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鋪展田壟,藥香初染沃土。正值中藥材種植黃金期,陜西紫陽縣瓦廟鎮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覆膜機往來穿梭,一壟壟地膜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村民們彎腰協作,膜上打孔精準利落,埋入藥莖輕覆新土,每道工序都藏著對來年豐收的期許。
“土地生金靠良方,抱團發展路更寬。”瓦廟鎮新房村黨支部書記劉林的話道出關鍵。該村推行“股份經濟合作社+大戶+農戶”模式,去年120多畝黃精、丹參等藥材效益可觀。通過“走出去學技術、請進來傳經驗”,村里已攢下扎實種植功底,今年再擴種20畝,帶動12戶鄉親抱團闖市場,就近務工崗位同步擴容。
![]()
![]()
種植大戶婁作孝的白芍基地里,旋耕后的土地散發著新土氣息。“今年新增40多畝流轉土地種白芍,從10月底開工至今,每天用工12人,移栽期能到30人。”他指著連片田壟說,小小的藥苗不僅撐起種植規模,更讓閑置土地變就業“寶地”。
循著藥香走進萬畝種植基地,標準化建設的圖景令人振奮。瓦廟鎮緊扣縣委“11146”產業矩陣與“123465”工作思路,以“中藥材產業龍頭鄉鎮”為靶心,在瓦房村建芍藥觀光示范園,在新民村育GAP種植資源圃,同步培優提壯世紅、著效、碩達、祥順和4家中藥材企業,推動6個重點村建成百畝標準化基地,實現“村村有園區、戶戶能參與”。今年全鎮1萬余畝大黃、厚樸、白芍扎根沃土,成了鄉村振興的“綠色銀行”。
![]()
“園區建在田埂上,產業興在民心間。”鎮里的規劃清晰有力:下一步將持續加碼政策扶持、技術指導與市場對接,在延鏈補鏈強鏈上深耕細作。從田間種植到精深加工,從單打獨斗到集群發展,瓦廟鎮正讓一株株中藥材長成“搖錢樹”,為百姓開出致富興業的“千金方”。
(通訊員 陳浩軒)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