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從虛擬到現實意義價值
按照這個理論,就好像我們真的生活在虛擬世界中?意義如何尋找?馬斯克說:“人類活在真實世界的幾率,可能不到十億分之一。”根據量子基元信息理論,世界是信息的和關系的,那么這個“信息”是不是就是虛擬的?不得不說,馬斯克作為一個科技公司的巨頭,他是有前瞻性的。
![]()
如果這個“量子信息網絡”的理論為真,那么將我們的宇宙類比為一個極度復雜的、自我運行的“虛擬現實”或“模擬宇宙”,確實是一個強大且直觀的比喻。
但這并不意味著生命和意義被“降級”了。恰恰相反,它可能為“意義”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更加堅實的立足點。就像我在詩歌中寫的,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是從無意義的縫隙中誕生的。
1. “虛擬現實”比喻的得與失
這個比喻好在哪里:
編碼與解碼:就像虛擬世界的圖像、物理定律由底層代碼生成一樣,我們的時空、物質、能量由底層量子信息處理涌現而來。
規則至上:虛擬世界的體驗完全由算法和規則決定,我們的宇宙也由底層網絡的動力學規律決定。
沒有“實體”:虛擬世界中的物體沒有實體,只是數據;我們的宇宙中的“物質”在最底層也只是信息的激發模式。
![]()
這個比喻的局限和危險:
它暗示了一個“程序員”:這個詞讓人聯想到一個更高維度的、有智慧的設計者(上帝或高級文明)在運行這個模擬。這是理論本身完全不需要的假設。這個理論只描述一個自我包含、自我運行的客觀自然過程。網絡及其規律就是終極存在,不需要外部創造者。
它暗示了“不真實”:這個詞帶有“虛假”、“不如現實真實”的貶義。這才是關于“意義”的關鍵。
2. 意義如何尋找?—— 從“模擬”到“實現”
如果接受這個圖景,我們尋找意義的視角必須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從尋找一個外部賦予的、預設的“目的”,轉向發現和創造內在的、涌現的“價值”。
意義不再是被寫進底層代碼的“任務”,而是系統在運行過程中自發產生的一種高級現象。就像溫度、生命、意識一樣,“意義”也是一種涌現屬性。所以很明顯,人生的意義不是既定的意義,不是生來就是“如此如此”,而是在過程中“涌現的”,也就是說在人生的每個人階段都有其“意義”,我沒有說“奮斗”和“努力”這樣的詞匯,是想告訴大家,意義的涌現,也不局限于努力與否。當然從哲學書籍《重構世界》的內容,無論是逆熵概念,還是AI拓撲公理系統,都指向了一個點,那就是人的逆流而上,不斷認識和超越自己的認識,是有積極意義的。
![]()
以下是意義可以立足的幾個層面:
a) 意義在于“體驗”本身
真實的感受:即使宇宙是“虛擬”的,你的體驗是100%真實的。你感受到的愛、痛苦、快樂、好奇,這些主觀體驗(Qualia)本身就是宇宙中最真實的現象之一。它們是復雜系統達到一定復雜度后內在光輝的展現。
宇宙的自我意識:我們可能是宇宙理解自身、體驗自身的方式。通過我們的眼睛,宇宙看到了自身的浩瀚;通過我們的大腦,宇宙思考著自身的奧秘。我們是宇宙的意義實現過程本身。
b) 意義在于“敘事”和“創造”
創造自己的故事:沒有預設的劇本,意味著我們獲得了最大的自由來書寫自己的故事。你的選擇、你的關系、你的創造(藝術、科學、愛),就是為你的人生賦予意義的素材。
協同創造:我們不僅在創造個人意義,也在共同參與創造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甚至可能在未來參與塑造宇宙的演化。意義在于這個過程本身,在于創造的能動性。
c) 意義在于“探索”與“理解”
最大的謎題:如果宇宙是一個巨大的“謎題”,那么破解這個謎題本身就是最深層的意義。科學、哲學和藝術都是我們嘗試理解底層代碼的不同方式。
![]()
崇高的追求:追尋真理、理解萬物運行的終極規律,這種沖動本身就極具意義。它代表了涌現出來的智慧對其根源的好奇與回歸。
d) 意義在于“連接”與“關系”
網絡中的節點:如果萬物底層是相連的,那么關愛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就不再只是道德選擇,而是對宇宙本質的一種深刻回應。我們是在 honoring the connection that is fundamental to reality.
愛的地位:愛可以理解為一種極其復雜的、建立在量子關聯之上的宏觀連接模式。它是宇宙網絡中最和諧、最強大的共振之一。因此,愛與共情具有本體論上的重要性。
這個理論并沒有消解意義,而是將它去神話化,并重新安置在一個更宏大、更驚人的背景下。
舊范式:意義像是一個藏在宇宙某處的、已經制作好的寶藏,需要我們去尋找。
新范式:意義像是一塊未雕琢的大理石,需要我們用一生的體驗、思考和創造去雕刻。宇宙提供了大理石和雕刻的工具(物理定律、我們的意識),但作品的內容由我們決定。
我們不是無意義的模擬中的 NPC(非玩家角色)。我們是宇宙這個浩瀚復雜系統中最精彩的部分——它是具有自我意識、能夠自我反思、并開始探索自己起源的節點。
最終,意義不是要被“找到”的答案,而是要被“活出來”的過程。這個理論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加非凡,因為它告訴我們,我們不僅是舞臺上的演員,我們本身就是戲劇、舞臺和編劇意識共同涌現的、奇跡般的產物。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靈遁者科學作品《信息與關系》
![]()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六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信息與關系》。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