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盾文學獎(以下簡稱為“茅獎”),是中國享有盛譽的文學獎項之一,其獲獎作品正頻繁地從紙上走向熒屏——近日,根據第六屆茅獎作品《張居正》改編的歷史劇《風禾盡起張居正》官宣陣容,編劇可靠,演員當紅,引發熱議。同一天,另一部改編自第十一屆茅獎作品《千里江山圖》的同名年代劇也官宣陣容,演職人員同樣有口皆碑,叫人期待。
![]()
![]()
近年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人世間》《繁花》等口碑、收視雙贏的影視劇,都“脫胎”于茅獎。展望未來,同獲茅獎的《這邊風景》《主角》《應物兄》等影視改編也箭在弦上。
影視公司搶灘茅獎IP是“新鮮事”嗎?茅獎“質量”何以成為影視“流量”的保障?這一趨勢背后折射怎樣的行業境況與啟示?
1
時代的輪回,文學性的回歸
許多人認為:茅盾文學獎厚重嚴肅,閱讀門檻較高,和當下年輕態、大眾化的影視圈“氣質不符”。反差之下,當茅獎作品從一眾網文中“突出重圍”,扎堆借由影視改編走入大眾視野,繼而成為爆款的事例,就尤為引人矚目。
實際上,茅獎的影視改編熱,不過是一場時代的輪回。茅獎揭曉,四年一度。據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徐兆壽統計:迄今為止,十一屆茅獎評選出53部作品,影視改編率已超過50%,不少作品還改編了不止一次。
1982年,首屆茅盾文學獎揭曉,周克芹發表于1979年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成為獲獎的六部作品之一。1981年,由北京電影制片廠、八一電影制片廠分別拍攝的兩部同名電影同期上映,爭奇斗艷、各有特色,都獲得不俗的口碑。同屆獲獎作品《芙蓉鎮》的同名電影在1987年上映后,以均價1—2毛的電影票價,創下超1億元的票房紀錄,更是成為一個時代的里程碑、一個行業的標桿。緊接著,第二屆的《鐘鼓樓》、第三屆的《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第五屆的《抉擇》等作品也先后被改編成劇。進入千禧年后,茅獎影視化作品漸漸減少,精品率卻不低。《塵埃落定》《白鹿原》《暗算》等零星推出的改編劇,至今仍然被觀眾反復“咀嚼”。
時間來到2010年。這一年被業界普遍稱為“網絡小說改編元年”。以《步步驚心》《甄嬛傳》《瑯琊榜》《歡樂頌》為代表的眾多網絡小說改編劇先后上映,一次次掀起收視熱潮,使得網絡文學的IP轉化成為行業熱詞。
![]()
![]()
![]()
制片人彤彤認為,茅獎IP“回春”的拐點大約出現在2021年。這一年,《山海情》《覺醒年代》大熱,影視行業開始認識到“傳統主流內容在如今的市場是能夠激起水花的”。隨后,2022年開年大劇、茅獎作品《人世間》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現象級火爆,達到近年來少有的行業“天花板”高度。影視圈仿佛一時間“覺醒”。此后的短短三四年間,從茅盾文學獎到魯迅文學獎、“五個一工程”獎,各種傳統文學改編項目陸續登上各大平臺的年度片單,創作班底大咖云集。
“影視劇的文本基礎好,爆款概率當然高。”在浙江傳媒學院電視藝術學院教授丁莉麗看來,中國影視行業的早期發展,和文學是牢牢綁定的。“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活著》《霸王別姬》等傳統文學改編影視劇的內容,人物、故事和主題都具有極高的文學追求,演職人員都具備一定的文化底蘊。”她直言,“茅獎IP熱,不過是一種影視作品文學性的回歸。”
2
現實主義,小說與電影的“交叉點”
