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大慈大悲與救苦救難
四五年以前,我客居在歐洲一座小城里,小城的中心廣場用石頭鋪成,歐洲的城鎮中心照例都有華麗的市政廳和威嚴的教堂。每天我都到這個廣場閑坐,看風卷云飄,看鴿子飛過,有時也到教堂里“隨喜”,聽著風琴的緩緩奏鳴,看著彩繪玻璃上的《圣經》故事畫像,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體會信仰者的心情。這座圣彼得教堂在歐洲大概是一座中等的教堂,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是那里的一座圣母像,卻讓我想了很多,為什么呢?因為她太像我們熟悉的觀世音菩薩。我在想,她真的與觀音菩薩有關聯嗎?
把歐洲的圣母放在一邊,先說東方的觀世音菩薩吧。可能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觀世音是一個非常慈祥可親的女性形象,而且觀音菩薩有好多好多種化身,有千手千眼觀音、魚籃觀音、童子拜觀音。特別是小說《西游記》流行以后,大家都知道,這個觀世音菩薩不僅美麗,而且真是神通廣大,孫悟空收服不了的妖怪,她可以來收服,像偷唐僧袈裟的黑熊怪,還有通天河的魚精;連孫悟空頭上的緊箍,也是她給安上的;而她身邊的童子,據說是牛魔王和鐵扇公主的孩子,叫紅孩兒,在觀音菩薩收服他之前,孫悟空本事再大,也有點奈何他不得。不過,那都是小說故事。實際的社會生活世界里,觀世音菩薩的影響也很大。在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據說象征地、水、火、風,分別有四大菩薩,也就是地藏(地,安徽九華山)、文殊(騎獅,風,山西五臺山)、普賢(騎象,火,四川峨眉山)、觀音(水,浙江普陀山),如果在民間作一個民意調查,比一比哪一個最有影響,那一定還是觀音菩薩,佛教的佛、菩薩、羅漢里面,大概除了阿彌陀佛、彌勒佛之外,就數她最有名了。在很多佛教寺廟里,都有她的塑像,大多是手持楊柳枝,以甘露清涼凈水,灑向人間。
觀世音菩薩的名望為什么這么大,她為什么得到這么多信仰者的崇拜?這還要從歷史講起,其實,關于觀世音菩薩的歷史故事很多,里面的問題也很多。比如,為什么他在印度本是男身,到中國變了女身,這里面有什么奧秘?他是怎樣和中國歷史上的“妙善傳說”聯系起來的,究竟為什么民間叫她“三皇姑”?她在晚明是怎么和天主教聯系在一起,并且代替了被禁止的圣母而被虔誠的教徒崇拜?今天,就要說一說這些歷史故事。當然,我們更要讓各位想一想這樣幾個很特別的問題:第一,觀音由男性變成女性,背后是什么原因;第二,在西藏、內地、日本的觀音信仰中,有什么文化的差異和背景;第三,觀音信仰是如何與中國民間信仰混融的。
一 、佛教經典里的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在公元的第一個世紀就在印度流傳。“觀世音”,在梵文里面,前半是觀看、顯現的意思,后半是聲音的意思;“菩薩”,在梵文里面,前半“菩提”是智慧,后半“薩垂”是“有情眾生”,意思就是以智慧解救眾生的大士。所以,“觀世音菩薩”就是視覺和聽覺中都能感受到的、以智慧拯救眾生的菩薩。
