公司開發的,后來Oracle買了;PostgreSQL是加州大學搞的開源項目,美國影響力大。
![]()
中國信通院統計,81個關系型數據庫中,28%基于MySQL,整體開源改造的超九成。像阿里PolarDB,從PostgreSQL擴展分布式功能,騰訊TDSQL在MySQL基礎上加事務處理。這些產品在國內市場份額不小,阿里占26%,但核心引擎是國外的。
2024年中國數據庫市場678億,國產份額在金融政務升到40%,但信創產業報告說,openGauss路線產品占28.5%,這些也多是PostgreSQL變體。
為啥這樣?開發數據庫內核難,涉及事務一致性、并發控制,動輒上百萬行代碼。從開源起步,成本低,速度快。達夢數據庫算自研的,兼容MySQL和Oracle,但市場份額小。廣發證券研報說,2023年騰訊華為阿里合計占52%,但這些巨頭的產品還是開源底子。
結果,遇到復雜場景,兼容性問題就冒頭,遷移成本高。墨天輪數據,兩百多款國產數據庫,半壁江山是PostgreSQL/MySQL改的。2025年4月,國產數據庫中標項目有4個千萬級,浦發銀行用GaussDB花2687萬,可這GaussDB還是華為基于開源的。
這依賴不是一天形成的。早年軟件市場開放,我們用國外產品習慣了,國產起步晚,技術積累薄。2021年中國軟件協會調研,全球基礎軟件美國收入0.81萬億,占80%。我們國產化喊了多年,但實際推進慢。
工業軟件更慘,CAD、EDA美國壟斷80%以上,我們的工具鏈多靠開源包裝。2023年軟件產業報告說,利潤總額1.45萬億,增長13.6%,但根技術瓶頸沒破。開源好用,但自主可控差了點兒,實體清單上千家中國企業被限,就知道風險大。
![]()
現在情況在變。2023年后,國家加大投入,信創產業政策落地,軟件規模預計2025年破15萬億。開源社區活躍,openEuler 2024年SP2版提升內核實時性,裝機超千萬。企業也動起來,華為阿里通過開源項目推產品,統信和麒麟在桌面服務器部署多。2024年軟件高質量發展報告提五大挑戰:根技術弱、創新少、人才缺。但進展有,國產OS在教育金融滲透率升,數據庫在非核心業務用得多。
可現實殘酷,依賴沒那么容易甩掉。市場占有率低,生態不全,用戶粘性差。國外系統成熟,軟件兼容好,我們的改造版雖便宜,但穩定性總被詬病。
拿操作系統說,StatCounter數據,2023年Linux中國份額1.9%,Windows80.8%,國產OS多在特定領域。數據庫也一樣,Oracle等巨頭份額穩,我們的雖增長,但核心金融系統還得靠它們。
長遠看,得從內核抓起。加大研發,建自主生態,別光改開源,得原創。社區合作是路子,像OpenAnolis孵化商業版。但別指望一蹴而就,芯片追了多年還沒趕上,軟件更需耐心。企業別只盯著政策訂單,得真投錢搞技術。用戶也得多試用,給反饋,形成良性循環。
總的來說,這事實挺扎人,但認清了才能進步。國產軟件不是不行,是起步晚,路徑依賴重。未來幾年,信創推著走,市場會變大,但要真自主,得下苦功夫。別光喊口號,實打實干活兒,才有希望。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