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網傳一則“喜報”受到關注,該“喜報”的左上角寫有“蘭州蘭石醫院”的字樣,內容為:熱烈祝賀蘭石醫院“再創佳績”,9月份門診人數7577人、住院及門診手術臺數426臺,10月份開診第一天門診人數451人、手術25臺。該喜報被員工外傳至朋友圈,引發輿論嘩然。
(10月15日中國新聞周刊)
當蘭州蘭石醫院的 “喜報” 在朋友圈引發輿論嘩然時,一個值得整個醫療行業深思的問題浮出水面:在醫療體系的價值排序中,究竟該以患者的健康福祉為核心,還是以門診量、手術量等數據為導向?這份將 7577 人次門診量、426 臺手術臺數奉為 “佳績” 的喜報,看似是醫院對自身業務的肯定,實則暴露了部分醫療機構對醫療本質的認知偏差 ,把患者的病痛當成了 “生意” 的籌碼,將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異化為追求業績的商業行為,這與 “醫者仁心” 的職業初心背道而馳。
醫療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從誕生之初就自帶 “人本” 屬性。患者走進醫院,懷揣的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對健康的渴望,他們的病痛不應被簡化為冷冰冰的數字,更不該成為醫院炫耀業績的資本。當醫院用 “熱烈祝賀” 的字眼包裝門診量、手術量時,本質上是用商業邏輯取代了醫療邏輯:在商業場景中,銷量、訂單量是衡量業績的核心指標,但在醫療場景中,患者的治愈率、康復質量、就醫體驗才是真正的 “成績單”。試想,若一家醫院以 “門診人數破萬” 為榮,是否暗含著對患者病痛的漠視?若以 “手術臺數激增” 為喜,是否偏離了 “能保守治療就不手術” 的醫療原則?這種價值導向的錯位,不僅會傷害患者的情感,更可能引發過度醫療、忽視患者權益等一系列問題。
從更宏觀的醫療改革背景來看,醫院 “喜報” 事件折射出的,是部分醫療機構尚未完全擺脫 “以藥養醫”“以量取勝” 的傳統發展模式,未能跟上 “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的改革步伐。近年來,我國醫療改革不斷向深水區推進,從取消藥品加成、推進分級診療,到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強化醫療質量監管,一系列舉措的核心目標,就是要破除醫療體系中的商業思維,讓醫療回歸公益屬性。然而,在改革落地過程中,一些醫院仍存在 “重數量輕質量”“重業績輕服務” 的傾向:有的將門診量、手術量與科室考核、醫生績效直接掛鉤,導致醫護人員被迫追求 “數字指標”;有的在宣傳中刻意強調業務數據,卻對患者的滿意度、術后康復隨訪等關乎民生的內容避而不談。這種做法,與醫療改革的初衷嚴重不符,也讓 “健康中國” 戰略的推進面臨阻力。
要推動醫療體系從 “商業邏輯” 向 “人本邏輯” 回歸,既需要醫療機構自身的覺醒,也需要制度層面的約束與引導。對醫院而言,首先要重塑價值評價體系,將醫療質量、患者滿意度、健康管理成效等指標納入核心考核范圍,弱化門診量、手術量等數據的權重,讓醫護人員的精力真正聚焦于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其次,要強化公益屬性認知,通過開展醫德醫風培訓、樹立行業榜樣等方式,讓 “醫者仁心” 的理念深植于每一位醫護人員心中,杜絕將患者病痛商業化的行為。
從監管層面來看,相關部門需加強對醫療機構宣傳行為的規范,明確禁止將患者數量、手術臺數等與病痛直接相關的數據作為 “業績亮點” 進行宣傳,對違規發布此類 “喜報” 的醫院及時約談、督促整改,形成有力震懾。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醫療改革配套政策,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優化醫保支付方式等手段,減輕醫院對 “業務量” 的依賴,讓醫院有更多底氣追求醫療質量而非商業業績。此外,還應暢通患者監督渠道,鼓勵患者對醫院的不當行為進行反饋,形成 “政府監管 + 醫院自律 + 社會監督” 的多元治理格局。
醫療的本質,是守護生命與健康;醫院的價值,在于為患者驅散病痛陰霾。當 “喜報” 的墨香不再沾染患者的淚水,當醫院的成績單不再以病痛數據為注腳,醫療體系才能真正回歸本源,成為守護人民健康的堅固防線。蘭州蘭石醫院的 “喜報” 事件,應成為整個醫療行業的一面鏡子,讓更多醫療機構警醒:唯有堅守 “人本邏輯”,才能贏得患者的信任,才能在醫療改革的浪潮中行穩致遠。
別把“患者的鮮血”當成“業績的鮮花”,別把“患者病痛”當成“招財進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