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球知識局
文字 | 勞拉申
校對 | 朝乾 編輯 | 哈
美國東部時間11月4日21點,紐約市長選舉結果出爐,34歲的民主黨人佐蘭·馬姆達尼(Zohran Mamdani)當選,成為史上第一位穆斯林和印度裔紐約市長,也是近133年來最年輕市長。
馬姆達尼不是正統昂撒白人,而是各種意想不到的要素綜合體:信仰伊斯蘭教、支持巴勒斯坦、追求“民主社會主義”,是極左派“90后”烏干達裔美國籍印度人。
“成分極其復雜”的新任紐約市長
(圖:壹圖網)▼
![]()
從2018年入籍美國,到當選紐約市長,馬姆達尼僅用了7年時間就實現“美國夢”,以高出對手約9個百分點的支持率,戰勝了民主黨資深政客、前紐約州長安德魯·科莫(Andrew Cuomo)。
此次選舉共有三位候選人,民主黨候選人馬姆達尼、獨立候選人科莫、共和黨候選柯蒂斯·斯利瓦(Curtis Sliwa)。在紐約這個民主黨大本營,共和黨候選人不過是個陪跑角色,沒有獲勝機會。
對于特朗普而言,與其支持毫無勝算的本黨候選人,不如支持建制派民主黨人科莫。而科莫在黨內初選中就敗給了馬姆達尼,于是在共和黨金主的扶持下,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然而還是不敵馬姆達尼,讓“懂王”徹底破防了。
白人政治老手還是沒扛得住來勢洶洶的移民政治新貴
(圖:壹圖網)▼
![]()
因為在美國政壇,紐約市長競選的意義重大,作為特朗普第二任期內的首次選舉考驗,紐約市長的競選結果,將是2026年中期選舉的風向標。
選民一票一票投出來的
懂王也束手無策了
(圖:壹圖網)▼
![]()
相比有特朗普、馬斯克和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等超級金主支持的科莫,馬姆達尼并無太多從政經驗,也沒有顯赫大金主背書。他曾是音樂人和社會活動家,最近的從政經驗是2020年起,擔任紐約州議會議員,政績還乏善可陳。
但就是這個集全球化要素與熱點于一身的人,成為一度消沉的民主黨的“新希望”,也是一個觀察全球化、美國政治和移民社會的典型案例。
全球化之子
佐蘭·馬姆達尼是誰,這位“烏干達裔美國籍印度人”從何而來?
往前追溯,馬姆達尼與另一個印度裔——英國前首相里希?蘇納克頗有淵源,兩人有個共同點:都是東非印度人的后代。
蘇納克拿下英國首相位置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印度裔官員在歐美政壇越來越常見了
(圖:壹圖網)▼
![]()
馬姆達尼的祖父和蘇納克的母親,都是出生于非洲坦桑尼亞的印度人。19世紀末,印度人被英國人帶到英屬東非殖民地,成為建設肯尼亞-烏干達鐵路的勞工,在東非形成印度人社區。
一戰后,德屬東非(即今天的坦桑尼亞)被國聯劃撥給英國,于是印度人進一步擴散至坦桑尼亞。
20世紀初的東非印度人
(圖:Wiki)▼
![]()
馬姆達尼父親的家族,來自有“印度的福建”之稱的古吉拉特邦,世代信仰伊斯蘭什葉派。古吉拉特人是印度海外移民主力,也是東非印度人主體。
在烏干達,印度人最多時有10萬人,在該國有重要影響力。因為不到1%的印度裔控制著烏干達經濟的65%,烏干達首富也是古吉拉特人。
烏干達印度人1972年遭獨裁者伊迪?阿明驅逐▼
![]()
馬姆達尼的祖父母是生于坦桑尼亞的古吉拉特穆斯林,父親馬哈茂德·馬姆達尼在烏干達長大,1960年代留學美國。
他曾在匹茲堡大學、塔夫托大學和哈佛大學獲政治學學士、碩士和博士,曾在坦桑尼亞、南非大學任教,是著名政治學家,主要研究非洲、后殖民主義和伊斯蘭教等領域,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
作為全球百位頂尖公共知識分子之一
著作頗多,主要研究國際政治,殖民與后殖民主義,冷戰,非洲內戰種族滅絕等方向▼
![]()