在大約東漢三國的時候,提到他的佛教經典像《法鏡經》(東漢安玄譯)、《維摩詰經》(三國吳支謙譯)剛剛被翻譯過來,他被譯作“窺音”,到了西晉竺法蘭等人譯《放光般若》時,他又被譯成“現音聲菩薩”,而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則叫他“光世音”,這一稱呼延續了很長時間。后來,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的第二十五品《普門品》才把他譯作“觀世音菩薩”,因為這個《普門品》譯本盛行,“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才漸漸地在民間流行起來。那么為什么這品經特別流行呢?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大約在4世紀的時候,北涼的國主沮渠蒙遜生了大病,醫生沒有辦法,各種藥都不靈,這時有一個印度和尚曇無讖勸他念這個《普門品》,他照辦后,果然病就好了,所以他下令全國都讀這品經文,于是便流傳開來。那個時候,五胡十六國在北方中國天天打仗,各個民族如鮮卑、羌等都進來了,政權更替很快,社會動蕩,人們要尋找一種安寧,所以有一個觀音出來,很能吸引人們信仰呢。不過,到了唐代初期,因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所以就簡稱“觀音菩薩”了。順便說一下,所謂“避諱”,就是遇到比自己地位和等級高的人,不能直接書寫或稱呼他的名字,要缺筆、缺字,或者改字、提行、空格等,這是為了表示尊敬,比如康熙皇帝叫玄燁,所以清朝的時候,便把“玄”寫成“元”,“玄而又玄”就成了“元而又元”了,把觀世音叫成觀音,就是為了避開李世民名字中的“世”字。
這個菩薩,在佛教中是顯教和密教都尊敬的。順便再說一下什么是顯教、什么是密教。“顯教”就是傳說中可以公開傳授的佛教,古代中國如大小乘各派,如三論宗、天臺宗、凈土宗、華嚴宗、律宗、禪宗都是“顯教”,它們有好多道理教育信仰者,雖然也舉行一些儀式,但主要是依靠自覺的修行,如戒定慧等;“密教”是秘密傳授的佛教,據說有很多技術、方法、崇拜等,秘不示人,只能師徒秘傳的,包括中國內地、西藏、蒙古的喇嘛教以及傳到日本的真言宗,它們有“曼荼羅”、“阿字觀”、“咒語”,有秘密修煉的方法,還有“身口意三密相應”等,都充滿了神秘的色彩。無論顯、秘,各自都有很多經典,在這些經典里,都有關于觀世音的記載,所以是兩派都重視的菩薩。據文獻記載,在大乘佛教的各種菩薩中,觀音信仰最為普及,廣泛流傳在印度、中國西藏與新疆、日本、東南亞等地,因此有關觀音的信仰史事為數最多。在中國佛教徒的印度旅行記,像《高僧法顯傳》、《大唐西域記》等書中,就記載了印度及當時西域各地崇拜觀音菩薩的事實;尤其是《大唐西域記》卷十記載,南印度的秣羅矩吒國布怛洛迦山有觀音菩薩之靈跡,近代又真的從艾羅拉(Ellora)、坎內利(Kenheri)及鹿野苑廢墟中發現若干圣觀音像。其中,坎內利窟寺中存有諸難救濟圖、十一面觀音像等物,可以證明觀音信仰在印度的流行。
二 、有關觀世音菩薩來歷的傳說
那么,這個菩薩是怎樣一個人呢?他是如何獲得大神通力的呢?
