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把秋褲從衣柜最深處翻出來,手機日歷就彈出提醒:11月7日立冬了。
街頭的糖炒栗子香得勾魂,樓下餃子館已經掛出“立冬不端餃子碗”的招牌,老輩人早就念叨開了:“立冬五不做,吉祥無疾禍”。
這話可不是封建迷信,都是祖宗跟節氣打交道幾千年攢下的過日子學問,
咱今天就掰開揉碎了聊聊。
![]()
頭一件不能碰的,是生冷食物。
《黃帝內經》里早說過“冬三月,此謂閉藏”,意思是冬天就得像小動物冬眠似的,把陽氣好好藏在身體里。
你說這節骨眼上,非得啃塊冰西瓜、灌瓶冰飲料,脾胃能樂意嗎?
就像給燒得正旺的爐子澆涼水,那股寒氣順著嗓子眼往下鉆,渾身都得打哆嗦。
老輩人講究“立冬補冬”,可不是補生冷,北方的羊肉湯、南方的甘蔗,都是暖乎乎的好東西,順帶著把陽氣也養了。
咱犯不著跟自己的脾胃過不去,畢竟舒服日子才是正經事。
![]()
第二件得管住的,是熬大夜的毛病。
有多少人立冬當天還抱著手機刷到后半夜?
可古人早就總結了“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冬天白天短黑夜長,本就是讓咱養精蓄銳的。
你熬的不是夜,是藏在身體里的精氣神。我認識個小伙子,去年立冬硬熬著趕方案,結果連著一周都昏昏沉沉,咖啡灌再多也提不起勁。
老話講“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雖不用摳字眼,但早睡確實管用,爭取晚上十點前沾枕頭,比啥保健品都實在。
![]()
第三件別瞎折騰的,是過度運動。
天兒一冷,不少人想著“動起來就暖和了”,扎進健身房就猛擼鐵,練到大汗淋漓才罷休。
可《家塾事親》里特意提醒“無泄大汗”,冬天的陽氣金貴著呢,全順著汗毛孔跑了,風一吹渾身發冷,得不償失。
真要活動筋骨,不如等太陽出來后散散步,或者打套太極,練到微微發熱就行。
就像老北京大爺說的:“冬天運動得悠著點,跟節氣較勁沒好處。”
![]()
第四件容易忽略的,是泡澡泡太久。
天冷了誰不愛泡個熱水澡?可有人一泡就是四五十分鐘,泡到皮膚發皺還舍不得出來。
《養生主》里早有說法:“冬月不宜頻浴,頻浴則陽氣外泄。”冬天皮膚本就干燥,長時間熱水泡著,不僅把陽氣帶跑了,皮膚的那層保護膜也給破壞了。
聽句勸,洗澡控制在20分鐘以內,水溫別太高,洗完趕緊擦干抹點潤膚露,既舒服又養身,這才是會過日子的門道。
![]()
最后一件得留心的,是別亂碰涼水。
老話說“立冬一日,水冷三分”,這節氣的水跟秋天比,寒涼氣重了不止一點。早上起來就用涼水洗臉、刷碗,寒氣很容易順著手腳鉆進去。
尤其是家里的老人和姑 娘們 ,更得注意,洗襪子、洗菜盡量用溫水。
我家鄰居阿姨,去年立冬貪省事用涼水洗衣服,結果一整天都覺得手腳發涼。不是說涼水碰不得,只是這天兒得給身體個緩沖,別讓寒氣鉆了空子。
![]()
其實這些“不做”,核心就倆字:順應。
古人講究“天人合一”,立冬是萬物收藏的開始,人也得跟著“藏”——藏好陽氣,藏好精神,藏好胃口。不用把這些規矩當成負擔,比如想吃口生冷水果,泡溫水里過一下就行;
實在得熬夜,第二天補個午覺也能找補回來。
11月7日的立冬鐘聲一響,冬天就算正式到了。
把這五件事記在心里,吃碗熱餃子,泡個暖腳,早睡早起,跟著節氣的節奏過日子。老輩人的智慧從來不是束縛,而是讓咱在冬天里少點折騰,多點安穩。
愿大家伙兒都能順順當當過冬,來年開春照樣精神頭十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