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里,陳列著這樣一尊“奇異”的雕像。
雕像中,兩個人相互依偎,女方臉上洋溢著安詳與幸福,男方肩膀上承載著剛毅和承諾。
瞻仰眾多的革命英雄雕像,多是展現人物的英勇無畏,大公無私;唯獨這一尊雕像,刻畫甜蜜的愛情。
![]()
見到這尊雕像后,有些人會陷入疑問:
在國民革命時期,在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兒女私情不足以叫后人立碑歌頌吧?
但是了解其中的故事之后,必然為這對生死戀人的悲壯愛情肅然生敬。
當年,聶榮臻元帥曾在報紙上剪下他們的合照,收藏數十年,無奈在長征途中丟失。
就連周恩來總理,也曾一度想把他們的故事寫成戲文;最后終于在鄧穎超的促成下,才完成了總理的遺愿。
回首滄桑,正是這一對看似平凡的年輕人,為恢弘的百年黨史畫上了具有浪漫色彩的一筆。
一、
![]()
雕像中,男方叫周文雍、女方叫陳鐵軍
不像許多浪漫的愛情故事那樣,他們既不是青梅竹馬也沒能白頭偕老;
他們從相識到相守也不過一百多天的時間。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利用叛變分子屠殺大量共產黨員。23歲的周文雍身份也已經暴露。接組織通知,逃往廣州,參加武裝起義。
為了掩人耳目,組織上給他分配了一個“妻子”,這個“妻子”就是24歲的陳鐵軍。
陳鐵軍,原名陳燮君,廣東佛山人。在廣東大學文學院求學時,決心跟著共產黨的軍隊打天下,所以她改名鐵軍。
與“妻子”相識之日起,命運之手已經按動了他們生命的倒計時,而他們渾然不知,但卻保持著高度默契。
二、
![]()
相識時,兩人雖然都只有二十出頭,但對我黨的貢獻卻不容小覷。
早在1925年,陳鐵軍就參加了“新學生社”,投身革命。一直在廣州做游行起義的群眾工作。
與周文雍相識前不久,她剛躲過廣東國民黨反動派在廣州的大屠殺。逃出敵人的魔爪之后,她不顧危險,立刻喬裝打扮成路人,潛入西關告知鄧穎超。
當時鄧穎超因難產住院,在陳鐵軍和醫護人員的掩護下成功撤離。
廣東籠罩在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之中,我當黨迅速召開八七會議,傳達起義精神。
會議上,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并成立革命軍事委員會,周文雍任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工人赤衛隊總指揮。
并派遣陳鐵軍給周文雍當助手,協助周文雍籌備廣州起義事宜。為掩人耳目,兩人假扮夫妻進行革命活動。
廣州起義是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后,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在第一槍的成功之后,國際顧問不聽聶榮臻、葉挺等人撤退的建議。
從而導致大量敵人圍攻廣州的局面,我黨浴血奮戰,但還是寡不敵眾,留下了血淋淋的教訓。
三、
![]()
周文雍在起義前,參與組織策劃了一場游行也險些喪命。
當時汪精衛、陳公博等扮成“新左派”,在廣州抓捕大量工人,并且恣意鼓吹民主、自由,妄圖籠絡人心。
這種無恥的行為讓人深痛惡絕。周文雍即可組織率領數千名失業工人,在汪精衛的官邸“葵園”門前游行示威,要求釋放被捕工人。
汪精衛集團惱羞成怒,在理虧的情況下出動武裝,周文雍在這次游行中受傷被捕。
得知消息后,黨組織隨即成立營救小組,陳鐵軍全力參與營救計劃。
他們想過武裝突擊,試過買通監獄人員,但可行性都不大。
最后,眾人討論出了一個可行性較高的辦法,但這個辦法非常考驗陳鐵軍和周文雍的默契。
陳鐵軍先是了解周文雍的關押地點,再以妻子身份探望周文雍。
在探望時為周文雍準備的食物盒里,放滿了大量的辣椒。
周文雍是廣州人,南方人向來比較不會吃辣。打開飯盒看到這一大片紅辣椒,周文雍有些遲疑。
但卻相信陳鐵軍,相信我當的決策。于是干凈利落地吃下了這一盒辣椒盒飯。
吃完后,監獄里也沒有水可以喝,沒過多久,周文雍便全身通紅,皮膚發燙。
預警開始謠言周文雍是換來傳染病,必須隔離治療。
第二天,敵人就把周文雍從監獄送往醫院。沒過多久,黨組織很快將周文雍救出醫院。
回到家中的周文雍,受到陳鐵軍的悉心照顧,很快痊愈。得以投入到廣州起義中。
四、
![]()
廣州以起義失敗告終,周文雍和陳鐵軍跟隨黨組轉移到香港。
以李立三為代表的省委主要領導人卻沒有從失敗中得出教訓,還是實行“左”傾盲動主義,使已經遭到很大損失的革命力量繼續遭受損失。
1928年1月,李立三派周文雍去廣州,任務是發動黨員和群眾貼標語、撒傳單,表示共產黨仍有力量。