關于他的來歷有好幾種傳說,我們只講其中一種。據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常常聽佛陀說法,有一天在后花園修行禪定時,有兩朵蓮花從左右長出來,化為童子,一個叫寶意,一個叫寶上,后來得到佛陀的指引,成為后來的“觀世音”和“大勢至”兩個有名的菩薩。這兩個菩薩是阿彌陀佛身邊兩個脅侍菩薩,據說佛入滅以后,觀音將成為佛,叫做普光功德山王佛,所以好多觀音菩薩的頭上有阿彌陀佛像。在《法華經·普門品》里,佛陀對大眾說,這個觀音菩薩很了不起,如果有人念誦他的名號,可以入大火不被燒,落大水不被淹。佛陀還舉了很多的例子,比如過去曾經有千萬個貪心的人,爭先恐后到大海里去尋找金銀寶貝瑪瑙珍珠,結果“黑風吹其船舫,飄墜羅剎鬼國”,可是其中有一人念觀世音菩薩名,結果所有的人都得到了解脫;又比如世界上有一個滿是強盜的地方,一個商隊身懷重寶路過,其中有一個人說,只要念誦觀世音,就可以不必害怕,平平安安。而且按照佛的說法,如果女子拜觀音菩薩,乞求生男,就會“生福德智慧之男”,如果乞求生女,就會“生端正有相之女”。
按照佛教的說法,觀音菩薩拯救信仰者是很靈驗的。南北朝有名的和尚竺道生在注釋《法華經》的時候就說,本來佛教拯救世人的途徑很多,專門推崇觀音,是為了使眾生都向往一個目標,產生熱烈的感情。后來敦煌出土的大約10世紀唐代的卷子中,就有很多對觀音的贊頌文字,像用血寫的《觀音經》里就說,寫《觀音經》可以使“當今圣主,保壽遐長。使主千秋,萬人安樂”,“一切有情,舍種類身,各獲圣位”,甚至可以使“凡是遠行,早達鄉井”。而且觀音菩薩拯救世人,又有很多種“法門”,除上面說的最普通的,也是最容易的“念誦名號”之外,還有很多種方法。其中,一種是始終懷著慈悲心情看待世界,希望解除眾生的痛苦,據說這樣自己也可以解脫。還有一種是用智慧觀察世界,像《心經》中說的“行深般若智慧”,觀照和體驗“空”,在心靈中得到超越的感覺。還有一種是念誦咒語,像現在寺廟中常常念的“大悲咒”,共八十四句,據說念誦就會有各種應驗。再有一種就是“觀想往生法門”,想象西方極樂世界,以后就可能真的往那個世界去。總之,最常見的有念誦名號、造觀音像、供養禮拜、念有關觀音的經咒等幾種,這里包括了在中國所有最簡明的解脫修行方式,所以觀音菩薩的信仰者就特別多。
因為觀音菩薩受尊敬,所以又有很多傳說故事和很多記載傳說的書,其中有兩類很重要:一種是中國人漸漸編出來的佛教經典,像北魏孫敬德編的《高王觀世音經》,以及后來的《觀世音菩薩救苦經》等,都是記載他的種種神話;還有一種是記載信仰者傳說的書,記載人們信仰他、念誦他,如何可以得到拯救和解脫的故事,像晉朝謝敷有《觀音持驗靈傳》,南北朝時期大約公元5世紀前后劉宋的傅亮編有《光世音應驗記》、張演編有《續光世音應驗記》,南齊陸杲也編了《系觀世音應驗記》等。總之,從公元5世紀前后,這種傳說、書籍就已經很流行了。
三 、觀世音菩薩的各種形象及其故事
據說觀世音菩薩現身的時候,有種種不同的形象,按照《普門品》說有三十三身,也就是說,觀音菩薩會在各種不同情況和場合中,以不同的形象出現,像《西游記》里他第一次在人們面前現身,是變成老人的。而密宗經典《清凈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則說,普賢、觀音都是釋迦佛的脅侍菩薩,還說當時的繪畫中,在佛陀的“右廂畫觀世音坐華座,著白色衣,胡跪合掌,面向佛看,聽佛說法。左廂三手,一手執華,一手捉澡罐,一手捉經甲。右廂三手,一手施無畏出寶,一手捉索,一手捉珠。菩薩頂上有佛”。但是,在佛教的書籍或雕塑中,有十幾種最普遍。首先是正觀音(又叫圣觀音),這是佛教密宗系統里所說的“六體觀音”里的總體,結跏趺坐,雙手結禪定印,頭戴寶冠,冠上有佛像,身上有瓔珞項釧等裝飾。不過,在后來的信仰者那里,還流行有以下幾種:
