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發現沒有,我們身邊有很多父母,孩子盡心盡力,結果孩子慢慢熬長大,卻與自己漸行漸遠。
他們盡其所能,為孩子提供了最優渥的物質條件,仔細規劃好人生的每一條路徑。
但是這樣的父母,他們往往忽略了,孩子內心需要被看見的情感世界。
親子關系中,當孩子的情緒激動時時,家長是否具備“接住”它的能力,幾乎決定了親子關系的最終走向。
![]()
01
孩子的行為,是情緒的“求救信號”。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孩子“不聽話”的行為。
他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固執地不肯吃飯。他在商場里大哭大鬧。
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制止、或者講道理,不聽就訓斥。
網上一位朋友,有過親身經歷。
他的兒子有一段時間,每天放學回家,都會因為一點小事而大發雷霆。
他百思不得其解,覺得是孩子進入了“叛逆期”。
他用盡了各種方法,從講道理到嚴厲懲罰,可情況卻愈演愈烈。
直到有一次,在心理咨詢師的引導下,他才發現,兒子那看似無理取鬧的行為背后,隱藏著深深的恐懼。
學校里有幾個高年級的孩子,總是在放學路上攔住他取笑。
孩子那些“壞行為”,其實是他內心痛苦的外化,是他用自己唯一會的方式,在向父母發出“求救信號”。
他不是需要被“管教”,他是需要被“理解”。
我們若只停留在行為的表層,急于去糾正和評判,便會錯過那個真正需要被安撫的、受傷的靈魂。
![]()
02
“共情”,是走進孩子內心的唯一橋梁。
當孩子向我們敞開他的煩惱時,你看一般家長是不是這樣做的:
“這有什么好哭的?”
“男子漢,要勇敢一點!”
“我早就跟你說過了,你不聽!”
先是急于給出“解決方案”,灌輸“正確道理”,扮演無所不能過來人的形象。
我們唯獨忘了,孩子此刻最需要的,不是一個答案而是你的理解。
我見過一位母親,她的做法,給人留下很深印象。
她3歲的女兒,把心愛的玩具娃娃弄壞了,哭得傷心欲絕。
這位媽媽蹲下來,輕輕地抱著女兒,說:“寶寶媽媽知道了,你最喜歡的娃娃壞了,你現在特別難過,對不對?”
她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出了孩子的情緒。那一刻,孩子哭得更兇了,但哭聲里,是帶著被理解的委屈和釋放。
“共情”,便是暫時放下我們自己的評判和道理,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當你能準確地說出他內心的感覺時,他才會覺得,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
這座信任的橋梁一旦建立,后續的溝通和引導,才會變得順暢。
![]()
03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這是親子溝通中,一條顛撲不破的黃金法則。
一個人的情緒,就像一場暴風雨。
當暴雨來臨時,你跟它講道理,它是聽不進去的。
你唯一能做的,是先找個安全的地方等雨停。
孩子的情緒也是如此。當他被憤怒、悲傷或恐懼淹沒時,他的“理性腦”是暫時關閉的。
你此刻跟他講的任何道理,都只會火上澆油。
一位教育專家分享過,當他的孩子因為考試失利而沮喪時,他從不會在第一時間去分析試卷。
他會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我們先不說考試的事。你想不想吃點冰淇淋,或者我們去公園走走?”
他先用行動,去處理孩子當下的“心情”。等孩子的情緒平復了,那個能聽進去話的“理性腦”重新上線了,他才會坐下來,和孩子一起,心平氣和地去面對“事情”本身。
不帶情緒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溝通。而幫助孩子處理好他的情緒,正是父母需要為他做的,最重要的事。
![]()
養育,是一場心的修行。
看見行為背后的情緒,是智慧;
感受孩子內心的感受,是慈悲;
先安撫心情再解決問題,是格局。
我們無法替孩子走完他的人生路,但我們可以給他一個足夠安全、被充分理解的情感空間。
這份被“接住”的體驗,將內化成他一生的底氣,讓他有勇氣去面對未來所有的風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