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本文資料來源:《地藏菩薩本愿經》《雜寶藏經》
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純屬虛構,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在佛教典籍中,閻羅王并非世人想象中那般冷酷無情的判官。《地藏菩薩本愿經》記載,閻王殿中有一本生死簿,記錄著眾生的壽命長短、福報深淺。可奇怪的是,歷代以來,總有一些人明明已經到了大限之期,生死簿上也早已注明,卻偏偏能夠逃過一劫,繼續留在人間。
這些"命不該絕"的人,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
《雜寶藏經》中曾記載過這樣一樁奇事:有一位名叫目連的比丘,以神通第一著稱,他曾親眼見到閻王殿前,幾位鬼差押著一個本該命終的人前來報到。誰知閻王翻看生死簿后,卻突然下令放人,還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此人陽壽未盡,速速送回!"眾鬼差面面相覷,生死簿上明明白紙黑字寫著此人今日當死,為何閻王卻說陽壽未盡?
后來觀音菩薩應目連之請,在一次法會上揭開了這個天機。原來那些能夠死里逃生的人,身上都有三個共同的特征。這三個特征,不是什么驚天的修為,也不是顯赫的出身,而是藏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人忽視的細節里。
那么,這三個特征究竟是什么呢?
![]()
話說東晉年間,建康城中有一位姓張的富商,家財萬貫,在當地頗有聲望。這張富商年近五旬,膝下卻只有一個獨子,名叫張元。這孩子自幼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十八歲那年便中了秀才,全家人都指望著他光耀門楣。
可就在張元二十歲那年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席卷了建康城。起初只是城南幾戶人家染病,很快便蔓延開來,不到半月功夫,城中已有數百人喪命。張家雖然富貴,卻也難逃劫數。先是府中幾個仆人病倒,緊接著張元也開始發燒咳嗽,臥床不起。
張富商請遍了城中名醫,用盡了各種良藥,可張元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一日重似一日。到了第七天夜里,張元已經奄奄一息,氣息微弱得幾乎感覺不到。張富商夫婦守在床前,淚如雨下。
就在這時,一件奇事發生了。
子時三刻,張元突然睜開了眼睛,臉上露出驚恐的神色。他掙扎著想要坐起來,嘴里斷斷續續地說:"鬼差...黑白無常...要帶我走..."張富商忙按住兒子:"元兒莫怕,爹在這里!"
張元仿佛沒聽見一般,自顧自地說著:"他們拿著勾魂牌...說我陽壽已盡...要帶我去見閻王..."說完這話,張元又重重地倒了回去,這次連呼吸都停止了。
張富商夫婦悲痛欲絕,正要為兒子穿壽衣,卻聽門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原來是張家世代供奉的一位云游僧人恰巧路過建康,聽聞張家遭了禍事,特地趕來探望。
這位僧人法名慧遠,是廬山東林寺的高僧,修行已有三十余年。他進了屋,看了看躺在床上的張元,又閉目感應片刻,突然對張富商說:"施主莫要慌張,令郎此刻正在閻王殿前,生死未定。"
"大師此話怎講?"張富商急問。
慧遠和尚緩緩道:"貧僧適才以天眼觀之,見令郎魂魄已到陰間,正站在閻王殿前。閻王翻看生死簿,本欲判其歸陰,可忽然停住了。"
"為何停住?"張富商追問。
"因為閻王發現,令郎身上有一道金光護體。"慧遠和尚說到這里,眼中露出一絲欣慰:"這金光雖然微弱,卻是實實在在的功德之光。"
張富商夫婦聽得云里霧里,忙請大師明示。慧遠和尚便問:"令郎平日里可曾做過什么善事?"
張富商想了想,搖頭道:"元兒自幼在家讀書,很少出門,哪有機會行善積德?"
"非也。"慧遠和尚說:"行善不在事大事小,只在心誠不誠。施主不妨仔細回想,令郎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有過一些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善舉?"