千手千眼觀音。這是密教六觀音(圣觀音、千手千眼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準提觀音、如意輪觀音)之一,唐代以后,這種觀音形象很多,石窟中漸漸把她當做主要的觀音像來供奉,在日本也很多,像京都著名的三十三間堂,里面就供有據說是千年以前木雕的千尊千手觀音,很是壯觀。其形象,一般是中間的雙手合掌,以四十只手在背后伸出,象征千手,左右各半,兩兩對稱,分別手持金剛杵、寶劍、經篋、寶印等,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每一手一眼都有二十五種神通,所以象征著千手千眼。一般來說,這種菩薩形象,頭上還要有寶冠,冠上有結跏而坐的化佛像。其象征意義,據《佛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是表示能圓滿普度眾生,可以用千手護持,千眼照見,避禍消災。
十一面觀音。他有十一面相,除了主要的面相之外,上面的十張臉象征十方。據《佛說十一面觀音神咒經》說,前三面是菩薩面,左三面是生氣的嗔面,右三面似菩薩面,后一面大笑面,頂上一面是佛面,每一面都戴冠,冠上有佛,觀音菩薩左手持串瓔珞,手作施無畏印,右手拿凈瓶,瓶中有蓮花。
不空絹索觀音。絹索是傳說中用來絆野獸的工具,不空絹索的意思是永不落空的捕獲,指在苦海里拯救眾生也是永不落空。這一菩薩形象身披鹿皮,所以也叫做鹿皮觀音。這種觀音形象是很和善的,但是另有三面六臂、一面四臂、一面十八臂等。據《不空絹索神變真言經》中記載,三面六臂的觀音,三面各有三眼,正中的臉面很慈祥,頭戴天冠,額頭上有一只眼睛,但是左面卻是怒目突出,鬢發聳起,右面也是蹙眉怒目,狗牙上出,六臂則分別拿著絹索、蓮花、三叉戟、鉞斧、如意輪杖,以及作施無畏印。
如意輪觀音。這也是密宗六觀音之一,因為他手持寶珠、如意、寶輪,所以叫做如意輪觀音。他右手作思維相,表示悲憫眾生,第二只右手中是如意,表示能滿足眾生愿望,第三只右手中是念珠,表示度一切眾生苦難;左手按明山,表示不動搖,第二只左手拿蓮花,表示純潔,能夠清洗一切污垢世界,第三只左手拿寶輪,又叫做“轉法輪”。據說,有六臂象征著可以在六道巡游。
準提觀音。也是密教六觀音之一。準提是潔凈之意,指這種觀音形象象征著心性清凈,有一個傳說也把這種觀音看成是過去無量諸佛之母,所以叫“七俱胝佛母”,“俱胝”在梵文中是千萬,七千萬的意思是極多。據說這種觀音可以消災延壽,念誦他可以家庭和睦、小兒平安,并能治愈各種病癥。準提觀音左右有難陀、跋難陀兩個龍王守護,觀音坐在蓮花之上。
——以上是密宗的六體觀音,密宗系統的觀音形象,大體上都是有印度來歷的,也就是說是舶來的,雖然也經過了修改,但是大體還是遵照了印度佛經的。在這六種之外,還有一些,像馬頭觀音,傳說這是婆羅門教時代就有的信仰。但是在婆羅門信仰中,觀音是一對孿生的小馬,即雙馬童神,他是善神,可以使盲人再見光明,使公牛產奶、朽木開花,還可以讓久不生育的女人生育等,后來佛教就把這種神話也吸收了,在觀音頭上加一個馬頭,所以叫馬頭觀音,也叫“馬頭明王”。此外,在中國很流行的,還有像數珠手觀音、楊枝觀音、白衣觀音等。觀音手中拿著楊柳枝,可能受了印度的影響,傳說印度佛教相信楊柳枝可以治病,就像中國傳說桃木避邪一樣;拿著凈瓶,則象征著清潔身心。后來傳說中就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用楊柳枝在凈瓶里蘸甘露,普灑天下,沐浴世界。這些形象在中國民間很常見,有的有一些經典的根據,但是大都受了中國文化和審美觀的影響。