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2025年11月5日是鄒韜奮同志誕辰130周年。作為上海市社聯第十九屆(2025)學會學術活動月的重要項目之一,“鄒韜奮與華中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舉行,由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上海韜奮紀念館共同主辦。
與會者認為,新四軍素有“文化之軍”之稱,鄒韜奮的文化實踐對華中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會上,上海韜奮紀念館館長趙書雷、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曹景文分別致辭,并簽署共建協議。
在主旨發言環節,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揮以《韜奮在華中抗日根據地》為主題,闡釋了鄒韜奮與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深厚淵源。他介紹,1942年11月,鄒韜奮在中共地下組織的安排下,經東江游擊區來到華中抗日根據地進行參觀考察。在這里,鄒韜奮看到“老百姓熱烈擁護政府,使我對十余年來為民主政治而奔走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鄒韜奮到達蘇中區黨委駐地時,區黨委副書記陳丕顯出門迎接。他回憶:“韜奮先生身穿古銅色呢袍,清秀的臉上架著一副黑邊框眼鏡,瘦弱的中等身材,約莫四十來歲。當時,韜奮先生身體欠佳,卻還抱病聽取我們關于蘇中根據地建設的情況介紹。他手里總拿著小本子,一邊聽,一邊記,而且問得很詳細,不清楚的地方,往往詢問再三。”
當時在蘇中三分區工作的路綺,親耳聆聽了鄒韜奮面向新四軍戰士的演講。他感到,韜奮先生不但給人一個親切、謙虛的學者印象,而且從其對于國內外局勢的明敏銳利的見解和為抗戰與民主而斗爭的不懈的精神上,還給人一個忠勇、踏實的革命政治家的印象。
陳揮發現,鄒韜奮一行沿途的駐地,不是鹽舍就是漁村。他主動向當地漁民、鹽民作調查研究,除了解生產問題之外,還注意問詢建立根據地后帶來哪些變化,大家是怎樣行使民主權利翻身做主人的。“他和老百姓談話毫無大人物的架子,總是抱著虛心求教的態度,他也告訴老百姓在國民黨統治地區的人民受壓迫剝削的情況。他講得那么通俗易懂,實實在在,聽他說的人都津津有味。”
![]()
鄒韜奮像
立信會計出版社總編輯華春榮表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鄒韜奮以出版為陣地,以《生活》周刊和生活書店為主戰場,將抗日、民主、進步的思想種子播撒到全國各地。
在此期間,鄒韜奮與立信創始人潘序倫有著諸多思想共鳴,并相互影響、彼此信任,為對方的事業提供了多維度的支持,譜寫了友好交往的歷史佳話。比如,“潘序倫不僅在《生活》周刊上發表《會計師秘訣》等多篇文章,還常年負責《生活》周刊和生活書店的查賬業務。鄒韜奮在籌辦《生活日報》過程中多次與潘序倫商討公司章程事宜,為二者的進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礎”。
皖南事變發生不久,生活書店受到嚴重打擊,僅留下重慶一個分店,其他地方的50多家分店全都被封閉或限期停業。華春榮介紹,1941年6月,潘序倫與生活書店代表徐伯昕攜手籌資,創建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這一合作不僅是潘序倫與鄒韜奮、徐伯昕等人在民族大義面前的再次攜手,更是“筆桿子”與“算盤子”在文化抗戰線上的有力結合,為保存進步文化力量、服務戰時經濟需求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此后,在中共南方局的指導下,潘序倫利用社會影響力和圖書用品社,通過巧妙運作,與中共地下黨共同創辦廣安中興造紙廠,為《新華日報》等紅色出版機構的紙張供應起到了關鍵保障作用。
![]()
1949年7月24日,在紀念鄒韜奮逝世5周年之際,周恩來提出了“韜奮道路”問題,評價“鄒韜奮同志經歷的道路是中國知識分子走向進步走向革命的道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黃瑚認為,鄒韜奮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從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轉變為無產階級知識分子、成為一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文化戰士,最重要的內在因素在于他真誠地為人民服務,并把堅持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精神付諸他的生活、工作實踐之中。
黃瑚強調,九一八事變發生后,鄒韜奮認識到,努力于點點滴滴地為讀者大眾服務,雖然是必不可少的服務民眾的重要途徑,但只有把服務精神與爭取社會正義、謀求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聯系在一起,把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將民族大義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到為人民大眾服務。也正因為如此,《生活》周刊成為當時最受讀者大眾歡迎的雜志,創下了15.5萬份的最高銷售紀錄。
來源:解放·上觀
上觀號作者:上海市社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