![]()
![]()
![]()
![]()
馬姆達尼的母親米拉?奈爾,則是另一支海外印度人主力:旁遮普人。米拉?奈爾是生于印度奧里薩的旁遮普人,1979年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視覺與環境研究專業,是西方電影界赫赫有名的導演。
父母二人在政治和文化領域都頗有聲量
(圖:壹圖網)▼
![]()
這位名導攬收過歐美各大獎項——2次獲戛納電影節獎項、4次獲威尼斯電影節獎項,兩次提名奧斯卡。
米拉?奈爾的電影多以全球化移民為主題
《季風婚禮》(上)關于美國印度裔;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中)關于美國穆斯林;
《密西西比風情畫》(下)有關烏干達裔印度人▼
![]()
比起來自中產階級、一路精英教育的蘇納克,本身已是“文化精英二代”的馬姆達尼更為松弛。他1991年生于烏干達,曾在南非生活,7歲時和家人移居紐約,在公立高中讀書,在鮑登文理學院獲非洲研究學士學位。
相比“卷上去”的蘇納克,馬姆達尼是個更擅利用既得優勢、發揮所長、大膽結盟的“市場專家”和“戰略家”。
buff疊滿的行為藝術家
身為大導演之子的馬姆達尼,在社交媒體和短視頻當道的時代,將信手拈來的媒體技巧發揮到最大化,是個粉絲百萬的政治網紅,深得紐約Z世代年輕選民喜愛。這也是依賴傳統競選廣告的67歲對手科莫玩不過的領域。
相比于特朗普的大膽發言,讓人琢磨不定的玩網風格
這位是真正的玩轉互聯網的“網紅市長”
把線上的關注轉化為線下的投票
(圖:Ins@zohrankmamdan)▼
![]()
馬姆達尼在社交媒體發布的短視頻
很符合年輕人的喜好
(圖:Ins@zohrankmamdan)▼
![]()
在政治學家父親,和熱衷于社會活動,創辦多個基金會的母親影響下,馬姆達尼很早就開啟了非政府組織與社會活動的實踐。
他大學時期就創立了“巴勒斯坦正義學生組織”,還曾在紐約皇后區擔任住宅咨詢師,專門為面臨驅逐威脅的低收入群體服務。
馬姆達尼雖然結合了媒體能力與政治觀點強輸出雙項技能,但在紐約這座民主黨大本營,光有能力還不夠,最重要的還得是“自己人”。
紐約是一座高度國際化的都市,白人僅占36%,64%都是有色人種;僅38.1%的人口是土生土長美國人,47.3%的人口在國外出生,14.6%居民是移民后代。
印度裔在紐約參加印度獨立日游行
很有歸屬感了
(圖:壹圖網)▼
![]()
![]()
也就是說,誰是移民、有色人種的代言人,誰就更有機會獲得支持。
馬姆達尼之所以能風生水起,與他對“身份政治”的充分利用密切相關。他那仿佛“老天賞飯吃”的身份,恰遇2020年以來的“黑命貴”(BLM)運動、暴力驅逐移民事件和巴以沖突,幾乎每個身份,都能蹭上熱點。
2020年5月,美國發生警察針對黑人弗洛伊德的暴力執法案,在當年6月的紐約州議會選舉中,馬姆達尼針對以黑人為主的紐約皇后區,提出改革住房、改革警察與監獄執法的主張,得以在沒有共和黨人競爭的情形下,戰勝民主黨對手,贏得了議員席位。
以烏干達之子身份,吸引非洲裔選民
(圖:Ins@zohrankmamdan)▼
![]()
和網紅合作,聯合投稿,擴大粉絲圈
可以用來做社交媒體運營成功案例
(圖:Ins@zohrankmamdan)▼
![]()
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后,身為穆斯林的馬姆達尼進行五天絕食,呼吁停火,并提出立法禁止非營利組織支持以色列定居點活動。
2025年10月7日
雙眼含淚,悲憤難耐的參加
“以色列和平組織”舉辦的哈馬斯恐怖襲擊以色列兩周年集會
(圖:壹圖網)▼
![]()
除充分發揮身份優勢吸引選民外,馬姆達尼更進一步,將自己的人生大事也變成行為藝術和真人秀。
2025年2月參選紐約市長前,他和28歲的敘利亞移民藝術家Rama Duwaji結婚,身體力行地向粉絲證明其伊斯蘭教信仰和對阿拉伯移民的支持。