其中,特別是水月觀音,水和月都是最清澈透明的東西,象征著佛教色空空色的思想。人心中的很多陰云,遮蔽了本來澄澈的心靈,而佛教就是要恢復每個人原來就有的澄明境界,像水和月亮一樣,陰云散去,便現皎潔,于是中國人按照《華嚴經·入法界品》的描述,又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就創造了這種形象。水月觀音像看上去很安詳、很平靜。這在中國是最常見的觀音形象之一。觀音到了中國,就有了新的故事、新的形象,以下介紹的,大概都可以算是中國人的想象。
四 、古代中國關于觀音菩薩的另類想象
特別要重點介紹的是馬郎婦觀音和三皇姑的故事。
馬郎婦觀音又叫魚籃觀音,這在古代中國是最普通的觀音菩薩形象,是根據唐代就流傳的一個故事而來的。據說,唐代元和十二年(817年),有一個地方叫金砂灘,這個地方的人不信仰佛教,喜歡打獵廝殺,上天曾經想滅絕他們,但是觀世音菩薩不忍心,于是有一天變化成一個美麗的女子,提著籃子到這個地方賣魚,很多人包括這個地方的惡人馬二郎都想娶她。她就說,如果有人能夠在一夜之間背誦《普門品》的,就愿意嫁他。于是這地方的人都開始背誦佛經,一夜中有二十多人背誦出來。接著她又說,不能嫁二十多人啊,如果有人能在一天之內背誦《金剛經》的,就嫁給他。于是,他們又開始背誦《金剛經》,居然也有十人一天就背了出來。然后她又提出,看誰用三天可以背誦出整個《法華經》。最后,只有馬二郎一人做到了,于是她就答應嫁給馬二郎了。可是剛一過門,她就因病去世了。人們把她的遺體埋葬以后,過了幾天,一個紫衣老僧人來打開墳墓看,里面什么也沒有,只剩下一副黃金鎖子骨。于是他告訴人們,這是觀音大士來拯救你們,因為你們罪孽深重,又不能聽從正確的教誨,所以只好用這種方法來啟示,現在你們讀了佛經,減輕了罪惡。說完,僧人便飛空而去。于是,人們就把這個觀音叫做馬郎婦觀音,又叫魚籃觀音,并把她想象成一個提著魚籃的美麗女人。像《西游記》里,當通天河的鯉魚興風作浪時,她就來幫助唐三藏等人,她提著竹籃,“解下一根束襖的絲絳,將籃兒拴定,提著絲絳,半踏云彩,拋在河中,口中念念有詞”,原來那鯉魚本來是觀音蓮花池里的一條魚。
三皇姑的故事大約出現在宋代。據說,有一位國王叫妙莊嚴王,他有三個女兒,第三個小女兒叫妙善,到了出嫁的年齡,大女兒、二女兒都順從父親的旨意,但是這個小女兒卻無論如何不愿意出嫁,寧愿吃齋念佛。這讓國王很生氣,于是把她關在后花園里,她依然不從,干脆出家為尼,與家庭和富貴斷絕了關系。國王于是大怒,派兵去燒寺廟,但是天降大雨,國王怒不可遏,干脆把她送上了刑場,讓人把她凌遲處死,但是佛陀卻保護她,刀斷劍折,最后只好用弓弦絞。傳說說,幸好土地公上奏玉帝,玉帝說,“如今西方,除了如來,就是妙善,此等大識智菩薩今日有難,豈可坐視?”于是派了神仙變成老虎,在刑場上把已經死去的妙善馱到山林,“令魂游地府,游遍即還魂”,并把她送到香山,據說香山得通南海普陀。這當然是后來添油加醋增加上去的。據說,九年以后,國王生了重病,無人能醫,生命不保,這時有一個僧人自稱神醫,能治其病,但是需要“無嗔人手目”,這時,變化成僧人的妙善就獻出了自己的手和眼,治好了國王的病。后來國王與夫人到山上拜謝恩人,才知道這個救命恩人其實就是以德報怨、始終孝順自己的女兒,于是終于改變了對佛教信仰的看法。而妙善也因此獲得了更大的報答,她獻出了手和眼,但成為了擁有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
