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博主陶白白官宣離婚的消息沖上了熱搜,引發了眾多關注和討論。
TA們曾是很多人眼中的“理想伴侶”:
從一無所有開始相愛,那時陶白白的月薪只有3000元,連彩禮都難以承擔,但鹿角還是堅定地選擇嫁給他。 之后,兩個人一起打拼,一個堅持做內容,一個轉型做美妝博主賺錢、撐起了整個工作室,共同熬過了最苦最難的階段。 可當倆人的生活真的變好、事業走向成功的時候,鹿角卻選擇了離開。
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么有些感情扛得住大風大浪,卻經不起平凡日常?
苦難沒有拆散TA們,可日子好了,人卻分開了。
其實,真正考驗一段關系的,往往不是苦本身,而是苦過之后,兩個人是否還有能力好好“一起甜下去”。
今天,壹心理就借這個話題 ,和大家聊一聊:為什么很多夫妻關系的變壞,不是沒錢,也不是沒愛,而是只能“共苦”卻無法“同甘”?
![]()
![]()
為什么可以“共苦”
卻難“同甘”?
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感受:
兩個人在一起吃苦的時候,反而愛得更投入、更熾熱。
后來生活安穩了,房子車子都有了,日子平靜了,心里卻好像空了一塊,很難再為對方點燃最初心動的火焰。
這是因為,人在匱乏和壓力的環境中,更容易和伴侶結成堅實的"同盟"。
就像很多人在年輕時,越是被家人反對、現實阻撓,越是要緊緊握住對方的手。
因為在那樣的敘事里,我們不僅僅是在相愛,更是在共同對抗整個世界。
根據精神分析中的"客體關系理論",處在外部壓力環境下的伴侶,會生成一種融合性的“共生關系”。
這種緊密的聯結消除了個體的孤獨與差異,帶來了極其強烈的情感綁定。
你會覺得,只要兩個人在一起,什么難關都能過。
但可能我們愛的,并不完全是對方真實的樣子,而是那個“和自己并肩作戰的隊友”。
我們沉浸于“共苦之后必能同甘”的想象中,卻在無意中把這段關系理想化了。
因此,“共苦”過的伴侶進入“同甘”階段后,往往才是感情真正面臨考驗的開始。
![]()
當外在壓力消失,生活回歸平靜,此時的兩個人不得不從“共生”走向“分離”,真正把注意力放回彼此身上。
直到這時,很多人才第一次看清,對方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樣。
那些曾經被熱烈情感所掩蓋的差異、習慣和需求,一下子全部浮現出來。
“垃圾要不要每天倒?”
“襪子能不能別亂扔?”
“為什么總在孩子面前看手機?”……
更關鍵的是,兩個人對“什么是理想的生活”“什么是愛”的理解,可能已經悄悄改變了。
一個還想沖事業,一個卻更想要陪伴;一個在不斷成長,另一個還停留在原地。
這種不同步的成長節奏,會讓兩個人感覺“我們不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
正如鹿角所說,她和陶白白對于“愛的方式”已經背道而馳。
對陶白白而言,生活穩定之后,婚姻更像是一種共同生活的責任,因此他將更多的重心放在事業與創作中;
而鹿角更需要的是情感層面的深度聯結,渴望被看見、被回應,期待更高的情緒價值。
這并不是誰的錯,而是每個人的“自我”覺醒的自然過程。
那個曾經被苦難掩蓋的真實自我,現在強烈地需要被看到、被尊重。
如果雙方沒有及時注意到,并且具備一定的能力應對這種變化,就很容易覺得“雖然兩個人還在一起,卻比一個人更孤獨”。
就像伊能靜在《生死遺言》中寫的:
“雖然道歉的總是你,但驚慌如小鳥的總是我。你不讀我的字,不看我的表演,不在乎我的榮耀,你只是愛我,卻不理會我靈魂的出口。”
所以,并不是“同甘”的時候,愛就消失了。
而是當我們不再共同對抗世界時,我們是否還能愛上對方最真實的模樣?