經大師這么一提醒,張富商突然想起一件事來。原來三年前的一個冬日,張元從學堂回來,路過城門口時看見一個乞丐凍得瑟瑟發抖。那乞丐衣衫襤褸,渾身散發著惡臭,路過的行人紛紛掩鼻而過。可張元卻停下了腳步,他脫下自己身上的棉袍,披在了那乞丐身上,又從懷里掏出幾兩碎銀子塞給對方。
"就這一件事?"張富商不太相信。
"還有呢?"慧遠和尚繼續問。
張富商又想起,張元每次看到路邊有死去的小動物,比如被車輪碾死的小鳥、被人打死的野狗,都會停下來,找個干凈的地方把它們埋葬起來,還會念幾句阿彌陀佛。
"對,就是這個!"慧遠和尚點頭道:"令郎這份慈悲心,正是他身上金光的來源。"
就在這時,躺在床上的張元突然又有了呼吸。張富商大喜過望,忙俯身查看。只見張元臉色漸漸紅潤起來,呼吸也慢慢平穩了。又過了半個時辰,張元竟然悠悠轉醒,睜開了眼睛。
![]()
"元兒!"張富商喜極而泣。
張元虛弱地說:"爹...我...我見到閻王爺了..."
"快說說,到底怎么回事?"張富商急切地問。
張元便將自己在陰間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講了出來。原來他被黑白無常押到閻王殿后,閻王翻開生死簿,確實看到他陽壽已盡。可就在判官準備在簿子上蓋印時,閻王突然發現張元身上有一道金光。雖然這道金光很微弱,但在陰暗的地府中卻格外顯眼。
閻王便問判官:"此人身上為何有功德之光?"
判官查了查功德簿,回稟道:"此人曾在三年前寒冬時節,將自己的棉袍脫給路邊乞丐。那乞丐本是天上的一位散仙,因犯了天條被貶下凡歷劫。此人不嫌其臟臭,反而施以援手,這份慈悲心感動了上天,故而功德簿上記了一筆。"
閻王又問:"還有呢?"
判官繼續翻看:"此人平日見到路邊死去的小動物,都會將它們埋葬,并為它們念佛超度。三年來,經他超度的畜生道眾生已有數百,這些眾生往生后都很感激他,紛紛發愿要報答他的恩德。"
閻王聽完,沉吟片刻,突然說:"既然如此,此人功德雖小,但貴在持之以恒。況且他心存慈悲,不分貴賤,這份善心難能可貴。"說罷,閻王便在生死簿上批了四個字:"陽壽未盡!"
判官不解:"大王,他明明已經到了大限之期..."
閻王擺擺手:"規矩雖是規矩,但天道酬善,因果不虛。此人雖然陽壽到期,但他積累的功德為他延了壽。傳令下去,讓黑白無常送他回陽間,再延十年陽壽!"
就這樣,張元又被送回了人間。聽完兒子的講述,張富商恍然大悟,連忙向慧遠和尚行禮致謝。
慧遠和尚卻搖頭道:"貧僧不過是旁觀者,真正救令郎性命的,是他自己積累的功德。"
"可是大師,"張富商不解地問:"元兒做的這些事,在我看來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善,怎么就能感動閻王,讓他延壽呢?"
慧遠和尚微微一笑:"施主有所不知。閻王在判生死時,看的不是你做了多大的善事,而是看你是否有一顆真正的慈悲心。令郎雖然做的都是小事,但他是發自內心地想要幫助別人,這份真心才是最寶貴的。"
說到這里,慧遠和尚頓了頓,又道:"其實,這只是令郎身上第一個特征。那些'命不該絕'的人,往往還有另外兩個共同點。"
張富商忙問:"請大師明示。"
慧遠和尚道:"第二個特征,便是孝順。"
"孝順?"張富商有些疑惑:"這和生死有什么關系?"