茅獎成為影視改編“風向標”,從某種程度上,折射了影視行業境況。丁莉麗認為:“資本的追逐對象從網文變成茅獎,本質上是遇到了劇本荒。尤其是影視工業化之后,市場需求變大、觀眾審美變高,更突顯了好劇本的稀缺。”
什么樣的劇本算“好”?為什么有文學性的影視作品容易“爆”?美國電影美學家喬治·布魯斯東曾這樣評價小說與電影的關系:“小說與電影像兩條相交叉的直線,在某一點上會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相交叉的那一點上,小說和電影幾乎沒有什么區別。”
這個“交叉點”上有個關鍵詞:現實主義。
徐兆壽認為,影視改編者選擇茅獎,與茅獎作品的美學精神和藝術特質有關。“茅盾是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重要倡導者與成功的實踐者,他主張文學的宏大敘事,認為要以文學創作的形式把波瀾壯闊的‘現代史’宏觀地描述出來。……綜觀歷屆茅獎作品,無論是寫歷史題材還是現實題材,都承載著茅盾的文學精神與現實主義美學精神,承載著一個時代的精神與社會核心價值,即文學之‘道’。”
在筆者看來,這個現實主義的“文學之‘道’”,要點不在于“寫實”,而是更深刻的思想內涵、更豐沛的人性情感、更積極的價值取向,以及對現實社會更深入呼應。這些都更容易與大眾產生思想共鳴和情感共情。
而這,并非茅獎IP獨有——《甄嬛傳》源自網絡架空文,卻被觀眾看到婚姻、職場、育兒等多重現實問題;今年初,微短劇領域現象級熱劇《家里家外》主打永恒主題“家和愛”,被網友評為“無腦狗血的微短劇賽道上難得的‘細糠’”;《小巷人家》《大江大河》《歡樂頌》等口碑現實題材劇,其實都源自網文改編……這些都是佐證。
![]()
其實,現實主義回歸影視,走過一條曲折路。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白玉蘭”獎評委見面會上,評委會主席張國立遺憾 “觀照現實的作品少,創作者不愿做現實主義的作品”。這一年,入圍的現實題材劇比例只有20%。2017年年初,描繪義烏商幫發展史的原創電視劇《雞毛飛上天》大爆,給了當年影視市場一個驚喜、一個警示。
2022年《人世間》播出后,制片人吳兆旭曾反省,認為“從電視臺到互聯網,是一個戰略轉移過程。當更多的資金進入,產生了很多的變形。行業裂變太畸形,就影響了本身的判斷。這些年,我們過于看重數據,過于看重大IP的轉化。原來有網文大IP,但它的價值判斷很微妙,這種大IP的價值真有那么值錢?”
一語成讖。此后幾年間,不少網文大IP“撲街”。今年,古偶作為網文改編大戶,更是迎來集體翻車,被質疑“侮辱觀眾智商”。備受期待的《折腰》是其中一部,網友評價得很犀利:“坐擁五萬兵力的女主,全然不將建功立業放在心上,一門心思只想著如何做好嬌妻。在2025年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這般劇情居然還能被搬上熒屏,簡直堪稱奇觀。”
大浪淘沙,時移世易。近些年,在政策引導、市場驅動共同作用下,現實題材迎來了“春天”。北京日報統計:2024年已獲得發行許可的電視劇名錄中,現實題材占總數的78%以上。
趨勢大好,資本聞風而來。行業越是“人從眾”,就越需要冷靜。因為,即便是茅獎,也并非“萬能IP”。
3
茅獎不是萬能,講好故事才是
在當代文學史乃至整個茅獎史上,煌煌140余萬字的長篇小說《張居正》,有著極高地位。2005年,它成為茅獎設立以來第一部獲得全票的作品,并被多個出版社出版。僅長江文藝出版社就發行了20多萬冊,累計再版23次。站在原著的高起點上,電視劇《風禾盡起張居正》官宣后,不少網友留言:“我感覺辛柏青更適合演張居正,胡歌演感覺怪怪的。”“我立一個flag,這個劇會把張居正拍成完人。貪污和打擊異己絕對不會拍。”有質疑,這不無道理。
小說《回響》2021年首發;2023年3月,由馮小剛執導的改編網絡劇開播,同年8月,小說獲得第十一屆茅獎。可惜網絡劇高開低走,網友的“負評”包括但不僅限于臺詞矯情、劇情不合邏輯、演員演技不符合預期。
