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在《大宗師》中強調:能夠理解天道的運行,也能夠理解人的行為,這就是最高的智慧了。
莊子認為,理解天道的運行,是為了順應自然而生存;理解人的行為,是為了讓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智慧,去不斷探索那些尚未知曉的知識領域的同時,而不被既有的已知束縛,不斷拓展認知的邊界。從而能夠安然度過一生而不中途夭折,這就是智慧的極致。
![]()
莊子列舉了古時得道者的例子,說明了如何才是真正的理解天道的運行和理解人的行為。
古時的得道者在世間生活和探索世界,但同時又能超越主客和好壞順逆等二元對立,摒棄對自我意識和外在對象的執著。他們因而既能順應自然、無我地融入任何情境、回歸 “萬物一體” 的本然覺知,脫離形體和知識的束縛,與大道相通。
![]()
主客對立使得人們習慣將自我(主)與世界(客)割裂,產生“我在觀察世界”的錯覺,從而人為地將自己從世界中分離出來。
當主客消融,人們不再將自己和世界割裂為“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時,“自己”與“世界”、“他者”的嚴格區分也會隨之弱化。萬物與“自己”在覺知中自然呈現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從而回歸 “與自然共生的大我”,觸及真實的生命體驗。
![]()
古時的得道者因而能夠站在道的角度,從更高和更廣的角度看待世界,不被自己既有的知識、思維、立場、世俗知識、價值觀和人際關系所束縛,從而能夠不斷超越自我、自在逍遙。
知識、思維、立場和經驗等既有的已知是人們認知提升的關鍵阻礙,唯有超越既有的認知,才能不斷拓展自己認知的邊界。
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角度決定認知,唯有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才能避免思維和視角的干擾,更好地洞察真相和事物的本質,不斷超越自己既有的認知。
![]()
魚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
古時的得道者順應大道、安于自然本性,放下對 “關系形式” 的執念。彼此間無需刻意的道德約束、利益糾纏或情感依賴,而是在各自的軌道上自在生長,因而能擺脫人際關系的困擾。
![]()
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對錯、美丑、善惡。好壞順逆等分別和執著是人們思維的產物。
古時的得道者以平等和無分別心的態度地看待世間的一切,因而能放下種種執著,全然地接納一切,擺脫煩惱和焦慮,超脫了生死的束縛。
唯有理解天道的運行,識天時,才能洞察規律,順勢而為,把握機遇,減少阻礙。
唯有理解人的行為,知人性,才能深刻理解自己,覺察并打破自我枷鎖,從而不斷超越自我。
![]()
成長和覺醒就是一個不斷打破自我束縛的過程,唯有打破既有已知的束縛,才能探索無限的未知。唯有打破自我意識和形體的束縛,才能進入本真狀態。
正如莊子所言的,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忘卻身體與心智,才能實現心靈與道的連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