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區有座古寺大悲禪院,是天津市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寺廟。
![]()
大悲院與眾多歷史名人也與其頗有淵源,《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唐朝的唐玄奘在寺中供奉,晚清名臣李鴻章率軍住寺,“海河之子”一代奇才李叔同紀念堂,前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字,可謂是歷史文化傳承深遠。
![]()
大悲禪院位河北區天緯路,也即是海河之上天津之眼的東北。古寺始建于清朝順治年間(1658年),寺院分東西兩院,東院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鎮海塔等,西院有大悲殿、玄奘法師紀念堂、弘一法師紀念堂、倓虛法師紀念堂等組成。
“名不副實”的山門
大悲禪院山門是一三間歇山式建筑,黃琉璃覆頂,三道拱形門上分別額書“大勝寺”“真如覺長”“草堂社”,這就奇了怪了,竟然沒有大悲禪院的名字?這不得不說說史上大悲禪院的“不務正業”。
![]()
寺院當然是禮佛的地方,不過到了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大悲寺竟然出了一個吟詠唱詩的文化人主持——世高禪師,他與津門名士張霖、張霔、龍震、梁洪、黃六吉等十余人,于寺內結“草堂社”,詩友唱和,成就了天津文風鼎盛的一段佳話。佛與儒竟然如此的契合,大悲院恐怕也是獨一枝了。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當時的直隸總督李鴻章率軍竟然駐扎到了寺內,“大悲”這名字用到行兵打仗,好像有點不吉利,于是改名為大勝寺,同時還修建了一座五層的鎮海樓。如今鎮海樓的塔剎還保存在大雄寶殿的西側,只是古樓已經無蹤。不過我來的時候看到藏經閣東側,新建了一座古塔,應該是復建的鎮海樓吧。
![]()
1954年重修大悲院,當時的佛教協會會長給題寫了“真如覺場”四字匾。
山門上的三塊匾額,竟然生動地詮釋了古寺的三段重要的歷史,這種巧妙的設計,諭示了山門建設者的良苦用心。
精美的明清佛教塑像
大悲禪院的佛教塑像有數百座,大多都是明清時期的文物,其雕琢之精美、寶相之莊嚴讓人心生敬仰之心。
![]()
釋迦寶殿內明代所鑄古銅鎏金千佛蓮座釋迦牟尼像是由靜海區請過來的,蓮花座上有999個小佛,俗稱千佛蓮花座。
![]()
大悲殿內供奉著二十四臂觀世音菩薩塑像,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故稱大悲殿,這也是大悲禪院的由來。
![]()
大雄寶殿內供奉著的藥師如來、釋迦如來、阿彌陀佛。
古寺名人紀念堂
大悲殿的左右兩側分別是玄奘法師紀念堂和弘一法師紀念堂。
唐玄奘是盛唐時期西度取經的大法師,也是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他與大悲禪院有何淵源呢?
![]()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當時的住持等慈法師從北京請來了玄奘法師的頂骨,并供奉在了這里。1956年,因應印度政府請求,時任總理周恩來批示,將頂骨送往印度昔日玄奘法師求法地那爛陀寺遺址供奉。如今紀念堂內供奉法師塑像,以及復制的明代絕版的玄奘畫像,舍利塔內的靈骨已經不在了。
![]()
弘一法師紀念堂則是為了紀念海河之子律宗第十一代祖師李叔同所建。紀念堂內有李叔同的作品和介紹,居中供奉弘一法師銅像和一幅油畫像。這個畫像可不簡單,這是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的作品,只不過這是仿制品,原作當然在博物館收藏了。
![]()
寺內還有一座舍利塔,這是天臺宗第44代傳人倓虛法師的設了塔。1940年,倓虛法師應眾人邀請,主持募捐擴建大悲院,于是才有大悲院中興及至今日之繁盛。故而才有了倓虛法師的舍利塔和紀念堂。
天津大悲禪院,一座佛教文化濃郁的歷史建筑,如今已經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門票才5元的香火錢,不僅是天津祈福的勝地,其周邊的又有天石舫、天津之眼等網紅打卡點,妥妥天津旅游必打卡景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