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美國保守派領袖查理·柯克在猶他州的一場公開活動中遭遇槍擊,不幸身亡,年僅31歲。這位“美國轉折點”組織的創始人,以其對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堅定捍衛而聞名全球。他的遇刺,如同驚雷炸響,震撼了MAGA陣營與猶太—基督教社區。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悼詞中稱他為“獅心以色列之友”,并指出:“這是一場對猶太—基督教遺產的直接攻擊。”
柯克生前曾反復警告,美國內部正潛伏著“三股敵人”——文化白左、意識形態紅左,以及穆斯林極端勢力。這三者表面上水火不容,卻在暗中合流,共同蠶食基督教文明的根基。他的遇刺,不僅是個人悲劇,更被許多信徒視為一場“精神復興”的導火索——提醒人們,文明戰爭早已在暗處打響。
柯克的警告并非空談。在一場演講中,他曾直言:“左派會利用伊斯蘭來摧毀美國。精神戰斗正降臨西方,敵人是覺醒主義與伊斯蘭主義的結合體。”他指出,美國生活方式的核心,婚姻、家庭、教育、秩序與信仰正遭受這兩股勢力的雙重夾擊。而這一警告,如今正逐步成為現實。
![]()
水火不容的詭異聯盟:共同敵人的邏輯
按理說,左派與穆斯林極端分子本應是天然的對立面。左派信奉無神論、LGBTQ+平權與女權主義;伊斯蘭極端勢力則推崇神權統治與性別分隔。然而,他們卻在一個關鍵點上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共同的“敵人”:基督教文明。
左派視基督教為“父權壓迫”的象征,憎惡其傳統道德與資本主義精神;穆斯林極端分子則視其為“異教堡壘”,必須通過圣戰或滲透予以征服。于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邏輯,孕育出了一個政治怪胎:伊斯蘭左翼主義。
法國思想家皮埃爾-安德烈·塔吉夫曾將這一現象形容為“黑色—綠色聯盟”。在美國,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黑命貴”運動與美國—伊斯蘭關系委員會的合作:二者共同推動反以色列敘事,將猶太—基督教傳統描繪為“殖民壓迫”的根源。
正如柯克所言:“左派攻擊川普的狂熱程度,遠超他們對伊斯蘭極端主義的任何批判。”這種選擇性失明,使得聯盟如病毒般蔓延。英國Policy Exchange智庫在《伊斯蘭主義與左派》報告中指出,這種合作已從松散聯盟進化為系統協作,左派提供政治庇護,穆斯林在街頭與選舉中擔當“急先鋒”。
露骨自白:操控左派的戰略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這種聯盟并非偶然,而是有組織、有計劃的政治戰略。
一位前伊斯蘭極端分子在社交媒體上的自白令人震驚:“我們只支持左派,因為他們愚蠢、沒有底線、容易被操控。右派有信仰、有原則,不容易洗腦。我們害怕右派,所以要聯合左派對付他們。”他露骨的說:“美國的未來必須屬于穆斯林。”
柯克生前曾針對此類言論回應:“伊斯蘭是左派用來切開美國喉嚨的刀。”他指出,左派對穆斯林社會中對女性的殘酷壓迫視而不見,卻反過來攻擊保守派“厭女”,這種雙標不僅荒謬,更危險。
歷史的教訓早已存在。1979年伊朗革命時,左翼與伊斯蘭主義者曾短暫合作推翻國王,隨后左派迅速被清洗。伊朗首任總統巴尼薩德爾痛斥:“霍梅尼背叛了革命原則。”但是那場浩劫導致數千名伊朗的左翼知識分子被處決,而這正是“魔鬼聯盟”最終命運的寫照。
![]()
數據的警示:政治投票中的隱秘裂痕
這種詭異的政治合作已在選票中顯現。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美國穆斯林長期傾向民主黨。然而,2024年大選成為轉折點,加沙戰爭的憤怒讓穆斯林選民大規模倒戈,轉向川普或第三方候選人。在密歇根州,穆斯林的“棄投”策略改變了選舉格局,川普贏得迪爾伯恩市,成為阿拉伯裔選民轉向的歷史性標志。
美國—伊斯蘭關系委員會的選民調查也揭示了更深的問題:左派為爭取選票而放松對極端勢力的警惕,成為他們的“有用傻瓜”。柯克形容這一合流是“魔鬼與撒旦的握手”,其目的是撕裂社會、摧毀信仰。
歐洲早已上演類似劇本。法國、英國、德國的左翼政黨與穆斯林社群聯手推行“去基督教化”教育與多元文化政策,結果卻助長了“平行社會”的興起。
如果美國不吸取教訓,等待它的將是同樣的悲劇,不僅左派被吞噬,整個文明都將付出代價。
在美國,這種模式已全面展開。2024年大選中,穆斯林選民在密歇根為民主黨拉票,交換條件是放松對巴勒斯坦援助的監管。國會中,“左瘋四人組”等議員推動反以色列決議,利用伊斯蘭敘事強化反猶情緒。
“黑命貴”運動與CAIR的合作更是將“反以色列”塑造成“社會正義”的一部分,2023年10月,兩者共同背書反以色列抗議,將以色列描繪成“種族滅絕者”。
大學與好萊塢亦成為戰場:哈佛的“伊斯蘭研究”課程美化激進敘事,校園抗議中“覺醒”口號與宗教極端語言混為一體,成為文化滲透的溫床。
伊朗革命的歷史告訴我們,左派與伊斯蘭主義的合作從未長久,結局往往是左派被清洗、社會陷入恐怖。如今,瑞典和丹麥的右翼政黨以親美、親以色列姿態崛起,正是對這種“自取滅亡式聯盟”的反擊。
文化滲透:從子宮到課堂的戰爭
激進伊斯蘭的目標從不止于選票,而是“文明征服”。所謂“本吉哈里議程”正是通過高生育率、移民潮與教育滲透,逐步改變社會結構。
左派的“包容”政策恰恰為此開門揖盜,從校園的“覺醒課程”到媒體對“伊斯蘭恐懼癥”的指責,一切都在為極端主義鋪路。哈德遜研究所報告指出,伊斯蘭主義者正在借用“進步語言”與左派合流,以“反歧視”的名義攻擊傳統信仰。
柯克曾警示:“不讓孩子習慣聽到穆斯林每日五次的祈禱聲,這很重要。”這句話揭示的不是偏見,而是文明生存的本能防御。
![]()
守護信仰的使命:從選票到心靈的復興
美國,這個建立在基督信仰之上的燈塔,正被內部的“文明癌癥”侵蝕。柯克用生命提醒人們:守護信仰不是選擇,而是使命。
唯有堅持原則、重建信仰,美國才能抵御黑暗勢力的滲透。2025年的美國,需要的不只是政治復興,更是靈魂的覺醒。
左派或許仍在沉溺于虛假的“包容”,但若再不醒悟,這場“魔鬼的聯盟”終將吞噬他們自己,連同整個西方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