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學悄悄資助貧困生的故事,我看一回,哭一回,那是忍不住地珠淚橫流……
![]()
這件事得從頭說起。
有一次南理工校長去學生食堂吃飯,去的比較晚,食堂里面已經沒有什么人了。他看到一個男生怯懦懦地讓食堂阿姨給他多打一點青菜葉子,免費的湯打了兩碗。
男生一大盤子米飯,一堆青菜和兩碗菜湯,就是這個學生的午餐。
校長禁不住去問食堂阿姨:這個學生平時都這么吃飯嗎?
阿姨點點頭,然后兩個人細細聊了幾句。校長沒有多說什么,飯都沒吃就走了。
![]()
校長回到辦公室就拉著學校的相關人員開會,要求給這個學生補助。
下屬說,好的,我馬上走流程,讓他提供貧困證明,申請助學金。
校長一聽,急了:不行,不用走流程,直接將錢打到飯卡里。
有人又說道:校長,這不符合規定啊,要是追究起來……
校長不等他把話說完,立刻打斷:我看不了孩子這樣!正長身體呢,天天都喝湯喝到飽,那怎么行?有什么責任我來承擔!
這時,角落里有傳出一個聲音:這樣的學生不止一個吧,只資助一個學生,那其他的學生就……
沉默了一會兒,校長低沉地說:把這樣的學生都找出來,但我有個要求,不動聲色,不打擾任何一個學生,不去問詢任何一個人,悄悄地把事情辦了。
![]()
說干就干,先是從大數據著手,篩選出每月在食堂消費最低的前10%的學生,然后每月至少吃夠60次的,但是花費不超過420元的學生。
為什么是60次,因為60次可以判斷出這個學生幾乎從未點過外賣。
篩選出的學生根據名單,以檢查宿舍衛生為由,趁學生上課的時候,去宿舍打開他的柜子,看看衣物和生活用品,進一步核對準確。
這件事悄無聲息地在南京理工大學進行著,很快事情告一段落。
剛上大一下學期的女孩子小宋,來自蘇北農村,父母務農且身體不好,家中還有弟弟妹妹上學,經濟壓力極大,她考上南理工后,靠助學貸款交上學費,生活費則靠母親每月省吃儉用積攢的幾百元錢。
![]()
她格外的節約,早上只買一個饅頭配免費的粥,午餐和晚餐固定在食堂最便宜的窗口打一份素菜和半份米飯。幾乎從不吃肉。
從大一下學期起,她的校園卡每個月下旬會莫名其妙的多出300元,起初她以為是系統錯誤,甚至連續兩個月沒有敢動用這個錢,直到輔導員找到她,這是學校悄悄打給你的生活補助費,不用申請,也不用還。
小宋當場紅了眼睛,哭得一塌糊涂。
她小心翼翼地點了一份紅燒肉,食堂阿姨和老師躲在角落里看她,也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后來她在校園匿名帖里寫道:那天打飯時,阿姨像往常一樣多給了我一個雞蛋,我假裝沒發現,其實轉身就哭了。原來被人偷偷愛著是這種感覺:你不必開口,世界已經接住了你的脆弱。
![]()
還有一個男生來自安徽農村,父親患有慢性病,需長期服藥,母親在縣城打零工,收入微薄,家中還有年邁的奶奶需要照顧。
男生考上南理工后,為了減輕家庭負擔,除了上課,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兼職上,周末幫忙在食堂打飯,假期在快遞驛站分揀包裹,每月能掙五六百元,但仍然難以覆蓋每月1000多元的生活開銷。
他很少在食堂點葷菜,最常吃的是食堂的1元特價菜,有時候甚至一天只吃兩頓飯。從大二開始,他的校園卡里準時多出400元。
第一次收到錢時,他在日記里寫道:我以為是阿姨手抖多刷了,后來發現每個月都準時到賬,才明白是學校在幫我。最感動的是,這筆錢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不用謝感謝信,不用當眾發言,甚至沒人知道是我。
![]()
還有一位女生來自云南山區,父母以種植烤煙為生,年收入不到2萬,她是家中的長女,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在讀書,考上南理工后,她靠著助學貸款和親戚東拼西湊的錢交了學費,生活費則靠每月家里寄的500元錢。
為了省錢,她從不買衣服,大都是高中同學送的舊衣,鞋子穿破了,就補補繼續穿,食堂吃飯時,她只選最便宜的飯菜,連一包辣醬都要分多次用。
同樣,突然有一天,她的校園卡里多出來300元,她立馬找到充值處,說卡里錢多了,輔導員才告訴她真相,這些打到你卡里的錢,是學校悄悄安排的,就是為了讓你安心讀書。
女生當場哽咽:我從沒有想過,我自己偷偷藏起來的自尊,會被學校這樣小心地呵護……
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為什么南理工“偷偷摸摸”這樣做呢?
![]()
大部分情況下,受到資助大學生首先要證明自己家里很窮,動不動還要上臺發表受助感言,讓大家都知道,他需要同情。這讓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多為難啊!
很多學生覺得家丑不可外揚,表格放在面前的時候,他選擇了尊嚴,而不是一個月幾百塊錢。甚至有人為了面子放棄補助,轉頭偷偷去做兼職,結果累垮了身體。
貧困不是錯誤,沒有必要讓一個孩子站在臺上,說自己有多難!
真正的關懷從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而是蹲下來,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悄悄托一把。
![]()
后來,第一個女孩子將這份溫暖轉化為學習動力,本科期間,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獎學金,畢業后回到家鄉成為一名教師,立志幫助更多像她一樣的農村孩子走出大山。
她在教師節給母校寫信時說,當年那筆沒說出口的補助,讓我明白,貧窮不是恥辱,而是學校教會我的,是永遠保持對生活的善意。
第二位男生憑借優異成績保研本校,研究生期間參與多個振興鄉村的科研項目,畢業后加入一家科技企業,效力于用技術幫助農村地區降低生產成本。
他在畢業典禮上說,當年那筆藏在數據里的補助,教會我的不僅是生存,更是如何有尊嚴地成長。
![]()
第三個女生畢業后回到云南,成為當地一所中學支教老師,用自己的工資資助了3名山區孩子讀書。
她在日記里寫道,當年南理工教會我的不是接受幫助,而是傳遞溫暖,現在我終于明白,為什么當年那筆錢沒有署名,因為真正的善意,從來不需要記住是誰給的。
南理工截至目前,這個項目已經實施7年,累計投入700多萬元,幫扶4萬多人次,項目資金主要來自校友、師生和社會愛心人士的捐贈。
我明白了,這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