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起中國現代歷史小說,誰能繞開姚雪垠和二月河這兩個名字呢?姚雪垠的《李自成》那可是上世紀中葉的扛鼎之作,從五十年代末開始動筆,斷斷續續寫了三十多年,足足五卷,篇幅大得嚇人,涉及明末農民起義的方方面面。
二月河呢,本名凌解放,晚年才開始寫小說,一出手就是《康熙大帝》系列,風靡一時,賣出幾千萬冊,還被拍成電視劇。
兩人都是河南南陽人,同鄉加同是歷史小說作家,本該惺惺相惜,可實際上,兩人對彼此的作品都有過尖銳的看法,尤其是二月河對姚雪垠筆下李自成的塑造,批評得挺直接,說姚雪垠不知為何要把李自成寫成完美無缺的領袖。
這話聽著有點刺耳,但也點出了歷史小說在人物形象上一個老問題:怎么平衡真實歷史和文學加工。
先說姚雪垠這個人吧。他1910年生在南陽,早年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五十年代后專心寫小說。他的代表作《李自成》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基于大量史料研究。
明末那會兒,崇禎年間,陜西河南一帶旱災連年,農民活不下去,就揭竿而起。李自成本是個驛卒,1629年逃亡后加入起義隊伍,1636年自稱闖王,率軍攻城略地,1644年推翻明朝,進了北京。
可沒多久,就被吳三桂和清軍聯手打敗,1645年在湖北九宮山戰死。姚雪垠寫這部書,就是想通過李自成這個人物,展現農民起義的規模和規律,強調階級斗爭的必然性。
他在采訪中說過,沒有掌握馬克思主義,就沒法正確處理這個題材,早年要是按老路子寫,肯定會偏題。
《李自成》從第一卷開始,就把焦點放在李自成身上。小說開頭直接從1638年潼關南原大敗寫起,那場仗李自成全軍覆沒,只帶十八騎逃出,妻女都丟了。
可姚雪垠沒寫他灰心喪氣,而是突出他重振旗鼓的決心。整個前期,李自成被塑造成一個戰略眼光遠大、紀律嚴明、關心部下的領袖形象。
比如在攻洛陽、西安時,他推行均田,禁止搶掠,贏得民心。這在史書上是有依據的,《明史》里也提到李自成軍紀相對較好,不像張獻忠那么殘暴。
![]()
但姚雪垠的筆法,讓李自成顯得特別突出,幾乎沒啥大毛病,決策總對路,部下都服帖。這種處理,確實讓讀者覺得他像個理想化的革命者。
姚雪垠當然不是沒意識到這些。在小說后期,尤其是第四卷,他開始暴露李自成的缺陷,比如處理內部矛盾時優柔寡斷,對清軍威脅估計不足。
這些調整,讓形象更立體了。但二月河覺得,前期的高大全鋪墊太厚,后期的轉折顯得生硬,就好像突然從完人變成凡人,讀者接受不了。
確實,前三卷李自成幾乎沒犯過大錯,部將如劉宗敏、高夫人,都被寫成忠義之士,配角襯托主角。
張獻忠雖粗魯,但也帶點幽默,崇禎皇帝勤政卻剛愎自用。這些人物都基于史實,但姚雪垠的浪漫主義手法,讓整體氛圍偏向正面。
相比之下,二月河在《康熙大帝》里,康熙年輕時有沖動,決策失誤也寫了不少,比如平三藩初期猶豫不決。這讓讀者覺得更接地氣,不像姚雪垠那樣把主角捧上天。
兩人爭鳴的淵源,還得從1985年說起。那年姚雪垠回南陽省親,二月河帶著《康熙大帝》手稿去請教。姚雪垠一看書名,就搖頭,說中國歷史上沒“大帝”這稱呼,康熙也不配,還批評二月河歷史功底淺,寫小說得有深厚積累。
二月河當時沒頂嘴,但后來在公開場合回擊,說姚雪垠的《李自成》他只勉強看幾章,前期太理想化,把農民起義寫成高大全,忽略了真實缺陷。這話傳開后,兩人就成了文壇談資。
姚雪垠堅持寫明末起義,視滿清為外來政權,有民族情緒;二月河則推崇康乾盛世,認為清帝有功績,寫他們是弘揚傳統文化。兩人道不同不相為謀,姚雪垠甚至計劃寫萬字評論批歷史小說創作,矛頭隱指二月河那種通俗化風格。
其實,這爭議反映了歷史小說的一個老難題:怎么對待歷史人物。姚雪垠受時代影響,想通過李自成教育讀者階級斗爭的規律,強調英雄主義精神。
這在七十年代后出版時,挺符合主流審美。但二月河代表了九十年代的市場化轉向,他的小說賣得好,是因為情節曲折,權謀精彩,讀者看熱鬧不嫌事大。
他批評姚雪垠,不是全盤否定,而是覺得把李自成寫得太完美,會誤導讀者忽略歷史教訓。李自成失敗的根源,不光是外部壓力,還有內部腐敗和戰略失誤。如果小說不寫這些,就成了宣傳冊子,沒了文學深度。
![]()
再看讀者反饋,《李自成》出版后,銷量上百萬,影響海外,日本譯本還拿了獎。很多人贊它史料詳實,社會畫卷宏大,展現了明末底層人民的苦難和反抗。
但也有人像二月河一樣,覺得李自成形象脫離實際。比方說,前期他總能化險為夷,決策精準,這在歷史上不完全靠譜。
李自成更多是順勢而為,靠高迎祥等前輩打基礎,自己上位后也沒建立長久政權。姚雪垠后期加缺陷,是想修正,但水土不服。
二月河的作品也有類似問題,他淡化清帝的文字獄和攤丁入畝的弊端,康熙雍正乾隆被寫得太正面,可他至少承認了盛世下的暗流,比如官場腐敗和邊疆隱患。
從創作角度,二月河強調“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意思是核心事件得準,細節可以虛構來增強可讀性。姚雪垠則更注重史實考證,他搜羅了上千本資料,力求真實。
但正因為太真實,小說有時拖沓,情節不如二月河緊湊。這也是為什么《李自成》是文學經典,卻沒像清宮戲那么流行。
兩人爭論,本質上是理想主義 vs 現實主義,還是革命敘事 vs 盛世敘事。姚雪垠寫李自成失敗,是為了吸取教訓;二月河寫康熙成功,是為了肯定歷史正面。
二月河的評價,雖然尖刻,但點醒了寫作者:別把英雄寫成神,讀者要的是有瑕疵的凡人,這樣才親切,才有啟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