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幕降臨東亞大陸,衛星圖像呈現出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中國東南沿海燈火璀璨如銀河傾瀉,越南紅河三角洲工廠區亮如白晝,而朝鮮半島卻像被橡皮擦抹去的鉛筆畫,只剩下零星幾個光點倔強地閃爍。這種光與暗的強烈反差,折射出不同社會治理哲學下電力資源分配的深層邏輯。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image
平壤的夜晚令人印象深刻。2022年朝鮮實行階梯電價后,商鋪為節省成本不得不在晚八點提前打烊,整座城市陷入早熟的黑暗。BBC記者曾記錄下這樣的場景:居民樓窗戶透出的燈光稀稀拉拉,像快沒電的手電筒般忽明忽暗。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3年越南遭遇電力危機時,中國緊急建設的500千伏輸電線路讓北部工業區持續運轉,保障了三星、蘋果等跨國工廠24小時不間斷生產。電力在這里不僅是能源,更是發展權的具象化體現。
![]()
image
朝鮮居民陽臺上的太陽能板陣列,講述著一個封閉社會的生存智慧。當國家電網無法提供穩定供電,老百姓只能自謀生路。這種"小而全"的個體解決方案,與中越跨境電網的協同效應形成戲劇性對比。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向越南輸送的6000萬千瓦時電力,不僅消化了廣西火電過剩產能,更以美元結算拉動整個產業鏈。而在朝中邊境,電力流動方向恰好相反——2023年朝鮮向中國出口3.6萬兆瓦時電力,用這種特殊方式換取外匯。
![]()
image
中國選擇輸電對象的標準,暗含著清晰的發展哲學。越南自1986年"革新開放"后,將電力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1995年出臺《電力法》吸引外資,工業用電占比達60%。這種自我革新的態度,使得2023年越南吸引外資達382億美元,相當于朝鮮2014年國民總收入的1.5倍。反觀朝鮮,其電力需求仍停留在基礎照明層面,工業用電僅占極小比例。當越南為800萬千瓦電力缺口焦灼時,朝鮮通過限量供電就能維持系統運轉,甚至有余力對外出口。
![]()
image
電力資源的分配方式,本質上是社會治理哲學的顯微鏡。越南選擇將電力優先供給創造就業的工廠,朝鮮則保障政治地標的照明需求;越南通過區域協作提升整體效率,朝鮮依靠行政手段維持基本運轉。這種差異最終體現在經濟發展成果上:2024年中越貿易額占中國對東盟貿易的25%,而中朝貿易額萎縮至20億美元左右。中國向越南輸電的決策,與其說是地緣政治選擇,不如說是對發展路徑的投票——只幫助那些愿意自我革新的伙伴,而非維持封閉體系的輸血式援助。
當越南工廠的機器在午夜依然轟鳴,當朝鮮居民借著燭光縫補衣物,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圖景提醒我們:電力的價值不僅在于點亮燈泡,更在于照亮發展道路的選擇。在這個意義上,跨境電網不僅是銅線與絕緣體的組合,更是連接不同發展觀的文化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