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山行蹤
石維明
那座山,真的是怪石嶙峋,盡管海拔不是太高。
秋日奔赴那座山時,熱心人提醒我們,注意帶上毛衣毛褲。
一路向南,天府正南,便是奇妙的五龍山,這座山古稱“穹窿山”。
到了山腳下的仁壽縣禾加鎮化石村,才發現艷陽高照,毛衣毛褲根本用不上。
甘泉寺的隱秘往事
五龍山北麓的化石村,一個村,居然有兩處“國保”文物,真是卓爾不群!
這兩處文物,一個是村西方向的甘泉寺,一個是村北方向的雙堡牌坊。
汽車在山間林盤行駛了一會兒,遠遠地看見一道疊石而成的圍墻。抵近,發現嵌刻在石墻上的一塊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募叩修路碑名記》碑,上書:“邑之甘泉寺自明宣德建修以來……”可知甘泉寺始建于明宣德年間(1426年—1435年),距今已有近600年歷史。《仁壽縣志》記載:“甘泉寺在治東,明初剎也。佛殿自盾以上皆疊木而成,無一牝牡榫。”
石墻后,是一片翠綠的楠竹林,茂盛參天。依稀可見甘泉寺當年134畝地域的宏大規模。
沿石墻前行,一座單檐歇山頂的古建筑映入眼簾,淡灰色的正脊屹立在紅磚房的屋頂,彰顯出沉斂大氣、華而不奢的莊重。
甘泉寺依其地勢從高到低,建數重殿宇。歷史上是遠近聞名的香火勝地。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金沙灘之戰,楊五郎單騎逃出,往五臺山落發為僧,潛心修佛。后前往峨眉山問道,途經五龍山,路過甘泉寺,在此禪修三月。
甘泉寺在歲月中也歷經磨難。《仁壽縣志》記載:“獻(張獻忠)賊擾蜀時,燒其寺殆盡。惟佛殿火之輒息。賊恚,以刀砍門而去。至今焚處焦黑,如帚許。門限刀痕四,入木皆二寸許。”
大西軍掃蕩甘泉寺后,寺內一派荒涼,雜草叢生。直至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峨眉山仙峰寺派玉彰通禛法師到甘泉寺擔任住持,整飭修復廟宇樓閣,逐步恢復了這里的人氣。民間認為五龍山甘泉寺與峨眉山仙峰寺同宗同族不無道理。
至1949年,甘泉寺僅存二主殿及其廂房共兩院。此后該寺一度成為小學、敬老院、鄉政府辦公處。現存大雄寶殿、部分廂房、部分石刻和一段約400米的石墻。
在寫滿滄桑的大殿里,土生土長的化石村人鄧由甫敞開心扉,講述了他少年、青年時兩次參與“破壞”寺廟的往事,愧疚和自責寫在他的臉上。
20世紀50年代,鄧由甫在甘泉寺內的鄉中心小學上學,破“四舊”時,師生一起用繩子、撬棍,拉倒了大殿佛像、山門牌坊。20世紀70年代,成年后,公社基建隊的木匠鄧由甫,和同事一起拆毀了哼哈二將殿、四大天王殿、鐘鼓樓、部分廂房等“危房”。
2002年,在成都搞家庭裝修的鄧由甫,偶然從一名大學教授那里得知甘泉寺科考價值、文物價值:“甘泉寺大殿全部由金絲楠木建造龍須拱,這可是明代建筑孤例啊……”
鄧由甫毅然回鄉,做起了甘泉寺義務守護人。
23年來,他執著地漫山遍野地尋找甘泉寺散落的石雕、柱礎、瓦片、舍利塔構件等文物,存于大殿照壁后方。為保護這座寺廟,他常常與來砍樹、拆墻磚蓋雞圈豬圈、搬拿東西的鄉民理論,爭吵是家常便飯,甚至打過架。
在義務守護甘泉寺6年后,鄧由甫2008年正式受聘為甘泉寺文管員,領到了300元/年的補助,現今已上調至6000元/年。