是否還有能力在風平浪靜的日子里,繼續做彼此快樂的同行者?
這遠比“共苦”時,更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智慧。
![]()
![]()
“同甘”,需要比“共苦”更成熟的能力
很明顯,伴侶間的“同甘”,并不是一起躺著享福那么簡單,它需要兩個人有著更為成熟的心態和能力。
1、既能做“我們”,也能做“我”。
好的感情是共同構建“我們”的共同體,但這個“我們”,必須由兩個完整的“我”組成。
家庭治療大師Murray Bowen認為,健康的自我需要具備良好的“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能力。
這意味著,我們既能夠把更多的心力,用在發展自己的興趣、事業和人生目標上。
同時能尊重對方的獨立性,鼓勵彼此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是把對方的成長視為一種威脅。
只有當兩個人都能舒舒服服地做自己,卻依然主動選擇在一起,這樣的關系才能真正充滿熱情與活力。
比如梁朝偉和劉嘉玲。
TA們一個喜歡安靜,可以一個人在家待一整天,甚至偶爾興起,就突然飛去倫敦喂鴿子;
另一個卻天性熱愛熱鬧,有很多的社交活動,周邊朋友環繞。
劉嘉玲從不強迫梁朝偉變得外向,梁朝偉也支持劉嘉玲的社交生活。
TA們允許對方以自己最真實的方式存在,誰也不必為對方改變自己、失去自己。
正因為TA們兩個人都活得從容、自在且完整,哪怕性格不同、志趣相異,感情也能穩固且長久。
![]()
2、能一起經歷風雨,也能一起創造快樂。
沒有外部壓力之后,兩個人要能主動地去找一些新的事情一起做,從“一起扛風險”變成“一起創造快樂”。
根據心理學中的“自我擴張理論”,人們天生渴望通過親密關系來擴展自我的認知、資源和視野。
在“共苦”階段,共同應對挑戰本身就是一個高強度、高回報的成長過程。
而當關系進入“同甘”階段時,如果沒有新的共同目標,關系就容易變得乏味,對伴侶的滿意度也會下降。
很多時候,幸福并不在于沒有壞事發生,而在于兩個人能否在生活中,持續創造出一些美好的小事。
3、能接住對方的快樂。
當伴侶跟你分享高興的事情時,你能否給出積極的回應?
這其實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心理學家Gable等人曾將回應伴侶好消息的方式分為4種:主動-建設性、被動-建設性、主動-破壞性、被動-破壞性。
其中,“主動-建設性回應”是預測關系滿意度和持久度的關鍵。
比如,當妻子興高采烈地告訴丈夫自己去哪里玩很開心,丈夫卻冷漠地說“省點錢”,這就屬于“主動-破壞性回應”,相當于潑冷水,很傷感情。
但如果他說:“快跟我說說哪里好玩,下次我們一起去!”
這就是“主動-建設性做法”,相當于把一份開心變成了雙份幸福。
這種積極的分享和回應,有時甚至比兩個人一起扛事,更能提升雙方關系的滿意度。
![]()
![]()
想讓關系長久甜蜜
別忘了這3件事
婚姻教皇戈特曼在《愛的七處方》中寫道:“真正的修復不是回到過去,而是共同創造更堅韌的未來。”
如果你們也是在共患難后,發現倆人的關系陷入“平淡”,甚至覺得越來越無趣,不妨試試這樣做:
1、將“一起玩”當成一件正經事。
許多伴侶會陷入一個誤區:認為只要沒有矛盾、日子平穩,關系就是健康的。
TA們將“一起玩”視為工作之余可有可無的消遣,一旦生活忙碌,它就成了最先被犧牲的選項。
但真正能夠長久“同甘”的伴侶,都會把“一起玩”看得很重要。
TA們知道,“能玩到一起”不是全靠天生默契,而是一種愿意彼此培養、溫柔守護的能力。
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馬克曼研究發現,娛樂和婚姻的滿足度呈高度正相關的關系。
它意味著,夫妻間越重視“玩”,玩得越多,雙方的關系就越幸福。
因為玩樂的意義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是和對方一起,一起笑著度過很多美好的時光。
試試除了家庭和工作之外,找一個你們能共同經營、且能帶來快樂的“第三空間”。
可以是一個共同的愛好(比如種菜種花、爬山、打羽毛球等);
一個共同的項目(比如打造家庭閱讀角/游戲空間、給墻面換顏色、做一檔播客等);
甚至是一個虛擬世界(如一起玩一款游戲)。
這件事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和錢,但它能讓你們跳出日常“柴米油鹽”的角色,在平淡的生活中,重新成為彼此最好的“玩伴”。
![]()
2、保持熱戀感的秘訣,是增強對彼此的好奇心。
很多人都以為對自己的伴侶了如指掌,但事實上,每個人每天每時每刻都在不斷變化著。
對伴侶保持好奇心的關鍵在于,你有沒有做好準備,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斷地努力重新認識、了解對方,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愛上對方。
你們可以定期找一個輕松的時間,像做游戲一樣互相采訪:
“你小時候最喜歡玩什么?”
