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荷蘭安世半導體突然宣布,停止向中國東莞封裝測試工廠供應晶圓。這場以荷蘭打頭陣、歐盟27國站臺、美國暗中推波助瀾的斷供行動,表面上是合規操作,實則是一場“混合型圍剿”。
他們打著公平貿易的旗號,實則是一招招精準打擊中國科技產業鏈的“組合拳”。荷蘭為什么突然出手?歐盟的底牌還有哪些?這場沒有硝煙的技術戰,中國又會如何應對?
![]()
東莞工廠的“斷糧”來得毫無預兆。10月26日,安世中國收到通知,晶圓不再供貨。晶圓不是普通材料,它是制作芯片的“面粉”,沒有它,芯片制造鏈條就會中斷。
東莞的這家工廠,是中國芯片封測環節的重要一環,供貨一斷,影響的不止是國內企業,還有全球汽車、電器、通訊等整條生產線。
![]()
這次斷供的操作表面上由安世CEO拍板,但業內普遍認為,這是荷蘭政府的授意。因為就在消息公布前不久,中國方面剛剛限制了部分芯片出口,而安世正是受限企業之一。顯然,這是一場有來有回的交鋒。
荷蘭之所以敢帶頭挑事,背后站著的是歐盟的27個成員國,還有美國那只“看不見的手”。法國總統馬克龍早在去年年底就高調呼吁使用“反脅迫工具”,要歐盟聯合起來對中國展開經貿反制。這種工具2023年12月正式生效,權限涵蓋關稅、投資、技術限制等,被稱為歐盟的“經貿核武器”。
![]()
這一次,荷蘭顯然成了第一個“扳機”。安世斷供后,歐洲媒體一片歡呼,認為中國半導體產業將遭重擊。但中方的反應卻出人意料地淡定。安世中國很快發出公告,聲明公司早已儲備了足夠的庫存,足以支撐至年底甚至更久,同時已經啟動了國產替代和多地驗證。
這讓荷蘭這記重拳,仿佛打在了棉花上。原本想讓中國“下跪求饒”,結果發現對方早已做好準備,根本沒有慌亂。
![]()
其實這場混合戰早已有跡可循。早在9月,中國就開始收緊稀土出口,尤其加強了對高端稀土的技術管控。稀土作為新能源、航空航天、軍工、光電等產業的核心原料,中國掌握著全球90%以上的高純度加工能力。
荷蘭這邊剛剛斷供,歐盟委員會隨即在11月3日低調表態,說正在與中國就稀土出口細節進行談判。他們還特意強調,希望中方能夠“穩定可靠地”繼續供貨。
![]()
這就很耐人尋味了。在半導體領域想卡中國脖子,在稀土原料上又得看中國臉色,歐盟的姿態一下子就軟了下來。
荷蘭的第二波操作也沒有停。在中國啟動反制、限制安世芯片出口后,荷蘭方面又一次跳出來,進一步加碼斷供。這一次的動作更大,直接影響到了全球汽車芯片供應。有外媒爆出,日本本田海外年產20萬輛的整車工廠,已經因為拿不到來自安世中國的芯片而被迫停產。
![]()
這讓整個歐盟開始感到焦慮。歐盟內部原本就對是否應該全面跟進美國對華技術封鎖爭議不小,汽車芯片一出事,讓一些國家開始動搖。
歐盟貿易與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就公開表示,安世半導體中荷爭端是可能影響全球的重大問題,歐盟愿意介入協調,推動雙方溝通。這與幾個月前高調喊打喊殺的姿態,形成了鮮明對比。
![]()
荷蘭這次本想打個“樣板仗”,結果不僅沒打疼中國,反倒激發了中國半導體行業國產化的速度。而且巧合的是,就在荷蘭宣布斷供后不久,中美也在馬來西亞和釜山舉行了會談,雙方在多個分歧上達成共識。白宮甚至在11月初公開宣布,中國已經恢復對美部分汽車芯片供貨。
這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中國的應對策略已經從全面防守轉向有選擇的回應,荷蘭成了唯一一個被實質性反擊的對象。
![]()
這也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美國可能暫時退出混戰,中國則把重點放在應對歐盟的27國。歐洲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有些國家是跟著美國走的,有些是觀望,還有一些是迫于產業自身壓力,不得不參與。
斷供行動的真正后果已經開始顯現。不是中國技術倒退,而是歐洲企業開始感受到“反噬”。沒有晶圓,芯片出不來;沒有安世中國的產品,汽車組裝線停擺;沒有稀土,新能源設備進度受阻。
![]()
歐洲意識到,中國不僅是工廠,更是技術的源頭和資源的掌控者。ASML是荷蘭真正的“底牌”,掌握著全球最先進的EUV光刻機制造能力,占據全球市場的80%。但到目前為止,荷蘭并沒有對華斷供光刻機。
原因很簡單,一旦動了ASML,不但中國反制會立即升級,歐洲自身的損失也將是天文數字。ASML每年對華出口額數十億歐元,是其最大海外市場之一。
![]()
歐洲議會內部已經開始有聲音質疑:繼續對華高壓,是否會加速中國實現光刻機國產化?這個問題確實值得他們認真思考。中國在28nm光刻機領域已取得突破,正在向更高水平推進。如果真的被逼到墻角,那反而是中國國產替代的加速器。
如今的情況是,荷蘭出招太快太猛,歐盟來不及協調,結果一上來就把自己逼到了騎虎難下的境地。而中國這邊不僅沒亂,還順勢推動了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重構和國產化。
![]()
西方本打算通過“混合戰”模式,把中國科技發展拖慢甚至打斷。他們動用媒體、規則、貿易壁壘、法律訴訟、國際仲裁等手段,試圖一網打盡。但現實卻是中國市場規模巨大、產業鏈完整、政策支持強勁,應對空間非常大。斷供、封鎖、抹黑,已經不再是能讓中國停下腳步的工具。
與其說是荷蘭斷供中國,不如說是中國借斷供之機,推進了自身的產業獨立。歐盟今天打出的“技術牌”,明天就可能變成中國的“學習材料”。這場混合戰,雖以技術為名,實則是對中國崛起的恐慌反應。
![]()
每一次封鎖,都是對中國自主創新的一次助力;每一個圍堵,都是對中國市場價值的再確認。荷蘭如今已經陷入尷尬的局面,不僅沒有達成政治目標,反而讓自己在中歐、美歐之間搖擺不定,成為典型的“里外不是人”。
這場“斷供風波”,對中國來說是一場應變訓練,對西方來說卻是一次戰略誤判。未來的科技博弈,必然是持久戰。誰的耐力更長,誰的系統更完整,誰就能笑到最后。混合戰開打,中國不慌,反成催化劑。荷蘭打頭陣,卻未能撼動大局,反倒加速了中國科技自主的腳步。
信息來源:
[1]荷蘭安世“斷糧”東莞工廠,國內供應鏈影響幾何?三家上市公司代理商回應來了 每日經濟新聞
[2]荷蘭“強搶”中資半導體企業引發芯片斷供,美歐日車企無一幸免 觀察者網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