這個故事,最早在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的蔣之奇《香山大悲觀世音菩薩傳》中就有記載,這塊碑原藏于河南汝州寶豐香山寺,后來收在陸增祥編《八瓊室金石補正》里。故事已經相當完整,其中說到國王病好以后,知道獻出手眼的是自己的女兒,于是大為悲痛,“以舌舔兒兩眼,續兒兩手”,于是生出千手千眼。可見北宋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傳說,也許形成的時間會更早一些。后來它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香山寶卷》,據說這是宋代普明禪師編的一個通俗說唱文學作品,佛教通俗講唱的場合通常是在各種法會、法事中,參加的人很多,有的佛教徒就以會唱、講、表演著稱。這種在通俗宣傳中常常演出的作品,漸漸把妙善就是觀音的故事,傳得更廣了。到元代,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趙孟睿據說曾寫了一篇《觀世音菩薩傳略》,廣為流傳,好像就把這個故事變成了觀音的主要故事,比其他故事都傳得廣。我們要注意,古代民間流傳的很多知識,是通過寶卷、通俗戲文、大鼓書、評彈、快板、相聲、善書、皇歷等不起眼的東西傳播的,也正是因為這個故事的廣泛流傳,說妙善是皇帝的第三個女兒,所以,人們也把觀音叫做“三皇姑”,這里有一張清代年畫,畫的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角。
五 、觀音故事中的文化接觸問題
在觀音的各種傳說故事中,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想一想。
第一個問題是,在印度本來是男性的觀音菩薩,在中國漢傳佛教中為什么變成了女性?我們看各種佛經尤其是印度傳來的佛經,大體上都沒有把觀音菩薩說成是女性的,比如《華嚴經》里面說“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度眾生住此山”,顯然是一個男性菩薩,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樣。有一個關于觀音菩薩的故事說,觀音是轉輪王的兒子,叫不眴,長有胡子,所以早期一些觀音像常常是男子的形象,如隋代的觀音像、敦煌莫高窟二七六窟的觀音,身材雄壯,有八字須,榆林二五窟中的觀音大約是唐代中期的觀音像,也有胡子,直到北宋初期的觀音像還長有胡子。在印度、西藏的各種觀音像中,也說不大清楚是男是女,因為本來佛教的各種佛像就不太顯示男女的特征,但是,大體上從密宗一系的觀音,大約還是男像,像現存元代一尊千手千眼觀音像,就有八字胡子。
不過,很早也開始有女性觀音了。最早出現的關于女性觀音的傳說,是在南北朝時的北齊,據《北齊書》卷三十三《徐之才傳》說,有一人生病,神思恍惚中,“自云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丈,亭亭而立,食頃,變為觀世音”。大約隋代這種傳說已經流傳很廣,到唐宋以后,漢地的觀音像,漸漸就大都成了女性了。其中最流行的,一個是有善財童子和龍女侍從的觀音像,一個是所謂的渡海觀音,因為傳說中她住在南海普陀山,要拯救世上的眾生,就要渡海,而且她也保佑著渡海的船,像媽祖一樣。無論哪一種,都成了慈祥、美麗、和氣的女性,讓人看上去就有親和感,甚至有的想象中,還把她變成一個普通的婦女。如《西游記》第八回《觀音奉旨上長安》第一次出現觀音菩薩的時候,就說她“眉如小月,眼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第四十九回寫到孫悟空等三人去南海請觀音菩薩來救師父時,看到的也是“懶散怕梳妝,容顏多綽約。散挽一窩絲,未曾戴瓔珞。不掛素藍袍,貼身小襖縛。漫腰束錦裙,赤了一雙腳。披肩繡帶無,精光兩臂膊,玉手執鋼刀,正把竹皮削”。