“最近一次讓你覺得特別開心的事是什么?”
“你夢想中的完美假期是什么樣的?”
“有沒有什么事,是你一直想試試但沒機會的?”
這不是考試,而是一起繪制你們的“愛情地圖”,努力找到雙方之間的共同點,打開生活新的可能。
3、學會坦誠地溝通,以及多多夸贊對方。
親密關系中最大的裂縫,往往是陷入對對方沉默的期待中。
我們以為雙方一起經歷了那么多風雨,哪怕不用說出口,對方也自然會懂得自己心里在想什么、要什么。
但沒有人能夠對另一個人完全感同身受。
當發現關系出現問題時,記得要對對方敞開心扉,坦誠地溝通彼此目前遇到的困境,以及明確地表達希望對方能做出什么改變。
這不僅能夠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還能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地修正關系的走向。
同時,僅僅心中有愛還不夠,你還必須學會清楚地傳達愛,即積極地對你愛的人,表達真誠的夸獎、喜愛和尊重。
因為在“共苦”時,對方的付出是顯而易見且被極度珍視的。而在順境中,付出則容易被視為理所當然。
試試每天或每周,有意識地思考并向對方表達感謝和欣賞:
“謝謝你為這個家,為孩子默默付出的一切”;
“謝謝你一直這么信任我”;
“我真的很欣賞你的樂觀”……
這些積極的情感表達長期積累下來,能為雙方的愛情銀行存入巨額的“情感資本”,更好地抵御未來的沖突。
![]()
![]()
一段感情中,吃苦靠的是勇氣和決心,享福靠的是智慧和本事。
戈特曼在經過幾十年的親密關系研究中發現:
“愛情是一種實踐,它不只是情感,更是行動。”
他認為,愛情正需要“小題大做”。
不是在猜疑和指責中內耗,而是在每一個微小的時刻依然選擇靠近對方:
一句真誠的“你今天過得怎么樣”,一次放下手機的傾聽,一個突如其來的擁抱,一場10分鐘的散步聊天,一次周末共同的聚會……
在日復一日的平淡中,兩個人始終選擇不松開對方的手,才能在苦盡甘來后,真正把平淡的生活過成甜蜜的日常。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路會瑩
編輯:老啊嘛、笛子
圖源:圖蟲創意
再親密的關系,也可能在歲月中漸漸疏遠,失去溫度。
如果你也感到和伴侶越來越無話可說、情感得不到回應,時常因無法有效溝通而情緒低落、爭吵頻繁,渴望打破僵局,不妨試試專業的心理咨詢。
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會耐心傾聽你的困擾,從專業視角解讀關系困局,幫助你更好地認識伴侶、讀懂依戀關系。通過心理咨詢,你可以與伴侶重建情感共鳴、走出疏離與誤解,從而收獲健康穩定的親密關系。
為了鼓勵更多人體驗心理咨詢,壹心理推出了半價咨詢優惠活動。原價¥400~1000的心理咨詢,首次下單低至¥200/次!
↓點擊下方海報,立即預約↓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