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下鄉,遇到一位鄉鎮村支書和駐鎮領導。聊起即將到來的村“兩委”換屆,他們感慨地說,如今村干部是“既難選,又難留,更難干”。
可另一方面,也有人絞盡腦汁想當上村干部,真有點像“圍城”——里面的想出去,外面的想進來。作為最基層的村級組織管理者,村干部雖然沒有行政級別,也不屬于國家正式編制,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還是有不少人愿意干、甚至爭著干。
可為什么十幾年光景,一些地方的村干部崗位就從“香饃饃”變成了“燙手山芋”?我們結合實際情況,聊聊村干部為啥越來越多人想辭職。
一、工作量大增,層層任務最終落到村里
村干部難當,首要原因是工作負擔比以前重了太多。鄉鎮干部面對的是上級不斷加碼、不斷下派的任務,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最終都要靠村干部去落實。
![]()
不管是早幾年的疫情防控、脫貧攻堅,還是現在的鄉村振興、反詐宣傳、人居環境整治、醫保催繳,絕大多數具體工作,最后都要村干部一件一件去完成。除了這些年度重點任務,日常的信息錄入、重點人員走訪、各類上級檢查和接待工作,也都壓在村干部肩上。這樣繁重的工作量,連很多鄉鎮干部都覺得吃力,更何況綜合能力相對有限的村干部,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二、考核壓力大,群眾不理解,兩頭受氣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村居這一級也要接受考核,而且考核內容非常細致。上級把任務和考核指標下到鄉鎮,鄉鎮往往再分解到各村居,村干部的一部分收入直接和考核結果掛鉤,成績越好,待遇越高。
這些考核對村干部來說壓力很大。有些任務重、時間緊,一旦處理不好,很容易考核不合格,同時還可能被群眾埋怨,落得“兩頭不討好”。雖然村干部在理論上也享有一定的容錯機制,但現實中,一旦村里出問題,最先被問責的往往就是村干部,特別是負責包組的干部。這也是不少村支書選擇辭職的直接原因。
三、從半脫產到全職,待遇跟不上付出
目前,大多數地區村干部的月收入在3000到4000元之間。和過去每月幾百塊相比,確實提高不少。但容易被忽略的是,以前的村干部大多是“半脫產”——村里有事才來,平時還能種地或干點別的活兒補貼家用。
而現在,村干部基本上成了“全職干部”,不僅平時要全天在崗,周末和節假日也經常要值班。在這種全職投入的情況下,當前村干部的待遇就顯得缺乏吸引力了。如果他們沒有其他副業,或者村里沒有集體經濟分紅,單靠工資確實難以維持家庭開支。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辭職的村干部中,男性比例較高。
結語
村干部崗位從“爭著干”到“不想干”,背后是工作內容、考核壓力與待遇保障之間的失衡。
要留住村干部、讓他們干得有勁,不僅需要理解他們的難處,更要在任務分配、考核方式和待遇保障上做出切實改進。
畢竟,村莊要發展,終究離不開一批踏實肯干、愿意扎根基層的帶頭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