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14日豫劇界痛失巨匠高玉秋。
這位常香玉的親傳大弟子敢于直言恩師藝術的“秘密”,更為了捍衛劇本版權與合作幾十年的搭檔對簿公堂長達11年。
在她身上人情世故與藝術原則的激烈碰撞究竟何為真,何為假?這股“藝術潔癖”背后又是怎樣的傳奇人生?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情同母女咋還公開“揭短”
高玉秋對恩師常香玉的感情,那真是沒得說,她是個苦命的孤兒,5歲那年父母在逃荒路上雙雙離世。
小小的她投奔二姨,沒多久姨夫也病逝了,姨媽實在無力撫養,她只能四處流浪是常香玉給了她新生。
![]()
1948年7歲的高玉秋報考了常香玉創辦的香玉豫劇學校,學校不收學費,還管吃管住,專門招收窮人家的孩子,高玉秋天資聰穎,扮相又好,被常香玉一眼相中破格錄取。
從那一刻起常香玉夫婦就把這個孤女視如己出,高玉秋演出掙的錢,常香玉都仔細地幫她存著,逢年過節,準把她接到自己家里一起吃團圓飯,讓她感受家的溫暖。
![]()
這份疼愛更是體現在藝術上的傾囊相授,1953年去朝鮮慰問演出,1954年去新疆,常香玉都把高玉秋帶在身邊手把手地教。
為了捧她常香玉親自給她指導《拾玉鐲》,幫她排演《花木蘭》,甚至不惜調整劇本、重新設計唱腔,這才有了高玉秋11歲就憑借“劉媒婆”一角一炮而紅的傳奇。
![]()
在常香玉心里高玉秋就是自己的孩子,特殊年代里,她身處逆境卻仍在日記里惦記著高玉秋的沙眼病有沒有好。
可就是這樣情同母女的兩個人,也曾有過激烈的“沖突”。
在那個瘋狂的年代,高玉秋被逼著上臺揭發、批判自己的恩師,事后她懊悔到極點,一個人躲起來用拳頭狠狠捶打自己,羞愧得不敢去見常香玉。
![]()
還是常香玉主動找到了她,溫和地開導:“那不是你的錯,我理解,”一句話化解了弟子心中所有的結。
而另一次則是高玉秋主動的“發難”。
她在文章《憶恩師常香玉》里,直言不諱地指出恩師的藝術并非憑空而來,而是大量借鑒了河北梆子、大鼓書、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元素。
![]()
這話一出梨園內外一片嘩然,有人說她這是忘恩負義,曝光恩師“偷師”。
但真正懂戲、懂她們師徒的人卻明白,這恰恰是高玉秋讀懂了恩師的最好證明,她不是在揭短,而是在“解密”常香玉藝術成功的密碼——那種“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
這件事甚至間接引發了常香玉與另一位豫劇大師桑振君的藝術論戰,足見分量多重。
高玉秋用一種看似“冒犯”的方式,表達了對藝術規律的最高忠誠,她忠于恩師,所以要傳承她的藝術精髓,但她更忠于藝術本身,所以必須說出藝術的真相。
![]()
黃金搭檔為何對簿公堂
如果說對恩師的“直言”體現了高玉秋對藝術本源的求索,那么她與搭檔王素君那場長達11年的官司,則展現了她在藝術尊嚴面前的寸步不讓。
王素君可不是一般人,她是豫劇“王派”小生的創始人,文小生領域的泰斗級人物,高玉秋與她合作的《必正與妙常》,是戲迷心中的經典。
![]()
臺上她們是天衣無縫的“二高”組合之一,臺下卻因為這部戲鬧上了法庭。
事情的起因很復雜,并非簡單的個人恩怨。
最初的導火索是一盤磁帶,1985年一家音像社發行了《必正與妙常》的磁帶,封面照片卻錯用了王素君和別人的劇照,到了1994年再版,封面更是離譜,直接把高玉秋“抹掉”了,只剩下王素君一人的照片。
![]()
這已經讓高玉秋很不舒服了,但更核心的矛盾在于劇本本身。
這部戲的劇本是她和王素君共同整理改編的心血結晶,可后來搭檔在沒打招呼的情況下,不僅私自修改了關鍵唱段,還把劇本拿去評了獎。
![]()
這下徹底點燃了高玉秋,在她看來這是對藝術創作的極大不尊重,一怒之下,她將出版社和搭檔王素君一同告上了法庭。
這場官司在梨園界引發了巨大震動,很多人不理解說她太“較真”,為了這點事何必跟幾十年的老搭檔撕破臉?
![]()
但高玉秋不這么想,王素君其實也覺得很委屈,認為自己也是被出版社坑了的受害者,后來也選擇和高玉秋站在一起共同狀告出版社。
這官司一打就是11年,從1994年到2005年,最終經法官調解,三方才達成和解。
![]()
了解高玉秋的人都說,她爭的不是錢也不是名,就是一口氣,這口氣是藝術的規矩不能破,是創作者的心血不能被如此輕慢。
這種不惜一切代價捍衛藝術尊嚴的執拗,與她的恩師常香玉當年演砸了戲,當眾發誓的精神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
這股子犟勁兒才是真傳
高玉秋的“尖銳”和“執拗”,看似不近人情,實則都是她從常香玉那里繼承來的風骨,她繼承的不僅是“常派”的唱腔身段,更是那份對藝術、對觀眾的敬畏之心。
她的藝術成就是恩師都公開蓋章認證的,1987年一次義演后,常香玉當著所有人的面盛贊高玉秋,說她的彩旦是“咱豫劇第一”。
![]()
而她自己也確實配得上這份贊譽,青衣、花旦、老旦、閨門旦、彩旦……她幾乎無所不通戲路寬廣,一生留下了80多部代表作,
在舞臺下她把恩師的藝德融入了自己的言傳身教,她常對學生說:“觀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戲要跟著老百姓的腳印唱。”
![]()
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無論是為礦工演出,還是為五保戶表演,她都一絲不茍拿出最好的狀態。
生活上她也學足了恩師的簡樸,一件衣服能穿十幾年,從不追求物質享受,但在公益演出上,她從不推辭分文不取。
![]()
1995年她就辦理了退休,但藝術上從未停歇,2014年,她舉辦了隆重的收徒儀式,公開收下郭青峰為徒,那天數十位常派弟子到場祝賀,場面之大足見她在常派中的地位和分量。
這不僅是一場簡單的拜師,更像是一種精神的交接,她要把自己堅守一生的那份“執拗”,那份“戲比天大”的藝術風骨傳遞下去。
![]()
![]()
結語
回看高玉秋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她是一個知恩圖報的好徒弟,卻也敢于公開“解密”恩師的藝術構成,她是一位配合默契的好搭檔卻也能為了藝術原則與之對簿公堂。
這些看似矛盾的“風波”,根源都在于她從常香玉那里繼承并堅守了一輩子的藝術潔癖,在人情世故和藝術原則之間,她永遠選擇了后者。
常香玉臨終前曾為她題下“藝無止境”四個字,如今高玉秋帶著這四個字走了,她留下的不僅僅是近百個鮮活的舞臺形象,更留下了一個值得后輩人深思的問題: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到底該有多“犟”?或許她那一身的“直”與“犟”,正是“常派”藝術精神里,最真實、最閃亮的一抹顏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