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韓明麗
當家長對拒學的孩子說"再不去學校咱們就脫離父子關系,我家里不養閑人",或是拿著成績單怒斥"這點分數對得起誰"的時候,家長往往會發現,壓力給得越足,孩子的抗拒越強烈,他們要么把頭扭到一邊裝聽不見,要么摔門而去,甚至用"死也不去"的極端語言進行回應。這種"越推越退"的怪圈,家長往往理解為孩子故意叛逆,其實不然,這時候,是孩子的大腦在壓力下啟動了本能的防御模式。
從神經生物學角度看,人類大腦中存在著一套古老的"威脅檢測系統",由杏仁核、前額葉皮層等區域共同構成。當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指責、學業的挫敗、老師的批評等壓力時,杏仁核會迅速將這些信息判定為"威脅",就像按下了身體的"警報鍵"。
這時候,大腦會自動啟動兩種應對模式,"戰斗"或"逃跑"。但對孩子來說,面對父母的權威和無法逃避的學業壓力,"戰斗"往往意味著更艱難的生活,于是"逃跑"就成了最安全的選擇——拒絕上學、躲進房間、沉迷手機,本質上都是孩子的大腦為了避開"壓力源"而想出的策略。
比如13歲的小杰,每次被父母逼著做額外的數學題時,就會說"肚子疼"。腦科學研究發現,這種軀體反應并不全是有意識的偽裝,壓力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導致胃腸蠕動紊亂,真的會引發腹痛。孩子的身體在用疼痛發出信號,"我承受不住了,需要逃離。"
前額葉皮層是大腦的"理性中樞",負責判斷、決策和情緒調控。但當壓力持續升級的時候,杏仁核的"警報"會抑制前額葉的功能,讓孩子陷入"情緒腦"主導的狀態——這時候他們沒辦法理解家長的"苦心",只是本能地抗拒一切外在壓力。
就像被按在水里的人,他們唯一的念頭是掙扎著抬頭呼吸,而不會思考"按住我的人是為了鍛煉我"。當孩子被過度壓力淹沒時,他們的大腦也處于類似的"生存模式",所有精力都用于逃避,根本沒法理性地思考"上學的重要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長期高壓會讓孩子形成"習得性無助"。當他們反復經歷"努力也達不到要求"的挫敗后,大腦會默認"我無論怎么做都沒用",進而放棄所有嘗試。這時的抗拒不再是"不想學",而是"我做不到,只能逃避"。
14歲的小萌起初只是不想做太難的物理題,媽媽卻每天盯著她刷題到半夜,媽媽認為"別人能做到你為什么不能"。三個月后,小萌不僅物理成績沒提升,連語文、英語也開始擺爛——她的大腦已經形成了"學習=痛苦"的神經鏈接,只要看到課本就會自動觸發逃避反應。
當我們理解了壓力-逃避的神經機制就會明白,想要孩子放下抗拒,首先要幫他們的大腦"解除警報"。作為家長,我們與其追問"你為什么不去上學",不如先觀察"什么讓他感到害怕";與其用懲罰施壓,不如給孩子一點"心理緩沖帶",比如允許他先做10分鐘喜歡的事再寫作業,或是每天留出15分鐘"吐槽時間"讓他釋放情緒。
大腦就像一根橡皮筋,過度拉伸會失去彈性。當家長不再把壓力當作"驅動力",而是學著給孩子的心靈"松綁",那些緊閉的房門、對抗的語言,才可能逐漸被理解和溝通取代。(韓明麗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