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觀音從原來的男性變成女性?有很多推測。法國一位有名的學者石泰安對此還有專門的研究,甚至還引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論,但是似乎也不能完全說清楚這里面的問題。有人說是女性具有天然的同情、溫柔、善良、母性,使觀音由男變女,像印順法師就說,女性的苦難從古代以來一直多過男人,女性內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表現在她們的日常行為中,即是愛,女性的慈愛確實超過了男人。但這恐怕是一種想象,因為佛教、道教中神也有很多,那么,為什么其他也承擔了拯救世人的神不由男變女呢?也有人說,這是男性中心的社會想象,把觀音想象成美麗的女性,可以滿足男子的向往,在對觀音的想象中寄托了男子的欲望。這恐怕也是一種憑藉理論的推測,因為這種崇拜和向往,已經離開觀賞太遠了。而且在古代中國,恐怕對于男性來說,沒有那么嚴厲的禁欲限制,他可以從其他很多渠道得到欲望的滿足,不必藉觀音來偷偷地滿足對女性的窺測欲望。特別是,在印度、西藏,同樣也有人有這種相同的愿望和欲望,為什么偏偏到漢族地區后,觀音就由男變女?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
第二個問題是,在觀音的形象變化中,體現了不同文化接觸的一些有趣的現象。
比如說,觀音為什么用漁網呀?按照法國學者的研究,這是來自《世襲傳智未定經》中濕婆的故事,據說濕婆的弟子塞建陀偷了秘密經文,并把它扔在海里,經文被魚吃掉,濕婆就以神力網(saktijala)捕魚,取回經文。但是是不是這樣?也許并不很確鑿,只是一種猜想。不過,觀音住地的故事,就很有意思了。過去在佛教經典的傳說中,觀音是住在南方補怛洛迦山。《華嚴經·入法界品》說那山里四面巖谷之中,山泉清澈,樹木郁郁蔥蔥,香草都向右旋,鋪滿地面,十分柔軟,觀音菩薩就坐在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給各種菩薩說法。這個補怛洛迦山,據說是在南印度,又叫普羅多山,“補怛洛迦”、“普羅多”的意思是光明。但是,到了中國,菩薩的住地,就由南印度轉到了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傳說在唐代大中十二年(858年)日本和尚慧鍔到五臺山進香得到觀音像,他路經四明(今寧波)回國,船到普陀時,居然附在石頭上走不動,眾人就相信,這是觀音離去的時機不成熟,應當留在普陀,所以便把慧鍔請來的菩薩像留在島上,并建了寺廟。也有傳說說,這是五代后梁貞明二年(916年)的事情,船載觀音像,到這里不能前進,發愿在此地建寺,于是船自己漂到了觀音洞這里。這當然都是傳說,像杭州飛來峰一樣,可是為什么會有這種菩薩居住地的人為移動?這和建立本民族宗教信仰,或者和漢族改造宗教傳說有什么關系?很多宗教傳播中的一個重大問題是信仰不能轉變,不能走樣,一定要強調“原來旨意”(原教旨或者叫基本教義),像早期佛教就為了出家人能否拜皇帝,天主教就為了中國可不可以用“上帝”這個詞,有很多爭論。其實,只有適應傳教地區的民族文化習慣,新宗教才有可能生根開花,像觀音菩薩就是這樣的例子。
