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石案里三位同志都評了烈士,唯獨聶曦遲遲沒動靜,這事兒藏著啥隱情?
![]()
不是他貢獻不夠,是當(dāng)年地下工作的特殊性,把他的“證據(jù)鏈”給斷得干干凈凈。
聶曦是吳石親自挑的機要秘書,少數(shù)知道吳石真實身份的人。那會吳石是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手里攥著臺灣防務(wù)核心情報,每天下班在書房用密寫藥水抄信紙背面,讓聶曦第二天夾公文包帶出去。
聶曦每次出門前,都故意跟警衛(wèi)閑聊,把公文包“不經(jīng)意”放警衛(wèi)眼前,就為降低懷疑。這流程他練了三個月,沒出一次錯。1950年他被捕,特務(wù)抄家燒了他藏在衣柜隔板的聯(lián)絡(luò)暗號本、入黨申請書,對接的聯(lián)絡(luò)員后來也犧牲了,他的入黨時間、任務(wù)全沒書面記錄。
聶曦1917年生福州,早年用教師身份做掩護。90年代黨史部門去臺灣尋訪,找到他教過的中學(xué),還有一起長大的同鄉(xiāng),才拼出他的入黨經(jīng)歷——原來他是跟著吳石走上革命路的,兄弟聶能輝犧牲在南京雨花臺,另一個兄弟聶磊蒙冤多年才平反。
![]()
臺灣黨史紀(jì)念館里,還陳列著他當(dāng)年藏情報的鋼筆。那支筆桿被特務(wù)掰彎了,卻沒斷,像他的骨頭一樣硬。北京無名英雄紀(jì)念廣場上,他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旁邊寫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有人說聶曦犧牲不夠“震撼”,純屬瞎猜!他在獄里被折磨半個月,烙鐵燙胳膊,腳鐐鎖鐵床不讓睡覺,愣是沒吐一個字。最后特務(wù)把他拉到刑場見吳石,想讓他們攀咬,聶曦只說“您放心,我沒給組織丟臉”,就先閉了眼。
地下工作的難處,就是“看不見的痕跡”。吳石、朱楓他們職務(wù)高,事跡有更多人見證,材料完整。聶曦做的是“幕后傳遞”,除了吳石沒幾人知道具體干了啥,烈士評定要證人證言和物證,這就卡了殼。
![]()
后來黨史部門核實審批花了不少時間,不是不認可他的貢獻,是不想漏任何細節(jié),對他的犧牲負責(zé)。就像那支掰彎的鋼筆,斷不了的是他的骨氣,抹不掉的是他的貢獻。
有網(wǎng)友說“聶曦沒上碑是遺憾,可他的名字早刻在我們心里”。我覺得這話戳心——烈士稱號是給活人看的,可他的故事,早刻在歷史的骨頭上。
聶曦跟著吳石傳遞情報,被捕后堅貞不屈犧牲,因為證據(jù)鏈斷了沒評上烈士。后來黨史部門找材料,拼湊出他的經(jīng)歷,可評定程序要嚴(yán)謹(jǐn),這才拖了下來。可聶曦的貢獻,真的需要一個稱號才能被記住嗎?
要我說,聶曦的勛章從來不是烈士證。北京廣場的石碑、臺灣紀(jì)念館的鋼筆,還有我們說起“無名英雄”時的肅然起敬,都是給他的獎。他用命護的情報,救過的人,早成了歷史里的光,比任何稱號都亮。
對此大家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