當時,起義剛剛失敗,敵人仍盤查很緊。而周文雍長期在廣州城里從事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廣州起義時任工人赤衛隊總指揮、廣州蘇維埃政府勞動委員,很多人認識他。
在這種情況下派他去廣州,無異于是去做無謂的犧牲。聶榮臻提出了反對意見,但李立三堅持要派。
為了重建廣州黨組織,周文雍和陳鐵軍沒有考慮太多個人安危,周文雍忠實地執行命令,幾天以后與以妻子身份掩護他的陳鐵軍一起被捕,他們威武不屈,演出了悲壯的“刑場上的婚禮”。
聶榮臻讀到他們英勇就義的消息,不禁流下了熱淚。他懷著對戰友的深深懷念之情,把那塊剪報珍藏起來,保存多年。
五、
![]()
1928年2月2日,國民黨反黨派通過我黨叛變分子,得知周文雍潛入廣州地下工作的消息。很快將周文雍和陳鐵軍一起逮捕。
國民黨反動派曾用種種酷刑,在上海逼迫我黨犯人供出不少機密,才導致我黨全線撤離上海。
如今周文雍和陳鐵軍落入敵手,他們的一舉一動,事關我黨在廣州的地下組織的生死存亡。
但是周文雍和陳鐵軍沒有給敵人任何甜頭。
廣州衛戍司令鄧世增親自審訊這對戀人。具鄧世增回憶,當時國民黨慣用的酷刑,諸如刺指甲,坐老虎登等嚴酷的拷問,周文雍和陳鐵軍依然寧死不屈。
審訊無果,敵人只能強迫周文雍寫“自首書”。
周文雍接過毛筆,轉身卻在監獄墻壁上寫下:
“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盡顯共產黨員獻身革命的浩然正氣。
敵人失去了耐心,草率地走完審判庭的程序,將兩人判以槍決。
相關記載中,提到審訊結束時,周文雍主動提出要求。他要和陳鐵軍拍一張合影。
國民黨監獄門口,年僅23歲的周文雍和24歲的陳鐵軍并肩而立,留唯一一張合影。
陳鐵軍頭戴絨線帽,神態凜然,沒有一絲恐懼;盡管周文雍被脫去滿是鮮血的囚服,被國民黨人換上西裝,但從那支扭曲得不自然的右手可以看出,他受過了怎樣的酷刑。
六、
![]()
2月6日,廣州紅花崗刑場擠滿了廣州市民。
被送到刑場前,周文雍要求國民黨軍隊,只捆綁自己,不要捆綁陳鐵軍。
在刑場上周文雍將圍頸之巾轉繞其妻(陳鐵軍)頸上,并與之握手;其妻則手持周頸部之繩,使勿縛急。
在英勇就義前,周文雍終于向陳鐵軍表達了,一直深藏在心里的情意。
兩人雖然從沒有過一句情話,但共同守護的崇高信仰已將他們的心牢牢地綁在一起。在他們心里,早已將彼此當作自己的另一半,成為了彼此的信仰。
周文雍和陳鐵軍犧牲的第二天,1928年2月7日《廣州民國日報》刊登了一則消息:
“共黨首要周文雍夫婦就戮詳情”。
消息一經傳開,引起了黨內無數同胞的激憤。
曾和周文雍在廣州起義中并肩作戰的聶榮臻元帥悲痛萬分,鄧穎超潸然淚下,周恩來更是感慨地拿著周文雍、陳鐵軍的這張合影,說道:
“這是人間最純真最高尚的愛情”。
七、
![]()
1980年,周文雍陳鐵軍的革命事跡被拍攝成電影《刑場上的婚禮》。
籌拍前,聶榮臻元帥曾先后四次在家中接見電影編劇張義生和導演蔡元元。
在談話中,他回憶道:
“廣州起義失敗后,李立三堅持派周文雍回廣州,我是不同意的。周文雍在廣州名氣很大,他是公開身份的,誰都認識他。但周文雍態度很好,他表示服從組織決定。當天晚上,在香港的機關石階上,我與周文雍坐在一起暢談到天亮,我要他多加小心,沒想到這次長談成了我們最后的訣別。”
“廣州起義失敗后,我在香港報紙上看到他們兩人被殺的事情,報紙上還有他們倆赴刑前的合影照片。我把照片剪下來,藏在身上,一直到長征路上,因為天天打仗到處奔走,最后才丟失,但我一直沒有忘記這件事。”
在談話中不僅為創作人員介紹周文雍、陳鐵軍兩人的特征和斗爭事跡,而且不斷強調,要把這部戲拍好。
最后一次接見時,聶榮臻元帥為劇組提議:
“你們的劇本提綱我看了,劇本名字我想過還是叫《刑場上的婚禮》比較好,觀眾一看就明白了。”
然而,在《刑場上的婚禮》籌拍前17年,周恩來總理就產生了拍攝這個故事的念頭。
1962年2月17日,周恩來總理在北京接見話劇、歌劇和兒童劇作家談到了自己對戲劇的創作想法。
回憶到當年他在上海得知周文雍、陳鐵軍烈士犧牲的消息時,感觸很深,一度想寫成戲卻一直沒能如愿。
所幸,15年后,在鄧穎超的推動下幫助周總理完成了遺愿。
中共佛山市委黨史研究室留存有這段珍貴的歷史資料:
1977年4月15日,中央工作會議剛開完,鄧穎超即將出國訪問。出發前,她專門叫來了侄女周秉德,希望她轉達一些意見,給《刑場上的婚禮》編劇張義生。
鄧穎超:他(張義生)信中提到的許多問題,有的我可能答不上來。我怕是沒時間與他見面了,請他再次南下,介紹幾個人讓他去探訪。祝他成功,這也是恩來的遺愿。
![]()
后記:
這段感天動地的革命愛情故事,最終被搬上了大銀幕,成為了近代史上彰顯革命志士純真而高尚情懷的一段佳話,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