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縣衙,估計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弄不明白它究竟指的是什么?其實,縣衙也就是民間常說的衙門,是朝廷頒布法令、條例、征稅納糧的地方,也是庶民百姓喊冤叫屈打官司的地方。縣衙的最高官員稱知縣,知縣下設縣丞(掌管糧秣、賦稅)、主簿(掌管戶籍、巡捕,天啟時曾革除)、典史(掌管監察、獄囚)分理縣務;又有教諭、訓導,專司學政教育生員。早期縣衙多為四合院結構,坐北朝南布局,符合“居中而治”的傳統理念。
![]()
現存最早的縣衙建筑可追溯至北魏時期(約公元500年前),如平遙縣衙始建于北魏,現存元代建筑(1346年)是典型代表。而在我國藏著一個地方,它是山西最大的宋代縣衙,面積31.5畝,看看縣太爺住的地方怎么樣? 可能好奇的朋友就會問了,山西最大的宋代縣衙在哪里?那里又有哪些少為人知的秘密?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有關榆次縣衙的那些事。榆次縣衙位于榆次老城內,是山西最大的宋代縣衙。
![]()
作為封建官僚體制的基層衙署,榆次縣衙是中國古代衙門文化的縮影。縣衙整體布局、規模形制體現了明清時期的地方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寢”的特色。縣衙內既有縣太爺坐堂審案的辦公區域,也有后堂家屬生活區域,還有神廟祭祀的部分。縣衙內的主要建筑都建在同一中軸線上,這條中軸線也是游覽的主要線路。進入縣衙后,你可以看到縣衙的儀門(也就是二門),儀門檐下的橫匾寫著“晉藩首府”四個大字。
![]()
由此可見,榆次曾經是山西省的首府。向前穿過寫有“廉生威”字樣的石牌坊,就是懸掛著“明鏡高懸”匾額的大堂,這就是當年縣太爺審案的地方,如今這里每天上演著縣太爺升堂的仿古演出,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場。大堂面前的庭院兩側,有六房,就是明清時代州縣下設的六個辦公機構,州縣六房對應于中央的六部。當你來到三堂時(就是小說中常提到的“簽押房”),一定不能錯過堂中懸掛的一副對聯“劇暑悲難渡,晴秋喜卻回”。
![]()
這幅對聯,它是康熙皇帝視察時御筆親題賜予當時的知縣祖良才的。縣衙內還有酂侯祠、衙神廟、獄神堂等祠廟可以參觀,如果有興趣,你還可以去縣衙內的死囚牢逛逛,感受下當年囚犯暗無天日的生活環境。縣衙內,無論是大堂、祠廟還是牢房,各類建筑上的石雕、磚雕,刻工精細、刀法嫻熟,而衙內隨處可見的各種楹聯和匾額,講述了中國古代理想的為官之道和做官操守,有興趣的游客可以仔細讀讀。
![]()
明清兩代往往在廟宇和大型衙署的正門外建照壁、牌坊等,作為整個建筑組群的序幕,以作遮蔽和裝飾之用,給人一種莊嚴雄偉之感,還起到一種進門由隱蔽轉而達到“豁然開朗”的效果。可見先人用意之精、匠心之巧。
特別是對于工作和生活在山西晉中以及周邊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說,對于山西最大的宋代縣衙,面積31.5畝有啥想說的,也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