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石家莊中考和高考成績都非常亮眼的學校應該是42中。高考方面,清北錄取人數不斷線,考入985名校的學子大幅增加,強基率達到94.5%;中考方面,今年斬獲了全市裸分第一名,790分以上全市占比17%,750分以上占比30.4%,全市領跑。2024年和2025年分別在全市高中、初中教學管理干部工作會議上作經驗匯報。今年秋季開學,錦和、錦城、錦尚校區(qū)和本部同時開學,開啟了42中跨越式發(fā)展的新篇章。
![]()
一個學校的教學水平和學生成績的穩(wěn)步提升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管理、師資、教學以及生源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單從42中的課堂教學的質量來看,我認為學校近年來的成功絕非偶然,體現了校領導班子的課程領導力,凝結了全校師生的集體智慧和系統性創(chuàng)新。前不久有幸去學校與老師們進行了交流,也有幸現場觀摩了42中的“精研”課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
![]()
課堂革命:從知識傳遞到思維進階
與傳統課堂相比,42中的授課模式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老師講、學生聽、課后練”的傳統教學了,而是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與高階思維能力為目標,在原有的“四環(huán)八步”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階升級,一方面,把課堂教學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和八個步驟,即“引入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點撥釋疑”、“歸納總結,檢測評價”。“四環(huán)八步”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重視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習過程;不僅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更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以優(yōu)質問題鏈,真實情境設計,思維建模為抓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打造具有高階思維品質的優(yōu)質課堂。
![]()
![]()
這個教學模式,大家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其實,這樣的課堂最核心的就是讓老師成為配角,學生成為主角,這也符合了當下中高考命題的趨勢。摒棄了傳統的“我講你聽,我說你記”的大水漫灌,42中的課堂主打啟發(fā)、探究、思考、表達,課上的學習效率和知識內化都比原來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
![]()
說到底,42中課堂革命,就是把“輸入型”課堂,變成“輸出型”課堂。而且,按照新課標“無情境,不命題”的要求,老師們還要把“真實情境”與“優(yōu)質問題鏈”設計在其中,讓課堂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現實和未來挑戰(zhàn)相聯結,為培養(yǎng)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等高階思維提供資源包,方便在未來新的情境中可以被有效調用和遷移。
![]()
![]()
當然,與傳統課堂相比,這樣的“精研”課堂最大的難度就是老師們的備課。課堂上,如何將問題難度設置在合理區(qū)間?如何設置開放性問題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表達機會?如何預留“接口”,讓同學們提出新問題、新思路?都是老師們需要下大功夫、花長時間的反復打磨和精心設計的。
![]()
![]()
大家注意,這里的問題鏈設計可不是簡單的“對不對”“對不對”這樣的淺層次問答,而應是要問帶有批判性的——“證據是否充分”,或者是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條件變化后結論如何”,亦或是基于遷移性的——“可以解決現實中的哪些問題”等等。而提出高層次問題才只是第一步,老師們還要預設同學們的回答,并合理把控教學節(jié)奏和重難點的引導和講授。
![]()
![]()
教研創(chuàng)新:從單打獨斗到智慧眾籌
教學模式變了,老師上課方式也要變,傳統的教案、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也成為了“歷史”。而新的課堂教學方式,必須要有集體智慧和集中教研備課做基礎、做后盾。據了解,42中日常教研和備課以“問題導向”與“階梯成長”為著眼點,采用集備共研與智慧眾籌的方式進行。具體來說,就是通過“三定”機制和“三備”流程,確保課堂教學的高效、精準、實用。其中,“三定”指的是定主題、定責任、定考核;而“三備”指的是個人初備、集體研備、個性復備。這些教學“名詞”大家看了看沒有概念,我來稍微“翻譯”一下。
![]()
首先,“定主題”就是在集體備課前,備課組會基于課標、考情、學情,確定1-2個議題。“定責任”則要打破傳統“一人主備,眾人旁聽”的模式,設立多元備課角色。比如,主備人負責教學框架與核心內容設計;技術顧問負責信息技術支持;學情分析師分析和對比班級學情大數據;分層教學分析師負責A、B層作業(yè)與拓展任務的設計;目標檢測員負責教學評一致性檢測等等。大家看一看,一個次集體備課,需要如此多的設計、動用這么多資源,花費那么多心血,著實不容易啊,也側面展現出了學校“精研教學”的行動邏輯。
![]()
這其中,我覺得有兩個細節(jié)值得稱道,一個是學情、考情的數據分析,按照過往的成績、學生程度、知識掌握情況,設計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第二個是作業(yè)任務的分層設計,尤其是初中,雖然各個學校都是均衡分班,但到了初二、初三,班級同學們之間的差距也開始逐漸拉大,一刀切布置學習任務和作業(yè)已經顯得不科學,更重要的是會導致浪費時間、效率低下,重復無效。這就需要老師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和程度,分層設計作業(yè)任務,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
備課的流程方面,主要是分為“個人初備——集體研備——個性復備”三階段。首先是個人初備,也是任課教師在集體備課前獨立完成學情分析、教材研讀和初步教學設計。其次是集體研備,主要是在主備人提出初步教學方案的基礎上,所有教師圍繞契合度、融合點、分層設計等關鍵問題展開辯論與優(yōu)化,最終形成集體智慧的“共案”和資源包。最后是個性復備,也就是結合每個班的學情等實際情況,突出“提分點”和“思維突破點”,形成貼合實際課堂的“個性教案”,實現“和而不同”的教學效果。
![]()
![]()
在新的教學模式和備課方式下,42中的課堂的無效環(huán)節(jié)正在減少,學生參與度大幅提升,課堂效率也水漲船高;基于學情設計的分層作業(yè),使作業(yè)中的無效題、重復題大大減少,練習針對性明顯增強;通過對考點和學情的共同研究,復習備考對核心考點的覆蓋率不斷提升,為學業(yè)成績持續(xù)突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教師培養(yǎng):實現階梯式成長
如今的42中已經走上了集團化辦學的快速發(fā)展之路。目前學校包括本部在內,一共有5個校區(qū)、1萬多名學生、700多名教師。學校也深知,師資尤其是青年教師,是學校發(fā)展的核心動力。因此,學校也在不斷通過“全程貫通、賽訓結合、老新共進”的培養(yǎng)模式,助力青年教師實現從“青澀”到“骨干”的華麗蛻變。除了通過“青藍工程”,建立新老教師情感與智慧的“傳幫帶”聯結外,在課堂和教學上,每個青年老師都需要經歷“三段式”的課堂磨礪。
![]()
第一階段是“過關課”,重在教學常規(guī)和重難點的把握,確保“站上講臺”;第二階段是“進階課”,重在教學策略和學生互動的有效性,追求“站穩(wěn)講臺”;第三階段是“展示課”,重在個人風格和教學創(chuàng)新,鼓勵“站好講臺”。通過“三段式”課堂的磨礪,大大縮短了青年教師的成長周期,更讓他們的教學水平和課堂質量不斷進階。目前,一大批青年教師已迅速成長,特別是在“AI+教學”的新賽道優(yōu)勢突出,在省、市級評優(yōu)課中脫穎而出,甚至有些已經成為年輕的骨干教師。
![]()
![]()
課堂是學校教學的“生命線”,也是學生求知的“主戰(zhàn)場”,讓課堂真正成為發(fā)展高階思維和培育綜合素養(yǎng)的沃土,正是42中這兩年成功的“獨家秘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