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韓明麗
當孩子陷入厭學的困境時,家庭往往是最關鍵的"療愈場"。一個充滿理解、信任和支持的家庭環境,能成為孩子內心的"安全基地"。就像暴風雨中的港灣,讓他們在受挫時敢于停靠,積蓄力量后重新出發。而重建這樣的環境,核心在于家長先調整跟孩子之間的互動模式,用有效的溝通代替無效的對抗。
很多家長發現,自己往往說得越多,孩子越不聽:"我都是為你好"換來的是關門聲,"你這樣將來怎么辦"得到的只是孩子的沉默。這是因為說教式溝通往往自帶"評判屬性"——孩子接受到的信息經孩子解碼后,他感覺到的并不是父母的關心,而是"你做得不對"的否定。
我們說個常見的場景給大家理解一下。當孩子放學回家說"今天考試沒考好",家長回應,"早就告訴你要好好復習,現在知道后悔了吧",這看起來像在講道理,實際上強化了孩子的挫敗感。這時候孩子的大腦會自動進入"防御模式",要么反駁,要么逃避,溝通自然無法深入。
要想更好連接孩子的感受,在孩子心目中從“反方”變成“一個戰壕里的戰友”,推薦家長朋友不妨試一下3F溝通法。
3F溝通,是一種以事實(Fact)、感受(Feel)和意圖(Focus)為核心的三維溝通模型,它的核心是先放下評判,用客觀事實搭建溝通橋梁,再通過共情感受拉近距離,最后共同尋找解決辦法。這種模式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看見"而不是"被指責",從而愿意打開心扉。
比如,當孩子又一次沒完成作業時,我們可以這樣溝通:
Fact(陳述事實,不加評判):"我看到你的數學作業還放在書包里,沒有寫(描述具體行為,避免說'你又偷懶不寫作業')。"(要點:只說觀察到的事實,不加入"總是""又"等情緒化詞語)
Feeling(表達感受,不指責對方):"看到這種情況,我有點擔心——不是怪你,是擔心作業積累太多,明天你會更有壓力(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而非指責孩子的行為)。"(要點:用"我"開頭表達感受,讓孩子知道你的情緒不是針對他,而是事實現狀)
Find(共同發現,尋找辦法):"我們可以一起看看,現在寫的話需要多久?或者有沒有什么地方卡住了,需要我幫忙?(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而非質問'你打算怎么辦')"(要點:把問題從"你的錯"轉化為"我們共同面對的事",讓孩子感受到支持而非壓力)
從心理學角度看,3F溝通模式能激活孩子大腦的理性中樞,而不是刺激他的情緒中樞。當孩子感受到"家長和我站在一起",而不是"家長在和我作對"時,他們才會從"防御模式"切換到"解決問題狀態"。
12歲的小宇曾經因為經常不交作業被老師投訴,媽媽放下一貫“吼娃”的方式,嘗試用3F溝通法和他進行了溝通:"我看到這周你有三次作業沒交(Fact),其實我有點著急,怕你落下太多跟不上(Feeling)。要不要我們試試每天放學后先花20分鐘規劃作業?(Find)" 幾次軟性的溝通后,小宇才交代說,"數學題太難了,我不會,但又不敢去問老師",這個困擾,才是之前說教式溝通沒能了解到的真實原因。
支持性家庭環境的核心,不在于家長有多"懂教育",而在于能不能讓孩子感受到安全、被接納和有力量。
安全感是指可以犯錯,不用怕被指責;被接納是無論自己學業表現好壞,都會被愛;有力量則是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被打擊被嘲笑被指責,而是有人會陪我一起面對。
當家長用3F溝通法代替說教,用"我們一起想辦法"代替"你必須聽我的",在孩子心里,家庭就會慢慢從"壓力源"變成的"充電站"。而這份安全感,才是孩子從厭學情緒中走出來,重新鼓起勇氣面對學校的最大動力。
畢竟,每個孩子對抗世界的底氣,都源于身后那個讓他感到"無論怎樣,我都被愛著"的家。(韓明麗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