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剛結束,王老吉和加多寶又打起來了。
這次不是搶超市貨架,也不是比誰的紅罐更正宗,而是為了60多個國家的“王老吉”三個字到底該歸誰
9月30日加多寶發聲明,說自己在海外“捍衛了王老吉商標權益”;當晚王老吉就急眼了,直接開懟說加多寶“惡意搶注”。
![]()
10月10日加多寶又發聲明反擊,王老吉當晚只回了12個字:“有病去醫院,有事找法院。謝謝!”
這兩家為了“王老吉”這塊招牌,已經從珠江邊打到了歐美法院,從2010年撕到2025年,整整15年了。
1.王老吉的名字,到底是誰的?
故事得從90年代說起。那會兒加多寶還叫鴻道集團,從王老吉后人手里拿到了祖傳涼茶秘方和海外商標使用權。注意,是“使用權”。但到了2000年代初,加多寶說自己“合法獲得了海外王老吉商標所有權”——從用變成了擁有。
這操作,就像你租了套房子住了幾年,突然說房子是你的了。房東肯定不干啊。
更絕的是,加多寶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注冊了“王老吉”商標。美國、加拿大、歐盟、澳大利亞……連非洲的一些國家都沒放過。
王老吉急了,說你這是“惡意搶注”,存心不讓我們出海。加多寶倒是理直氣壯:這叫“前瞻性戰略布局”,是為了“開拓海外市場”。
那么問題來了:在海外,“王老吉”這個名字到底該歸誰?
王老吉拿出了家底——品牌歷史沿革資料、知識產權文件,證明自己才是正牌。他們說截至今年9月,已經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注冊了“王老吉”和英文品牌“WALOVI”。聽起來挺牛,但實際上呢?在很多地方,加多寶先注冊了,王老吉后來想注冊就被攔住了
更戲劇性的是各地區法院的判決。王老吉在中國澳門、中國臺灣、巴西等21個國家和地區起訴加多寶,目前贏了10個。但在加拿大聯邦法院和歐盟普通法院,加多寶又贏了幾場。同一個商標,不同地方給出不同判決
澳門法院的判決表示,如果注冊商標只是為了“排除他人使用”,沒有“認真使用”,那商標就該撤銷。而這和加多寶正在做的事情一致,你在全球60多個國家注冊,但真正在賣貨的有幾個?
![]()
2.先下手為強?
說到底,這場商標戰的核心邏輯很簡單:誰先搶到,在當地就有話語權
國內市場增長放緩了,涼茶這個賽道早就是紅海。王老吉和加多寶都明白,要想繼續做大,必須出海。問題是,出海第一步就是商標注冊,而商標遵循的是“先申請先得”原則。你在中國有商標沒用,在美國沒注冊,人家就能用。
這就給了加多寶機會。他們從90年代就開始做海外市場,早早在各國注冊了“王老吉”商標。等王老吉反應過來要出海時,發現很多地方的“王老吉”已經被占了。
更關鍵的是,各國商標法差異巨大。在中國,商標權歸屬看歷史傳承和實際使用;在美國,更看重誰先注冊誰先用;在歐盟,還要考慮“誠信使用”原則。同樣一個商標糾紛,拿到不同國家的法院,結果可能完全相反。
王老吉大健康副總經理葉繼透露,美國是他們最大的單一海外市場,東南亞尤其是泰國也是重點
剛過去不久的8月份,王老吉推出了四款帶“WALOVI”標識的國際罐產品。可是,如果在某些國家不能用“王老吉”這個名字,光靠“WALOVI”能打開市場嗎?
加多寶也在加速境外布局,主要覆蓋東南亞和中國香港,還計劃在中國香港上市。他們手里握著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王老吉”商標,這就是籌碼。你說這是“惡意搶注”?人家說這是“戰略布局”。
雙方都沒錯,錯的是游戲規則。在全球化的商標戰里,誰動作快、布局早,誰就占據主動。
![]()
3.打了15年還沒完,這場仗要打到什么時候?
從2010年打到2025年,整整15年了,還看不到盡頭
國內的商標戰已經基本塵埃落定——紅罐歸王老吉,金罐歸加多寶。但海外戰場才剛剛開始,王老吉和加多寶互有勝負。算下來,這場跨國訴訟涉及的國家和地區超過30個,耗費的律師費、時間成本恐怕已經上億
更麻煩的是,每個國家和地區都得單獨打官司。在加拿大贏了,不代表在美國也能贏;在歐盟贏了,不代表在日本也管用。王老吉想要拿回全球的“王老吉”商標,得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去申訴、去打官司、去撤銷對方的注冊。
律師們都說,這種跨國商標糾紛最頭疼的就是各國(地區)法律標準不一樣。在中國看來是“惡意搶注”的行為,在美國可能就是合法的“先申請先得”;在中國澳門被認定為“不認真使用”的商標,在加拿大可能就被保護。
所以這場仗,短期內根本打不完。王老吉和加多寶的律師團隊估計未來幾年都得滿世界飛,出席各國法院的聽證會、提交材料、等判決。而每拖一年,市場就變一變,消費者的記憶就淡一淡。
最諷刺的是,他們倆為了“王老吉”這個名字打生打死,結果在很多海外市場,消費者壓根不知道這個品牌。美國華人超市里確實有王老吉和加多寶,但大多數老外看到這倆紅罐子,第一反應是“Chinese herbal drink”,至于叫王老吉還是加多寶,誰在乎呢?
![]()
4.商標戰永遠比想象中殘酷
這場商標戰給所有想出海的中國品牌上了一課:千萬別小看知識產權布局
很多中國企業在國內做大了,覺得自己品牌夠硬、產品夠好,出海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結果一出去才發現,商標被搶注了、專利被侵權了、品牌被山寨了。等你想維權,人家已經在當地經營多年,反過來告你侵權。
王老吉和加多寶的案例就是典型。一個是祖傳品牌,一個是實際經營者,到了海外反而說不清誰是正主。根本原因就是早期沒有做好全球商標布局,給了對方鉆空子的機會
更現實的問題是,打這種跨國官司,成本高到離譜。律師費按小時計,一場官司打下來幾十萬美元很正常;如果涉及多個國家,費用輕松上千萬。對大企業來說,這是戰略投資;對中小企業來說,可能直接就放棄了。
還有一個殘酷的真相:就算你贏了官司,市場可能也已經被對方占了。王老吉就算在某些國家撤銷了加多寶的商標,但加多寶早就在那里建立了渠道、積累了客戶。消費者認的是貨架上的那罐涼茶,不是法院的判決書。
所以現在很多中國品牌學聰明了,出海第一件事就是全球商標注冊。別管去不去那個國家,先把商標注了再說。這也催生了一個新行業——跨境知識產權服務,專門幫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做商標布局、專利保護。
這場商標戰,短期內不會有贏家,只有消耗。消耗的是雙方的時間、金錢、精力,還有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
畢竟,消費者要的只是一罐好喝的涼茶,至于罐子上印的是“王老吉”還是“WALOVI”,真的那么重要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