頭戴灰色棒球帽的鄧由甫,滔滔不絕地向我們講述,他不斷向縣里遞交材料,反映甘泉寺的現狀。甘泉寺的保護漸漸迎來了轉機。縣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到現場考察,肯定了甘泉寺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2007年,甘泉寺獲批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甘泉寺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里多次對甘泉寺進行了修繕,安裝了監控設施,對甘泉寺整體進行了測繪。
鄧由甫給我們展示了他憑記憶手繪的甘泉寺昔日平面圖、建筑立面圖。他期盼這座古剎有朝一日能再現昔日的輝煌。
原山門處,可見造型古樸的兩只石獅、兩只石象。深幽的青苔小徑那端,便是甘泉寺井。
仁壽的東南部缺水,歷史上經常發生旱災,鄉民靠天吃飯,然而,似乎是上天眷顧,甘泉寺院內,竟有一汪清泉由地里冒出,汩汩流淌,一年四季源遠流長。《仁壽縣志》記載:“甘泉寺井……其井深不可測,泉味甘而冷,震齒。”
我們視線中的大雄寶殿,坐東南向西北,單檐歇山式九脊頂,四周柱間共施斗拱24朵,屋面施青灰色瓦。支撐屋頂的經柱均為五龍山產的楠木,防潮性能極佳,幾百年來無變形、腐朽的跡象。
我們離開甘泉寺時,80歲的鄧由甫追出來,手里攥著一卷圖紙,打開給我們看,他急匆匆地說,這是他從峨眉山寺廟住持那里找到的甘泉寺的歷史資料,他費了大半天功夫,才如愿復印了這套資料回來。
![]()
甘泉寺
寂靜的“雙堡牌坊”
雙堡牌坊地處化石村徐家壩子的青山綠水間,周圍是一片寂靜的稻田。一條南北走向的石板路連接起兩座牌坊。
兩座牌坊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和光緒八年(1882年),系清廷為表彰徐家壩子上的“徐母楊氏”和“徐母余老太君”(楊氏的嬸娘)而批準修建的節孝坊。節孝坊是清代“節孝”觀念的物質載體,反映了清代社會倫理、家庭觀念和社會對貞節孝道的推崇,見證了地方文化與歷史的傳承。
向導、化石村掌門人林繁給我們介紹,節孝坊即貞節坊,起源于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理念。歷代封建王朝為表彰遵循封建禮教的婦女,以國家名義樹立節孝牌坊。明清最為盛行,由地方政府逐級向上申報,皇帝審定并頒旨建造,節孝坊上均見“圣旨”二字。
雙堡牌坊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筑的規整與莊重,兩坊風格相似,均為四柱三開間,三重檐歇山式屋頂,運用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等多種石雕技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動物造型生動逼真,體現了清代石刻藝術的高超水平。
徐母楊氏之牌坊,也稱下牌坊,高11.47米,寬7.16米,飾有九龍“圣旨”匾額。全坊用109塊石料,精雕細琢成90龕(幅)戲文和民間故事造像。整坊無一鉆痕露面。
牌坊兩面各有楹聯二副、序文一則,由清乾隆年間貢生葉云瑞撰書。
南面立柱兩副楹聯是:“撫乃子,事乃姑,一片肝膽如鐵石;達于朝,書于史,平生節孝壯山河。”“閨閣有完人是真難事,朝廷頒懿旨用表芳名。”橫批“清白高風”。北面立柱兩副楹聯是:“婦稱為孝,姬號曰貞,事傳萬古碑長在;志潔如水,心堅似玉,名著千秋字亦香。”“血性出紅閨,行路傳言皆快意;貞心垂白石,貳臣對此必羞顏。”橫批“倨強德性”。