一開始我們就說到西方的圣母和觀音形象的相似,那么究竟兩者有沒有關系呢?1940年代,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在《東方的文藝復興和西方的文藝復興》中就指出,1515年前后,歐洲人簡·帕瑞爾(Jean Perreale)在制作圣母像的時候,已經受到了東方觀音形象的影響,如瓜子形的長橢圓臉、合十的動作等。這一說法是否可靠還不好說,不過,我看歐洲的一些圣母像,真的仿佛是觀音,也可能確實受到過影響。同時,有一點是很確實的,就是中國的觀音信仰確實也幫助了早期的天主教徒。法國學者德貝格在1974年發表文章就說,16世紀泉州制造的觀音瓷像,就被天主教徒用來掩蓋對圣母瑪利亞的崇拜。加州柏克利大學東亞圖書館所收藏的一張明代中國刻印的圣母像,就很像觀世音。在天啟、崇禎時代,曾經有抵制天主教傳教的風氣,雖然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很支持天主教傳教士的事業,而且尤其喜歡他們帶來的科學知識,但是在社會文化習慣很深的情況下,人們還是不太相信外來的宗教,而且外來的宗教要人相信自己的主張,也最好是借助本來就有的資源。所以在沿海一帶如泉州等地,就有人用觀音比附圣母,用觀音像代替圣母,還有一張芝加哥自然博物館所收藏的17世紀的中國版圣母畫像(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iraculous image of the virgin),就是把水月觀音的形象用在了這里,頭上戴的是觀音的風帽,頭后面有月輪,穿的也是中國式的衣服。同樣的事情還出現在日本,我曾經去訪問過長崎的大浦天主堂,那里有一尊瑪利亞觀世音像,日本人雖然絕不像中國人那么固執,不過,在皈依天主教的早期,一些堅定的信仰者也常常把觀音像當做圣母來想象,特別是在天主教信仰被禁的年代。傳說在禁止洋教的二百多年中,他們就是把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像,當做圣母瑪利亞來默默祈禱的。所以,文化接觸中常常要依賴轉譯,這并不僅僅是指語言的轉譯,幾乎對所有異族文化的事物的理解和想象,都要經過原有歷史和知識的轉譯,轉譯是一種理解,當然也羼進了很多誤解,畢竟不能憑空,于是只好翻自己歷史記憶中的原有資源。就像洪秀全夢中的天主是照著中國皇帝加上道教天尊的模樣翻譯的,最初聽說埃及獅身人面像的人則把它畫成《山海經》中的怪物,這就好像古代中國借了傳統的龍、馬、鹿、牛形象,把異域的長頸鹿想著想著,就想象成了麒麟。
第三個問題是,在不同區域、不同宗教之間,其實也可以互相溝通,甚至互相借用各自的神靈的。除了天主教曾經用觀音來代替圣母之外,比如說,觀音菩薩和福建、廣東、臺灣地區的媽祖,常常是可以互相借用來想象的,甚至還有“觀音媽祖”的叫法;像道教主管生育的“送子娘娘”,也常常被畫成觀音的模樣,比如“送子觀音”。為什么會這樣?簡單的回答是:第一,在中國的信仰者這里,靈驗是第一位的,在普通的信仰者中,并不特別嚴格地去區分佛教、道教、天主教甚至其他民間宗教,所以中國的民間信仰多少有點實用性,所謂白貓黑貓,抓到老鼠是好貓,就是這個道理。第二,在中國,宗教并沒有特別的超越世俗的獨立立場,所有宗教都在皇權的籠罩之下,不像西方宗教的神權那樣,力量大到可以和世俗的皇權對抗。如清代乾隆年間北京刻的《千手千眼觀音像》,雖然是宗教性的圖像,但是還要刻上“皇圖永固,帝道遐昌”之類的話,然后才是“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因此它們之間沒有特別明確的權力范圍。所以,在中國,宗教之間的界限并不很清楚,宗教之間的“排他性”也不很強烈,按照宗教內容來講,就是沒有一個“唯一”的、“神圣”的崇拜對象,沒有不可通約、彼此沖突的“原旨”,所以,從來沒有過宗教性的戰爭。但是,其更深層的因素,是不是還可以進一步思考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