慧遠和尚正要解釋,張元突然插話道:"爹,我在閻王殿時,確實看到了這一幕。"
原來,就在閻王決定放張元回陽間之前,殿外又押進來一個中年男子。這男子看起來也是大限已到,被鬼差帶來報到。閻王照例翻看生死簿,確認此人陽壽已盡。可就在判官準備蓋印時,閻王又發現了異常。
這個男子身上的功德之光,比張元身上的還要強烈,簡直像一輪小太陽般耀眼。
閻王大感驚訝,忙問判官緣由。判官查閱功德簿后回稟:"此人名叫王孝,乃是城東一個普通木匠。他父母雙全,但年事已高,都已七十有余。王孝雖然家境貧寒,但對父母極為孝順。"
"如何孝順法?"閻王問。
判官道:"此人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做工,賺來的錢都用來給父母買好吃的。他自己一年到頭舍不得吃頓肉,卻每隔三五日就給父母燉一只老母雞。遇到父母生病,他更是衣不解帶地伺候,比對自己還上心。"
"就這些?"閻王似乎覺得還不夠。
判官繼續道:"更難得的是,王孝對父母從無怨言。他父親脾氣暴躁,常因小事責罵他,他母親身體不好,經常半夜三更要喝水要吃東西。但王孝從來沒有露出過不耐煩的神色,反而總是笑呵呵地侍奉左右。"
"前年冬天,王孝的父親突然想吃鮮筍。當時正是寒冬臘月,哪里有筍可挖?王孝為了滿足父親的心愿,在雪地里找了整整三天,手腳都凍傷了,最后總算在山里找到了幾根冬筍。他歡歡喜喜地拿回家,給父親做了一碗筍湯。"
判官說到這里,聲音都有些哽咽:"更感人的是,去年王孝的母親病危,大夫說只有一種藥能救命,但那藥極為珍貴,要傾家蕩產才買得起。王孝二話不說,把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賣了,連祖傳的房子都賣了,終于湊齊了藥錢,救活了母親。"
閻王聽完,沉默良久,最后長嘆一聲:"難得,難得!百善孝為先,此人有如此孝心,豈能讓他就此歸陰?"
判官提醒道:"大王,但此人確實已到大限..."
閻王揮手打斷:"孝感天地,這是自古以來的天道。此人如此孝順,上天豈會不佑?查查看,他父母的壽數如何?"
判官翻查后回答:"他父母都還有二十年陽壽。"
"好!"閻王當即下令:"既然如此,就讓王孝回陽,再延二十年壽,好讓他能夠為父母送終。傳令下去,凡是至孝之人,閻王殿中當格外關照!"
張元講到這里,看著父親說:"爹,我雖然比不上那個王孝,但這些年來對您和娘還算孝順。每次您生病,我都徹夜守候;每次娘想吃什么,我都想辦法給她弄來。這些年雖然不曾建什么大功立什么大業,但對父母的孝心從未減少過。"
張富商聽了,眼眶濕潤,拉著兒子的手說:"好孩子,好孩子!"
慧遠和尚在一旁點頭道:"正是如此。閻王判案,最重孝道。因為孝順父母,就是報答天地生養之恩。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就算做再多善事,也難得真功德。反之,一個真正孝順的人,就算沒做過什么大事,閻王也會格外開恩。"
"那第三個特征呢?"張富商迫不及待地問。
慧遠和尚看了看天色,已經快要亮了。他站起身來,對張富商說:"第三個特征更為關鍵,它關乎一個人的根本。不過..."
他話說到一半,突然停住了。
![]()
慧遠和尚欲言又止,神色變得凝重起來。張富商父子見狀,心中更是好奇萬分,忙追問第三個特征究竟是什么。
慧遠和尚沉吟片刻,緩緩道:"這第三個特征,貧僧不便直說。因為這其中涉及到天機,更關系到每個人的根本福報。若是說得太明白,反而會讓人生出分別心、執著心,那就違背了佛法本意。"
"那該如何是好?"張富商急道。
"不過..."慧遠和尚話鋒一轉:"當年觀音菩薩曾在一次法會上,對這個問題有過詳細的開示。那次法會上,觀音菩薩不但揭示了第三個特征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她老人家講明了這三個特征背后的深層原理,以及為何閻王會對具備這三個特征的人格外開恩。"
張元忍不住問:"大師可記得觀音菩薩當時是如何開示的?"
慧遠和尚閉目片刻,似乎在回憶什么。半晌后,他睜開眼睛,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觀音菩薩當時說,這第三個特征,其實才是前兩個特征的根本。沒有這第三個特征,前面的慈悲心和孝順心都只是表面功夫。唯有具備了這第三個特征,前兩個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才能真正打動閻王,改變生死簿上的定數。"
話音剛落,東方已露出魚肚白。慧遠和尚看了看天色,對張富商說:"天已將明,貧僧還要趕路。至于觀音菩薩的那番開示,施主若是真心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