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都督,很多讀者都會想起《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在明朝開國功臣里也有一位大都督,他和朱元璋血緣很近,陳友諒攻打南昌時,他以極其弱勢的兵力固守八十五日。最終結局卻是被朱元璋鞭死,兒子鐵柱在明朝開國后被封為郡王,他就是大都督朱文正。
![]()
鳳陽皇陵
說起朱文正之死,首先我們先從他的家庭開始說起。
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兒子,叔侄二人年齡僅相差8歲。那時朱家十分貧窮,一家人替地主劉德種田為生,二哥、三哥都已入贅別家,只有姐姐朱佛女時常接濟,朱元璋年齡尚幼,所以養家糊口的重任就不可避免地落到了大哥朱重四身上。
且從孫守謙之祖,幼因皇考惜之甚,及壯,無狀甚焉,其非奉父母之道,有不可勝言。嗚呼!常云“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這里的“守謙之祖”指的是大哥朱重四,皇考指的是父親朱五四,這段話就是朱元璋控訴大哥朱重四對父親不孝,甚至還說出“忤逆還生忤逆兒”這樣無異于人身攻擊的話,可見朱元璋對大哥怨恨很深。
![]()
倘若我們站在朱重四的角度來看,也許不難理解朱元璋為何會怨恨大哥。朱元璋出生時朱重四剛娶妻不久,前腳媳婦進門,后腳弟弟出生,父母年歲已高,這無異于是給自己生了個“拖油瓶”,所以朱重四對父母的態度、對小弟的態度也可想而知。
至正四年,朱元璋的家鄉突然爆發了瘟疫,父母和大哥都相繼去世,大嫂帶著朱文正回了娘家,十六歲的朱元璋無依無靠,經同鄉劉繼祖的資助,和二哥一起埋葬了父母,入皇覺寺為僧,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在朱元璋有了自己的軍隊和根據地后,往日的親友也來投奔他,這其中就包括了自己的大嫂和朱文正。此時朱元璋已經25歲,父母去世將近十年,舉目無親的朱元璋對大嫂母子的到來十分高興,幼年的不快早已煙消云散。
![]()
朱文正是朱元璋唯一一個還在世的侄子,所以他對朱文正十分重視,平日帶在身邊親自教導,準備委以重任。
在朱元璋渡江奪取金陵后,朱文正就被朱元璋任命為樞密院同僉,僅次于朱元璋的行中書省平章,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時徐達也不過是元帥而已。
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將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朱文正任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成為朱元璋集團的軍事一把手。同時,朱元璋還將原樞密院的徐達、常遇春等大將調入中書省,由朱元璋親自統領。
![]()
第二年,朱元璋派大都督朱文正帶著鄧愈等人鎮守江西南昌。南昌原本是陳友諒的地盤,因守將胡廷瑞歸順而被朱元璋收入囊中。但南昌在歸順后屢次叛亂,當地勢力錯綜復雜,朱元璋認為派侄子朱文正去坐鎮,是最為穩妥的辦法。
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率領六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地向朱元璋發起決戰,南昌首當其沖成為第一戰場,朱文正以不到萬人的守軍,擋住了陳友諒大軍八十五天進攻,為朱元璋最終打敗陳友諒、定鼎天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在打敗陳友諒的第二年,朱元璋稱吳王,開始大封功臣,此時朱元璋和侄子的矛盾已經顯現了。
朱文正在南昌時除了筑城打仗以外,在當地胡作非為、強搶民女,還派人去張士誠那里買鹽走私,如此種種,讓朱元璋甚為不滿。在封賞了徐達、常遇春等功臣后,朱元璋以朱文正曾說過“爵賞先私親,何以服眾”為由,沒有對朱文正進行任何封賞。
朱文正由此心生怨恨,甚至想叛逃到張士誠那里。朱元璋得知消息后,派人把朱文正從南昌抓了回來。朱元璋欲殺朱文正,因馬皇后求情,所以躲過一死,被貶到桐廬。
![]()
在此之后,朱文正就從歷史中失去了蹤跡,正史記載稱他在桐廬幽禁而死,但是在朱元璋給朱文正之子朱守謙下達的詔書里,卻透露了朱文正的最終結局:
“大逆之道既泄,朕恐為人所潛,特召面審之,其應之詞,雖在神人,亦所不容!其逆兇之謀,愈推愈廣,由是鞭后而故。”
根據這段記載,我們可以試著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叔侄二人當面對質,言辭應當是十分激烈,朱元璋小時候受到大哥一家的冷眼、長大后又被侄子所背叛,新仇舊恨疊加到一起,讓朱元璋怒上心頭,用鞭子將朱文正活活鞭死了。
![]()
朱文正死后,只剩母親和兒子鐵柱相依為命,朱元璋在稱帝后將大嫂封為王妃,侄孫鐵柱改名為朱守謙,封為靖江王,封地桂林,而朱文正沒有獲得任何追封。
朱元璋和朱文正既是叔侄,又是君臣。朱文正的悲劇恰恰就在于他只把自己當成了叔叔的侄子,而不是叔叔的臣子,因為是一家人,所以即使犯了錯也沒有事,因為是一家人,叔叔只賞外人就是排擠他。這種心態最終導致了朱文正被叔叔鞭死的悲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