選舉年與敘利亞移民女友結婚
結婚也是政治網紅的流量熱點
(圖:Ins@zohrankmamdan)▼
![]()
移民、90后、印度裔、穆斯林、反以色列,馬姆達尼的每一個身份都踩中了深藍紐約的偏好,他還大膽聯盟,與民主社會主義和極左陣營結合。結果證明,這步險棋是成功的。
“民主黨版萬斯”出爐
今年6月,馬姆達尼就爆冷擊敗科莫,贏得紐約市長民主黨初選。科莫不服初選結果,又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加11月4日的最后角逐,盡管獲得超級金主支持,卻不敵馬姆達尼靠眾籌、志愿者拉票、社交媒體和挨家挨戶敲門的“草根路線”。
馬姆達尼的“草根路線”,來自他與美國民主社會主義者(DSA)的深度綁定。該組織原是民主黨邊緣的激進左翼組織,近年頻頻發力,甚至趕超民主黨主流。
這一組織為選舉前毫無知名度的馬姆達尼籌集資源,爭取黨內大佬、名人、議員和包括卡車司機聯盟(Teamsters)、汽車工人聯合會(UAW)在內的老牌工會支持,讓馬姆達尼以黑馬姿態在初選中脫穎而出。
馬姆達尼發布的競選帖子
(圖:Ins@zohrankmamdan)▼
![]()
馬姆達尼重點關注紐約工薪階層,以提高紐約居民生活可負擔性為核心,針對城市生活成本飆升的痛點。
他承諾,對年收入超百萬美元人群征收2%“富人稅”,為200萬居民實施四年租金凍結,來資助免費公交、免費托育、國營商店等民生項目;到2030年,將最低工資提高至每小時30美元。
政策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
候選人先拿到選票,政策成效還是要留待時間檢驗
(圖:壹圖網)▼
![]()
在奉行自由主義、低社保水平的美國,馬姆達尼的國營商店被認為是“社會主義供銷社”,最低工資標準會嚇跑雇主,導致更多富人外流。這又將迫使政府進一步加稅,陷入財政赤字不斷增加的風險。
因此,馬姆達尼被視為左翼激進分子。特朗普甚至稱他為“共產主義者”。
24年前,因911事件而“恐穆”的紐約,如今卻迎來第一位穆斯林市長。這個2018年才入美國籍,名不見經傳又沒啥從政經驗的90后小伙,在短時間內幾乎毫不費力地快速逆襲,已成為民主黨的新希望和“哈里斯2.0”。
馬姆達尼的突如其來,與2024年橫空出世的共和黨人、現美國副總統萬斯頗相似,可謂“民主黨版萬斯”。
前者集齊印度裔、穆斯林、移民、左翼、支持巴勒斯坦等標簽,后者集中了貧困白人、鐵銹帶、紅脖子等要素,可謂美國政治左右光譜的兩大活人標本。妻子是印度裔,恐怕是萬斯與馬姆達尼唯一相通的地方。
多個標簽對應眾多的受眾
支持者也非常多樣
(圖:壹圖網)▼
![]()
![]()
這也凸顯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在越來越極端的美國,能力遠不如身份更有用。若繼承財富的富豪權貴們是“血統論”的產物,那現今的身份政治就是“新型血統論”。
若想在美國成功,就要出生在“正確”的國家、生來是“正確”的膚色、“正確”的性別和“正確”的信仰,這些先天要素堪比“投胎”,比后天努力更重要。
另一方面,美國左右兩派的權力人物,都呈現“脫黨化”和“超黨化”趨勢。美國《新共和》雜志,將馬姆達尼當選紐約市長,稱為“民主黨的茶黨誕生”,和2016年的特朗普如出一轍。共和黨內的茶黨運動將溫和派逐出了權力核心,催生了特朗普。
這篇文章將他視為未來趨勢的預兆
提醒民主黨內的建制派需要變革
(圖:《The New Republic》)▼
![]()
特朗普雖以共和黨人當選總統,卻是個與共和黨不和、幾乎脫黨的獨立政客。相比民主黨人,馬姆達尼恐怕更是個“民主社會主義者”,而非民主黨主流。從他今年兩次在紐約市長競選中戰勝科莫就可見一斑。
為了阻止馬姆達尼當選,特朗普甚至寧愿支持民主黨人科莫,說明馬姆達尼已經是個連民主黨都攔不住的“脫韁之馬”。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