牌坊南面的《徐母楊老孺人節孝坊序》、北面的《徐母楊老孺人節孝坊贊并序》告訴眾人,徐母楊氏天姿芳潔,知書達理,16歲嫁到徐家,18歲生一女,兩年后丈夫病故,不久婆婆、公公相繼去世,留下13歲小叔子。接連的打擊落在了這個20歲女子單薄的肩上,她備嘗艱辛,一腔熱血,撫育女兒和小叔子長大成人,守寡40年,60花甲去世,碑上序文道“一生之苦未能酬,千古之香名益著……”
依據地勢高低,二號坊又稱上牌坊,是徐母余老太君之牌坊,高12.53米,寬10.33米,坊頂寶塔為八面體塔身,石柱前后立獅像鎮門獸。全坊用102塊石料構成,有戲文和民間故事及花卉雕刻共166龕(幅),大梁正中鏤空雕刻“圣旨”“旌表”字樣。
牌坊楹聯由清光緒年間山東曲阜知縣李夢瀛題書。南面楹聯為:“臣心難盡,子職難供,獨讓閨閣人撐持天地;廉士無碑,美夫無碣,惟留節孝坊震爍古今。”“節烈堪嘉則篤其慶;孝思不匱載錫之光。”北面楹聯是:“地道葉安貞數十年,鞠子事親,身無倦色;天恩隆賜祉五千里,揚徽表德,世有余芬。”“竹箭松筠比其堅節;龍章鳳誥錫以殊榮。”橫批呢?大家仔細尋找,發現橫額的位置被“節孝坊”三字占據了。
序文由貢生葉云瑞撰書,牌坊南面的《節孝坊序》、北面的《節孝坊贊并序》講述,徐母余老太君,質比蘭芳,品如玉潔,19歲出嫁,先后生一女一子,28歲那年丈夫去世。“她上事翁姑,必愛必敬,下養孤子,恩斯勤斯,始終如一”,守寡到62歲去世。
大家佇立在牌坊面前,在欣賞牌坊精湛石刻藝術的同時,也為兩名女性在封建禮教下的命運而嘆息。
林繁告訴我們,20世紀60年代,“造反派”破“四舊”,一行人帶著榔頭、錘子來到稻田中央的雙堡牌坊,氣焰囂張地準備動手。在歷史文物面臨危險的情況下,生產隊長挺身而出說,你們破“四舊”我們支持,但是社會主義的稻田不能受損失,你們“破”的時候,不能“破”到地里的水稻,否則必須照價賠償,打爛、打碎的石頭、石渣必須全部運走,稻田必須恢復原樣!“造反派”碰到這個軟釘子,面露難色,只好垂頭喪氣地離開。雙石牌坊才幸免于難……
2006年,雙堡牌坊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雙堡牌坊
山坡上的書院
來到化石村南一個平緩的山坡上,瞅見樸實的房舍“五龍山書院”,不免有些吃驚。
書院外墻上,有仁壽本土詩人李杰所作《五龍山賦》,本土書法家李坤林書寫。賦中有幾句:“地勢殊異,有穹窿存于焉。楨楠森森,太龍壘壘。聲名俱遠者,相去三四里,若甘泉,若雙石牌坊。遙相呼應,相得益彰。蓋聞五龍石林怪異,頓生仰慕之意。未睹其貌,百鳥和鳴。塵事渾忘,神清氣明。于是盤紆徒觀,過松林,復行數十步,徑極狹,惶惶扶上。其目之所及也,內存欣狂。聚若磐石,散若繁星。有石風吹則動,有蟾臥而望波。有石中分一線,有龜一吻千年。其形也巧,其態也神。或嬌或媚,或雄或剛。”
大家慢慢欣賞、品味,感覺意境悠遠,文采斐然。也有人指出在駢句、對偶、平仄等格律方面尚有提升空間。不過此賦也符合近年一些學者歸納的辭賦散文化走向。
書法家黃啟國身著攝影背心,一路步伐矯健,根本看不出他的實際年齡。此時他在書案前略一思索,揮毫疾書,龍飛鳳舞的“殘橋望鄉”四字落成,迎來一片掌聲。
之前游覽、考察時,畫家姚葉紅一直凝視遠山,若有所思。這會兒,他麻利地鋪開宣紙,潑墨揮毫,一幅寫意山水畫呈現在大家面前,表現山石肌理、煙雨迷蒙的雨點皴、米點皴技法躍然紙上。又加上一抹紅色,這幅山水畫立刻有了朝霞灑落、層林盡染的靈氣。
在書院徘徊,見一高約一米五、寬約一米的雅致木牌立于草坪小徑,上寫“向雨亭”行書。尋著箭頭過去,有一石砌平房,上面又有木牌,寫有“雨……停”二字,并有白描人物頭像,均為宋代裝束,男左女右,左為頭戴宋代紗帽的“公子”,右為結鬟式發型的“公主”,不覺為這一“方便”處所的幽默設計莞爾。五龍山書院創始人杜光澤身材魁梧,卻心思縝密,滿身藝術細胞。他收集、儲藏在2024年11月落成的五龍山書院的近兩萬冊圖書,涵蓋歷史、地理、人文、哲學、教育、科學、文學、美術、書法、攝影、曲藝等。
