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三歲孩童,他學習像狗一樣爬行和進食,不是任何“教育”,而是一場以愛為名的、緩慢的摧殘。
前文回顧:
四川雅安某高速服務區,三歲男童赤身裸體,四肢爬行,俯身叼食,宛若未開化的獸。這一幕被拍下傳遍網絡,輿論嘩然。
這是怎樣一個“文明標本”?
警方發了通報:未發現拐賣。這是父母的“獨特教育方式”。
![]()
后續的信息還包括:該家庭踐行“回歸自然”理念,不存在貧困或虐待。父母均受過高等教育,父親大學學歷,母親研究生學歷,戶籍北京。
“現在我們遇到的一個難題就是,這家人拒不配合溝通。”這位新聞辦主任說,從網傳視頻可以看到,當地群眾要給孩子吃的,父母都非常反對。當地政府部門去他們家做工作時,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的爺爺奶奶,都是抗拒溝通的態度,“他們非常不贊同我們大眾認知里的育兒觀念。”
真有趣,不是嗎?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高學歷北京人咋還這樣?
咋一看,好像這對父母在進行一場科學實驗。但鏡頭不會說謊:孩子黑黢黢的皮膚、亂如枯草的頭發、犬類般的進食姿態,與身旁那輛象征中產生活的豪華房車,真是格格不入。
![]()
這是我今年看到的最荒誕的育兒景觀。
這出悲劇的病原,并非父母缺乏愛心,他們自認為傾注了“更高級”的愛。只是他們在高校學習到的很多知識,有著未經批判、任性妄為的偽科學內核。
![]()
1
這不是第一起高學歷者用“自然療法”獻祭親人的案例。
前幾年,著名作家馬原就用他精心構建的“桃花源悲劇”,讓自己兒子死于非命,震驚了世人。
![]()
這位中國一線先鋒作家,早年堅信喝天然水治好了自己的癌癥。長期以來,一直抗拒正規醫療手段,相信自然療法。
他的兒子馬格出生時,心臟就有問題,2021 年被確診患有馬凡綜合征,這是一種可導致心血管發生病變的罕見病。但馬原堅持居住在云南西雙版納南糯山海拔較高地區,認為符合自然療法。但那里空氣稀薄,含氧量低,只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導致心慌氣短等癥狀加重,對馬格的身體健康極為不利。
2022年6月1日,馬格突發疾病,由于住在山上,地理位置較為偏遠,救護車一個多小時后才趕到,錯過了最佳的搶救時機,最終導致馬格在 13 歲時發病離世,夭折在父親用詩意編織的認知牢籠里。
馬原的“自然崇拜”,代表了一種“前科學時代”知識分子的致命傲慢。反智的偏執狂們穿上了“返璞歸真”的外衣,連死亡都被美化為了一場哲學實踐。
如今,這對養育“野小孩”的房車父母不過是馬原的翻版。他們用“釋放天性”的辭藻,掩蓋自己的無知和對基本人道責任的拋棄。他們讓幼子活成犬類,卻自詡為教育先鋒。諷刺的是,他們的小女兒衣著正常——原來“自然教育”也分試驗品和保留地。
![]()
2
為什么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容易陷入反智的陷阱?
答案或許是,知識若未經現代科學的淬煉,只會加固偏見。這對父母擁有文憑,卻沒有分辨偽科學的能力,也因此丟失了為人父母的常識。
當今社會,許多“精英”沉迷于這一套所謂的“自然”符號體系:有機食物、極簡生活、自然教養……這對父母和馬原就是其中佼佼者。
這對父母所信奉的“回歸自然”,是一種被高度提純、去社會化、甚至反智化的概念。
孩子長濕疹,科學的回應是尋醫問藥,調整環境,而他們的解決方案是徹底不穿衣服。
![]()
孩子需要探索世界,科學的路徑是引導和保護,而他們的實踐是任其像動物一樣生存。這不是“自然教育”,這是對自然科學的違背。
作家馬原用文學的浪漫主義對抗醫學的科學性,堅信礦泉水能治病,高原能養心,結果卻是眼睜睜看著孩子錯過治療時機而夭折。但是,反智者活在自己的信息繭房里,沒有汲取教訓。
當下的偽科學早已不是跳大神的模樣,而是穿著“赫爾辛基宣言”、“蒙特梭利”、“華德福”等外衣,用一套看似自洽的哲學話語體系包裝自己。沒有批判性思維這把“奧卡姆剃刀”,很容易被其華麗辭藻迷惑,忽略了其內核的反人類、反常識本質。
服務區里的“野人小孩”就是這種認知的犧牲品。
一個三歲孩童,他學習像狗一樣爬行和進食,不是任何“教育”,而是一場以愛為名的、緩慢的摧殘。
已開快捷轉載,文章可自由轉載
《樓塌筵散:令J劃父母的最后夕陽》已404,可點擊關注“不正確”公號,在“不正確”輸入“計劃”領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