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的水波浩浩蕩蕩,卻總能在每年八月泛起特殊的漣漪。
1945年8月15日,當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到吉林市,這座被侵略者鐵蹄踐踏十四年的城市,終于在血淚中迎來了來之不易的勝利之日。在當時,這個日子曾被世人賦予了特殊的名稱——“光復”。時至今日,韓國、中國臺灣等曾被日寇占領的國家和地區,甚至還會以節日的方式紀念“光復”。
遙望歷史,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馮占海在吉林市率先燃起抗日烽火,一批批熱血男兒舍生忘死,前仆后繼,在松江兩岸以各種方式與日寇及其傀儡周旋。楊靖宇、魏拯民、李紅光等將領率領的東北抗日聯軍在白山松水間輾轉。樺甸紅石砬子的密林中,抗聯戰士用凍裂的手指扣動扳機,棉衣里塞著的玉米餅凍成了冰疙瘩,卻凍不住"還我河山"的吶喊。
在北山的廟宇地下室里,在戒備森嚴的“十字監”中,在呼嘯疾馳的列車上,在滑雪板廠的車間工房,那里留有共產黨人的斗爭豪情。在吉林城的“估衣鋪”內,李維民、鄭墉發出永不消逝的電波,用智慧與膽量撕開白色恐怖的沉沉夜幕……
十四年的苦難,淬煉了吉林人的堅韌意志;十四年的苦難,強化著吉林人對自由的渴望。1945年那個盛夏八月,正義最終戰勝了邪惡,偽滿政府的牌匾轟然落地,市民們涌上街頭,扯下侵略者的旗幟,撕碎強加的"日化"課本,鞭炮聲在松花江兩岸此起彼伏,與教堂的鐘聲、寺廟的鐘聲交織成勝利的交響。
如今,吉林市博物館里,抗聯戰士用過的步槍仍泛著冷光,勞工留下的鐵鍬帶著歲月的斑駁,飽受蹂躪的吉林大地卻早已日新月異,擁有了蓬勃向上的模樣。然而每年的“光復”之日,還是有無數市民用各種方式去紀念來之不易的勝利,以及那些在寒夜里舉著火把前行的中華脊梁!
松花江依舊東流,載著歷史的記憶,也載著對和平的珍視——勝利從不是偶然,它是用3500萬同胞的犧牲換來的警醒:唯有自強不息,方能守護家園。站在江橋上眺望,兩岸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勝利的意義,正在于讓后代不必再經歷戰火,讓松花江的清波,人民永遠幸福。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