![]()
五龍山書院
杜光澤說起故鄉的人文如數家珍。很多人知道仁壽是四川的第一人口大縣,卻不知仁壽也是鐘靈毓秀之地,仁壽出過五代“花間派”詞人、藏書家孫光憲;北宋江西詩派詩人韓駒,其詩為宋徽宗、蘇轍、黃庭堅所賞識;南宋名臣、書法家虞允文;南宋詞人、官員虞剛簡;元朝詩人、學者虞集。現當代又涌現出“東方梵高”、長安畫派代表石魯(馮亞珩),書畫家、篆刻家馮建吳。南宋《方輿勝覽》對仁壽如此評價:“地重跨鰲,陵井熬波夙擅牢盆之利;恩隆分虎,隅山毓秀率為鈞軸之才。”
歷史上,巴蜀文狀元僅有14名,大家耳熟能詳的有明代新都人楊慎、清代資州人駱成驤,其實,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還出了陵州(今仁壽)狀元何栗。陵州文教、科舉水平發達。清嘉慶年間《四川通志》列有宋代進士4229名,按籍貫劃分,眉州進士排第一(861人),陵州進士排第六(164人)。清代仁壽中舉人78名、進士9名,在資州直隸州諸縣中名列第二。
這片熱土,周朝時為蜀國之地,秦并巴蜀后,納入蜀郡。南朝梁武帝設懷仁郡懷仁縣(今仁壽)。史料記載,東漢漢安二年(143年),著名道士張陵云游至此,觀察到適合開鑿鹽井的地質條件,指導鄉民開鑿出鹽井。當地人將此鹽井命名為“陵井”,以紀念張陵道士。北朝西魏廢帝二年(553年),設“陵州”,改懷仁縣為普寧縣,歸屬“陵州”管轄。故仁壽古稱陵州。
“仁壽”的得名,與隋文帝楊堅和他的四子蜀王楊秀有關。楊堅在位24年,僅使用過“開皇”(581年至600年)、“仁壽”(601年至604年)兩個年號。史書記載,隋開皇十三年(593年),詔修“仁壽宮”于岐州(今陜西省寶雞市)。怕熱的隋文帝,喜歡居于靠近山水的仁壽宮。楊堅四子蜀王楊秀情商很高,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將治下陵州的普寧縣改為“仁壽”縣,以表達對父皇的忠心。“仁壽”就這樣作為正式地名出現在歷史舞臺上。心有靈犀的隋文帝在60歲這年(601年),將年號“開皇”改為“仁壽”。
宋、元時期,仁壽先后屬成都府路、成都府管轄。明洪武六年(1373年),仁壽縣屬四川行中書省成都府管轄 。清雍正五年(1727年),仁壽劃入新成立的資州(治所在今資中)直隸州。民國初期,仁壽短暫屬成都府管轄。
這樣看來,“仁壽”這個擁有豐滿內涵和吉祥寓意的地名、與皇帝有關的地名,已經存在1427年。歷史上作為成都的“地盤”前后約有360年。可以說,地處成都正南方的人文仁壽,作為天府新區的一分子,和成都遙相呼應,藕斷絲連。
鄉村大舞臺
夜宿五龍山上的云威山居。在四合院的水池邊,泡上一杯綠茶,慢慢地啜飲,耳邊傳來一陣蛙聲。
山居旁,是幾株枝繁葉茂的榕樹。向導林繁說,知道嗎,榕樹被選為仁壽的市樹,除了生命力旺盛這個因素外,“榕樹”兩個漢字的第一個字母“RS”,與“仁壽”兩個漢字的第一個字母“RS”契合也是重要考量。
一副儒雅的書生模樣的林繁,神秘兮兮地說要帶我們去五龍山東廣場看熱鬧。他個子不高,鼻梁上架一副眼鏡,走在山間小道上卻健步如飛。
山坳里的五龍山東廣場,此刻已是人流涌動,燈光璀璨,坐有不下七八百人。在射燈巡視下,可以看到一張張興奮的臉。幾十平米見方的屏幕上,實時滾動著直播間的點贊與留言。化著淡妝的主播們輪番上場。
我們這才知道,這是化石村打造的“鄉村大舞臺”,面向全球的抖音直播。光是聽聽,就讓人亢奮!
