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書卷里的兩漢”遇上“非遺里的兩漢”,千年漢風帶著墨香與古韻,再度徐來。11月5日,第三屆漢文化論壇在徐州舉辦。古籍、圖書、非遺、文創、兒童畫等充滿漢文化元素的作品同步展出,開啟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
![]()
《漢書》領銜,書卷里的兩漢解鎖千年文脈
“書卷里的兩漢”展區成為專家學者與文史愛好者流連的“尋寶之地”。展柜里陳列的3套古籍——《漢書》明刻本、《白虎通》明刻本、《錦繡萬花谷》過云樓藏書復刻本,更是全場焦點。
![]()
這3套古籍現珍藏于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珍本館,平時鮮少對外展出,此次漢文化論壇為文史愛好者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鑒賞機會。
![]()
在明萬歷四十七年鐘人杰校刻本《漢書》展柜前,幾位史學專家俯身細觀。有專家感嘆,“24冊完整留存,歷經四百余年仍墨色清晰,實屬難得!”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間近兩百三十年的風云歷史。
![]()
一旁的明代郎壁金堂策檻刊本《白虎通》,則以頁間清晰的墨筆句讀吸引了眾人圍觀。學者們由此談起公元79年漢章帝主持召開“白虎觀會議”,班固奉命將會議記錄整理成書的故事,認為這部源自經學辯論的古籍,至今仍是窺探漢代思想寶庫的重要窗口。
![]()
“這套《錦繡萬花谷》過云樓藏書的精美復刻本,也是難得一見啊!”2012年6月,鳳凰出版傳媒集團以2.16億元人民幣,競得一批以現存最大部頭宋刻孤本《錦繡萬花谷》領銜的“過云樓藏書”。現場有嘉賓贊嘆,宋刻本素有“一頁千金”之譽,此次展出讓與會者得以近距離感受宋刻本的千年風雅。
展墻之上,近百本漢文化相關著作整齊陳列,構成了一面漢文化知識墻。其中既有徐州當地專家們的深耕之作,也有《漢學大系》系列叢書,還囊括了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多位海外漢學家的研究成果。與會嘉賓或駐足翻看,或低頭討論,沉浸于這場跨越千年的漢文化對話之中。
匠心手作,非遺里的兩漢觸摸漢代煙火
“非遺里的兩漢”展區,成為現場另一道獨特風景,更如一座可“觸摸”的微型兩漢文化博物館。來自徐州戶部山管理中心的金筱滿以及云龍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的宋雅婷,身著漢服“穿越”而來,為嘉賓講解展品。
![]()
![]()
![]()
展區里,精巧的徐州剪紙與生動的泥塑、面塑相映成趣,將歷史典故、生活百態定格于方寸之間,質樸中傳遞著千年不息的煙火氣。徐州竹編、徐州傳統建筑模型以及呂梁硯等展品,讓沉睡于史書中的漢文化,在當代能工巧匠的指尖重新綻放出迷人的光彩,為論壇增添了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
![]()
![]()
“遠望是漢時明月,近觀是今日徐州的青山如黛,這漢繡的紋理及配色,太美了”,有嘉賓在徐州漢繡作品《漢映青山綠水間》前贊嘆道。掛于展區C位的馬莊香包,色彩濃烈、寓意吉祥,一針一線間盡顯民間智慧的溫情,“蘇超足球”香包更是別具新意。
![]()
![]()
沉穩大氣的鐵壺與光澤溫潤的漢漆器更是亮眼。鐵壺以其堅實質感,訴說著漢代冶鐵的輝煌;漆器上流轉的光華,則默默印證著“百里千刀一斤漆”的古老技藝傳承。由漢畫像石拓印而來的拓片,更是將漢代人紡織等場景“搬”至眼前,讓與會嘉賓得以直觀感受漢代社會的生活氣息與瑰麗的藝術想象。參會嘉賓紛紛點贊稱,這個展區不僅讓大家看到了傳承人的技藝,也讓大家感知到了兩漢文明的厚度與溫度。
![]()
在“童畫里的兩漢”展區,20多幅漢文化主題的兒童畫作品流淌出格外鮮亮、活潑的色彩。與一旁古樸的拓片、珍貴的古籍不同,這里撲面而來的是由孩子們用畫筆構筑的天真爛漫的“兩漢宇宙”。這些來自中國兒童畫之鄉睢寧的作品,傳遞著兩漢文化在新時代血脈中的蓬勃律動。
![]()
漢代油燈的典型代表《銅牛燈》、讓漢俑舞姿“跳”上生活茶盤的《歌舞俑六角銅盤》、還原西漢鎏金博山爐“神仙顏值”的冰箱貼……展柜上,以徐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為靈感設計的產品構成了“文創里的兩漢”,讓文物走出展柜,以貼近生活的形式成為觀眾可帶走、可珍藏的“漢文化記憶”。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邢志剛 任雨風 張曉培 鄭陽/文 顧煒 劉暢/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