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藍鷹書畫總編輯陳放:石上歲月,筆底山河“拓片承古意,山水續(xù)新篇”,畫家楊林的墨拓博古畫,恰如一座架在時空長河上的丹青之橋。那些北魏造像的鑿痕、西周鼎彝的銘文,經(jīng)墨拓之術(shù)蘇醒,在山水間流轉(zhuǎn)成千年對話。
墨拓是歷史的 “指紋”,將商周的峻拔、漢魏的樸拙凝于紙上;山水是自然的 “呼吸”,以松石流泉為古物注入生機。古鼎旁的水仙添清骨,殘碑上的煙云漫空靈,這般 “金石為骨、丹青為魂” 的創(chuàng)作,讓冰冷的文物有了溫度,讓靜止的時光有了流動的韻律。
正如楊林筆下 “千年一瞬里,畫意共神思”,藝術(shù)的真諦從來不是復(fù)刻過去,而是讓歷史在當(dāng)下重生。當(dāng)我們凝視這些作品,看見的不僅是筆墨交融的雅致,更是文明傳承的韌性。那些跨越千年的墨痕,恰似人生路上的足跡 —— 唯有扎根傳統(tǒng)沃土,方能在時光中綻放永恒的生命力,這便是藝術(shù)給予世人最深刻的啟示。
![]()
楊 林,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黃岳畫院院長、徽州碑林藝術(shù)館館長,零界點:朱零山水畫研究會副會長。曾獲全國首屆揚州八怪杯書畫大獎賽一等獎,尚意2017全國美展最高獎(中國美協(xié))、入選2017涇上丹青全國美展(中國美協(xié)),2017年安徽省美術(shù)大賽最高獎,2018中國福州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畫展最高獎(中國美協(xié))。入選2018山水硯都多彩肇慶全國美展(中國美協(xié))、2019年弄潮杯全國中國畫大賽優(yōu)秀獎(西冷印社主辦)、2019首屆吳昌碩國際藝術(shù)大獎賽二等獎(西冷印社主辦)、建國70周年安徽省美術(shù)大賽優(yōu)秀獎(安徽省美協(xié)主辦)、2020"中國美術(shù)世界行"成果匯報展最高獎(中國美協(xié))、第四屆"弄潮杯"錢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獎(西冷印社)等。
圖文|楊林
![]()
![]()
當(dāng)北魏造像的鑿痕在宣紙上洇開墨暈,當(dāng)西周鼎彝的銘文與松梅水仙在絹素間相遇,當(dāng)漢畫像石的鸛魚圖與水墨荷塘共赴一場千年之約——墨拓博古畫,這門融金石氣與筆墨韻于一體的藝術(shù),正以其獨有的厚重與靈動,在古今交匯處鋪展著一幅跨越時空的長卷。
它不是簡單的拓片復(fù)刻,也非單純的山水創(chuàng)作,而是以墨拓為骨,以丹青為魂,讓沉睡的古物在筆墨間蘇醒,讓靜止的歷史在山水間流動,最終成就一場“石上往跡與山水相融”的奇妙對話。
![]()
![]()
墨拓之術(shù),自古便是金石與文化傳承的命脈。匠人以氈包蘸墨,輕撲于碑刻鼎彝之上,將千年前的刀痕、鑄跡原原本本地移于紙上,那深淺不一的墨暈里,藏著歲月剝蝕的滄桑,也凝著古人的精神氣度。
魏碑的端厚筆力、商周銘文的峻拔線條、畫像石的樸拙意趣,皆因這一紙拓片得以跨越千年,與今人相見。而博古畫的妙處,正在于不滿足于拓片的靜態(tài)呈現(xiàn),而是以藝術(shù)家的靈思為橋,讓這些冰冷的金石拓片與鮮活的自然山水、果蔬花卉相遇。
正如那些補繪于拓片周遭的松石、流泉、煙霞、佛手、石榴、靈芝等等,它們不是對古物的打擾,而是為歷史注入的生命力——古鼎旁的水仙添了清骨,殘碑上的煙云漫漶出空靈,造像背后的山巒承接起漢魏氣象,使得原本孤立的拓片, 頃刻間有了呼吸,有了語境,有了“古今交匯,靜穆中見滄桑”的深邃意境。
![]()
![]()
![]()
![]()
在我的博古山水畫中,這份“交融”被賦予了更鮮活的靈魂。不同于傳統(tǒng)博古畫對器物的花卉補繪,我更追求拓片與山水的“共生”。
當(dāng)北魏殘石的佛影從煙霞中透出,那崚嶒山骨,既是對造像時代氣象的呼應(yīng),亦是水墨精神的自然流淌;當(dāng)古琴的優(yōu)美造型與蒼松翠竹相映,金石的硬朗與草木的柔勁在筆墨間形成奇妙的張力,仿佛能聽見青銅與松風(fēng)的和鳴。
我始終相信,拓片是歷史的“回聲”,而山水是自然的“語言”,我的筆,不過是讓這兩種聲音在畫紙上達成和諧的共鳴。那些隱于煙云的造像、琴拓、與飛瀑相伴的銘文、同山石共舞的琴音,不再是博物館櫥窗里的標(biāo)本,而是成為山水長卷中有機的一部分,既帶著“吉金真貌”的古雅,又透著“林泉高致”的生機。
![]()
![]()
![]()
![]()
![]()
![]()
![]()
![]()
![]()
![]()
![]()
![]()
![]()
![]()
墨拓博古畫的魅力,正在于它打破了時間的壁壘與藝術(shù)的疆界。它讓金石學(xué)家眼中的考據(jù)對象,成為了書畫家筆下的審美載體;讓歷史課本里的文物名詞,化作了尋常觀者心中的情感符號。
而我的博古山水,便是想在這份魅力中,更突出“山水”的敘事性——讓拓片不再是畫面的主角,而是山水長卷里的一個“路標(biāo)”,引導(dǎo)觀者從眼前的筆墨,走向千年前的歲月;從紙上的煙霞,讀懂古人的情懷。
在這里,每一道墨痕都是一次對話,每一處補繪都是一次致敬,最終成就的,是一場“與古人同游林泉”的審美旅程,一次“石上往跡與山水相融”的精神共鳴。
乙已夏月于鳩茲大官山 楊林。
楊林其它墨拓博古畫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