主持人是一條西裝革履的粗壯漢子,嗓音帶有磁性,口若懸河,帶動現場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他的舉手投足自帶幽默,比如他需要一個道具,在麥克風中請團隊伙伴給他拿來,很快,一名穿著演出服的豐滿女士匆匆給他遞上。主持人拱手謝過,又笑嘻嘻招手加一句“沒想到又是您,跑得這么快,是想減肥吧?!”女士仍然一臉陽光,樂呵呵比劃出V型手勢。
坐在我旁邊的幾個村民熱烈交談。一個說:“主持人有點俗氣啊。”另一個說:“這是接地氣。你不懂!”又一個村民感嘆:“主持人是化石村的上門女婿,獨唱的劉幺妹是嫁到化石村的湘西妹子,剛才演唱《珊瑚頌》的是青神縣的一名網紅主播。林繁真有辦法,把各路‘草根’英雄都吸引到五龍山鄉村大舞臺來了……”
主播們激情滿滿的演唱與線下現場的歡聲笑語交織,此起彼伏。他們大多數是本村、本鎮、本縣的鄉民、學生,也有更遠趕來的熱心人。
這會兒,主持人正熱情洋溢地對他們比劃手勢:“感謝原生態的你們給五龍山帶來不平凡的夜晚……”
林繁說,禾加鎮化石村地理位置獨特,地處榮威山脈五龍山北麓,位于資中、威遠、榮縣、仁壽四縣交界處,今年9月8日開播一個多月來,每天傍晚開播時,周圍村寨的鄉民紛紛來“趕集”,鄰縣的主播們也常常驅車趕來獻藝。
林繁頗有些得意地講到,我們要把化石村的“鄉村大舞臺”打造成貴州榕江的“村超”那般,讓各地高手都到我們的“鄉村大舞臺”來露臉,來打擂!我們要借數字賦能,借船出海,讓更多的人認識化石村,認識五龍山,認識五龍山的綠色農產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告別“鄉村大舞臺”,沿著山間小道走回云威山居的路上,大家興致勃勃地持續著剛才的話題。有人說,化石村人情商高。又有人道,其實化石村就是一個大舞臺啊!大家點頭。
![]()
鄉村大舞臺
蛙聲陣陣,繁星點點,看來明天又是一個好天氣,適合攀登五龍山。
有人哼起那首小曲《明天會更好》:“唱出你的熱情/伸出你的雙手/讓我擁抱著你的夢/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讓我們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為明天獻出虔誠的祈禱……”
奇妙的徒步
微風吹過,竹影婆娑。“沙沙”聲在山間步道回響。
我們的四周,皆是茂盛的綠色植被。榕樹、柏樹、槐樹、楓樹、香樟樹……陽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石板路上留下斑駁的光影。
遇見幾名背著雙肩包的“驢友”,在架設的戶外直播云臺前,口齒伶俐地吐出一串臺詞。
步道上,恰好有兩塊人形巨石從兩側擠向中間,仿佛拱門天成,只留一條石隙。這是千萬年前的自然界的造化。化石村人稱其為“一吻千年”。不免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有年輕游客舉著自拍桿留影。我一下想起了網絡作家不養貓發表在晉江文學城的小說《一吻千年》,想起了歌手葉蓮娜演唱的浪漫歌曲《一吻千年》。
