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最近對烏克蘭態度的大轉彎,從當初“一分錢也不給烏克蘭”、“你手里沒有牌”轉變成居然說烏克蘭必勝!真是180°大轉彎。
表面兒上看似突然,實則藏著一條清晰的利益驅動邏輯鏈。要理清這個轉變,得從三個關鍵節點切入:談判挫敗、歐洲甩鍋、戰場轉折。
一、從“24小時結束戰爭”到“沒錢沒牌”的挫敗
特朗普年初上臺時,把解決俄烏沖突包裝成“商業談判”,聲稱24小時就能搞定。但現實給了他當頭一棒:普京根本不買賬,澤連斯基也不愿在領土問題上讓步。
2月28日白宮那場“咆哮會議”就是轉折點——特朗普當著澤連斯基的面罵他“手里沒牌”,本質上是對談判徹底失去信心。這時候他開始動歪腦筋:既然談不攏,不如把爛攤子甩給北約,還能順帶撈一筆軍火錢。
二、北約“分攤賬單”背后的算計
6月北約峰會成了特朗普的“救命稻草”。德國默茨主動說要買美國“愛國者”導彈,芬蘭、丹麥等國家也排著隊要當“運輸大隊長”。特朗普立刻改口:“美國出武器,北約出錢!”這招堪稱“空手套白狼”——既不用掏自家軍火庫存,又能讓歐洲承擔戰爭成本。
但問題來了:歐洲國家財政吃緊,軍費開支漲到GDP的5%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時候特朗普需要新的借口來維持壓力。
![]()
三、烏軍炸炸了俄羅斯的煉油廠,意外引爆了態度轉折點
9月烏克蘭連續炸毀俄羅斯煉油廠,直接導致俄國內油價暴漲、民生怨聲載道。特朗普敏銳抓住這個“神助攻”:原來俄軍經濟根本撐不住長期消耗!他在社交媒體上大談“俄羅斯是紙老虎”,明擺著告訴普京:“你再耗下去,國內先要造反。”這波操作既安撫了國內鷹派,又給歐洲盟友遞了臺階——看,不是美國要拱火,是俄羅斯自己扛不住了。
四、下一步美國可能怎么走?
首先是繼續“賣武器賺錢”。雖然特朗普說要“讓北約為所欲為”,但實際還是會卡著最先進的F-16不松手,優先賣防空導彈這類“耐耗品”。德國剛買的“愛國者”系統,轉頭就可能轉手給烏克蘭。
還要加碼經濟制裁。8月提出的“次級關稅”(針對買俄油國家)可能重出江湖,尤其要敲打印度、土耳其這些“中間商”。但真要執行?怕是雷聲大雨點小——美國自己都沒多少俄油進口,制裁純屬找存在感。
變通方法再逼烏克蘭和談。表面上喊著支持烏克蘭“收復領土”,實則想復制2014年《明斯克協議》的套路——先讓澤連斯基簽個“臨時停火”,等俄軍鞏固戰線再翻臉。畢竟特朗普心里清楚,真讓烏克蘭打回去,美國得先掉層皮。
還要繼續給歐洲挖坑。北溪管道爆炸、波蘭無人機事件,背后都有美國默許的影子。只要歐洲戰戰兢兢,就只能繼續當“提款機”。最近馬克龍說要“戰略自主”,特朗普轉頭就威脅削減駐軍,這套組合拳打得歐洲毫無脾氣。
特朗普所做的180°的大轉變,都是利益驅動下的“商人式表演”
特朗普的態度轉變,本質是一場“極限施壓”秀:對內要立“強硬總統”人設,對外要逼歐洲多掏錢,對俄則是溫水煮青蛙。烏克蘭的局部勝利成了他的談判籌碼,但絕不會為了基輔徹底得罪普京。下一步若戰場陷入僵局,美國很可能故技重施——左手遞武器,右手塞和談方案,繼續把歐洲和烏克蘭當猴耍。
特朗普的邏輯本質就是“戰爭-利潤-選票”三角循環。通過軍售讓軍工復合體獲利,利用歐洲分攤成本緩解國內財政壓力,再以“反俄英雄”形象收割選舉紅利。烏克蘭的局部勝利,不過是這場大棋中的煙霧彈——真正的籌碼是歐洲的能源命脈和美國的軍工利潤。若戰場陷入持久消耗,美國可能故技重施:左手遞武器,右手塞和談方案,繼續榨取各方利益。
世界各國對特朗普的認識有個過程,他第一個任期時,不少的人都被他激進的表態發言迷惑了,覺得他可能是個“美國的孫悟空”,要造美國體系沉疴詬病的反了。從第一個任期的后期到他第二個任期這半年以來,大家都看得更清楚了,老特歸根到底骨頭里就是個大商人,他把美國和美國跟世界各國的關系,當一個超級公司的買賣來經營,目的就一個,一點兒虧不吃,多獲利,多賺錢。
如果這條邏輯的本質被確立的話,那觀察特朗普今后的動向,尤如洞若觀火,看得很清楚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