國家級文學期刊《人民文學》主編徐則臣認為,在經濟大環境影響下,茅獎作品往往由于周期長、投入大、改編難度高等原因,投資回報率不確定,并非“大家想象的一擁而上、一搶而空”。故事架構大、時間跨度長、人物關系復雜、影視和小說分屬兩套語言體系……以茅獎為代表的傳統文學難以影視化,是影視、文學業內人士的共識。
![]()
徐則臣創作的茅獎作品《北上》也有同名劇。小說結構復雜、時空跳躍。為適應影視表達,編劇趙冬苓對原著大刀闊斧地進行改編,把原著跨越百年的歷史厚度,濃縮成了千禧年后青年一代成長的一二十年。“2019年簽出版權后,導演起初喊我來編劇,我拒絕了,沒時間,也沒經驗。后來找了其他編劇,不知道是否理想。然后找到的趙老師一開始也猶豫,制片方還是希望她來操刀,趙老師花了半年時間看完我大部分小說,才決定接下。”徐則臣說。
6年后,電視劇《北上》上映,刷新央視16年來的收視紀錄,獲得了“小戲骨演技封神”“運河文化視覺美學盛宴”“真實年代氛圍引發青春共鳴”等好評,也引來了“魔改”爭議。
作為普通觀眾,徐則臣對電視劇還是滿意的。“小說《北上》被改編成話劇、音樂劇和電視劇。小說和這三個劇類的改編,是各自特點完全不同的藝術,不合適過度綁定一起。改編重要的是,有沒有抓住作品的核心氣質與精神,是否有足夠的工匠精神,以及充分尊重相應的創作規律。《北上》不同藝術表現只要在自身框架和邏輯內成立,作為作者,我覺得就可以了。”
而關于創作規律,丁莉麗則嗅出了一絲“反常”。她注意到,一方面,“文學+影視”看似關聯得緊,可作家圈和影視圈目前整體還缺乏互動;另一方面,出于文旅推廣、城市形象宣傳等訴求,有的地方會對影視創作下達“命題作文”。“創作自由是文學創作的內在驅動力。顯然,過強的目的性,并不能帶來太好的效果。”
前不久,2025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在京開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相關負責人明確強調,要推動行業從“明星中心制”轉向“劇本中心制”,讓創作進一步回歸“內容為王”的正軌。
如何從源頭解決影視“劇本荒”、真正成就“為王的內容”?丁莉麗認為,搭建一個平臺,將內容創作產業鏈上的“成員”牽在一起,一同找到文學和影視的契合點至關重要。
文本是所有的源頭。中國作家協會2022年牽頭發起的“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正是一種嘗試。該計劃以長篇小說為核心,聯合全國重點文藝類出版社和文學期刊、圖書公司、影視公司、網絡文學網站及文化類網絡平臺,成立聯席會議,由成員單位定期向中國作協推薦申報優質選題,從作家創作、編輯出版、宣傳推廣、成果轉化、對外譯介等多方面統籌協調,助力打造優秀作品。計劃實施以來,已支持6期共89部作品。
我們正處于一個渴望好劇、鼓勵好劇的時代。
今年8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實施《進一步豐富電視大屏內容促進廣電視聽內容供給的若干舉措》,其中包括“適當放開40集上限”“按需精準靈活管理古裝劇”“抓好紀錄片精品制作”“大力支持精品優秀動畫片”等21條改革措施。
一系列表述,被業界視為回應行業痛點、提振行業活力的“強心針”。
但政策只是第一步,成效還要看落實。這一刻,影視從業者或許都該回望初心:文學作品和影視劇的成功殊途同歸,無非是講好故事、打動人心,而非手上算著賬,心里想功利。
來源:浙江日報
圖片:豆瓣
![]()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來源,并附上原文鏈接。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