一路徒步。空谷足音。正所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海拔650米的五龍山位于榮威山脈的起端,整個山形屬于穹窿地貌,形成于一億多年以前的地殼運動。穹窿構造地貌的典型特征為地臺蓋層受擠壓后形成的帽狀隆起結構。五龍山作為四川盆地保存最完整的穹窿地貌發育的核心區域,經歷了3個主要階段:侏羅紀末期的初始隆升,白堊紀中期的斷裂活動,新生代以來的差異侵蝕。呈現為溝壑縱橫,峽谷幽深,褶皺豐富 。
史料記載,五龍山最初叫“穹窿山”,先民很早就在穹窿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耕作生息。穹窿山缺水,鄉民靠天吃飯,生活艱辛。傳說,這年天氣特別干旱,族長聚集鄉民,在穹窿山山頂擺好祭祀貢品香蠟錢紙,隆重舉行求雨儀式,祈禱上天降雨。六六三十六天過去了,東海龍王終于感知穹窿山旱情,派出五個龍子奔赴穹窿山。五個龍子正好對應了民間的五谷豐登。這五個龍子帶著蝦兵蟹將來到禾加穹窿山,分別在五個山頭扎營,呼風喚雨。三天不到,風雨大作,穹窿山久旱逢甘霖,鄉民載歌載舞。干旱緩解了,但由于雨水沒有蓄積起來,不久旱情又來。為了徹底解決穹窿山的供水,五個龍子橫下一條心,分別化作五座山頭下的山洞,常年流水,供鄉民隨時使用。蝦兵蟹將們則分別化作山上各式各樣的石頭,守護穹窿山。這五個山洞就是現在的康家溝、梅子溝、伍家溝、蘭家灣、龍五溝。穹窿山的鄉民感恩五個龍子,把穹窿山改稱“五龍山”,一直叫到今天。五龍山鄉民在此世代繁衍,人氣越來越旺……
經過玻璃棧道,佇立五龍山森林公園觀景臺,心胸猛然變得開闊了!只見重巒疊嶂,郁郁蔥蔥。憑欄遠眺,東邊是資中縣羅泉鎮,南邊是威遠縣連界鎮,西邊是榮縣雙古鎮。一眼望三縣。
![]()
通往五龍山森林公園觀景臺的步道
遠方的半山腰上,一條悠長的鐵路高架橋在山野間穿過,形成一條長長的弧線。那是連接威遠連界、峨眉山燕崗的“連燕鐵路”,是成渝鐵路和成昆鐵路的聯絡支線,三年前通車。
觀景臺上,有一處大自然留下的奇跡,被稱為“廟臺神音”的神臺。神臺中央有一個陰陽太極圖,站在陰陽交匯點上發聲、歌唱,會聽到連綿、敞亮的回聲,猶如置身于大石缸內。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回聲只有站在陰陽交匯點上的本人才能體會到,周圍的人不能同感。這真是妙不可言!一些游客好奇地體驗著這玄妙的現象。
林繁告訴我們,“五龍山中,還藏著一個只有十二戶原住民的古村落‘鄧家坳’,等待著你們探秘……”
杜光澤指點著山腰道,“你們如果春天來五龍山,將會目擊桐花谷漫山遍野的桐子花盛開的壯觀,觀賞到“五月雪”奇景,體驗南宋詩人林表民詩中‘客里不知春去盡,滿山風雨落桐花’的意境……”
我們的胃口被齊刷刷地吊起。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石維明〔河南鄭州人,現居成都。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直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兼散文專委會副主任。歷任央企作家協會主席、文化宮副主任、《路魂》雜志副主編、《中鐵科技報》總編輯、央企副總經理兼工會主席等。獲第一屆四川日報文學獎(川觀文學獎)、第二屆四川日報文學獎(川觀文學獎)、四川五一文學藝術獎等30余項文學獎。出版文學作品集6部。在報、刊發表散文、小說180多萬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