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肖婧一 張璐
![]()
金秋時節,碩果飄香。華豐鎮埠南村的26余畝紅薯種植基地里,一派豐收繁忙的喜人景象。田壟間,村民們趁著晴好天氣揮鋤刨薯,一個個飽滿鮮亮、褐紅飽滿的紅薯接連破土而出,裝滿了竹筐與麻袋。“往年自家種幾分地紅薯,收了要么自吃要么零散賣,根本賺不到錢。現在跟著村集體規模化種植,不僅有技術指導,還能穩定賣錢,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正在地里忙活的村民顧勝擦了擦額頭的汗珠,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埠南村黨支部書記賀國龍手持剛出土的紅薯,語氣堅定又欣慰:“這11萬多斤紅薯,是村集體盤活土地資源的‘金果實’,更是咱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薯’,特色產業這條路,走對了!”
破局:土地“化零為整” 破解發展瓶頸
![]()
土地是鄉村發展的根本資源,如何讓零散土地發揮最大效益,是埠南村“兩委”長期思考的課題。此前,該村與許多傳統村莊一樣,存在土地碎片化、種植模式零散、產出效益低下等問題。村民各自為戰耕種“巴掌田”,品種雜亂、管理粗放,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增收渠道狹窄。
“鄉村要發展,集體要增收,必須打破‘各自為戰’的傳統模式。”賀國龍介紹,面對發展困境,村“兩委”在“村集體耕種一塊示范田”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發展新型種植模式,多次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征求意見,深入田間地頭調研,并組織村干部赴先進地區考察學習。經過反復研討,最終確定以土地流轉為突破口,破解發展難題。
村集體通過“自愿有償”原則,以每畝500元的價格從村民手中集中流轉土地,將原本零散分布的“碎片化”農田整合為連片規整的“規模化”基地。同時,結合市場需求與本地土壤、氣候條件,經過多方考察論證和效益比對,最終選定產量高、適應性強、市場前景廣闊的紅薯產業作為村集體主導特色產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方向。
筑基:全鏈“保駕護航” 筑牢豐收根基
產業發展,品種是核心,保障是關鍵。為確保紅薯產業穩步推進,埠南村堅持“內外聯動、全程保障”,構建起“選種—管護—銷售”全鏈條支撐體系。在品種選擇上,村“兩委”主動“走出去”對接優質資源,與泗水縣柳絮集團有限公司達成深度合作,成功引進優質高淀粉型紅薯品種。該品種不僅產量高、淀粉含量足,且耐儲存、市場認可度高,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優質基礎。
![]()
“我們不僅幫村民選好苗,更要全程護好苗。”賀國龍表示,“為保障種植效益,村里與企業簽訂訂單回收協議,從源頭解決‘種什么、賣給誰’的后顧之憂,讓村民放心種、安心收。”種植過程中,村干部帶頭投身田間勞作,帶領村民完成鋪膜栽種、除草灌溉等農事活動;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定期上門指導,從土壤改良、病蟲害綠色防控到科學施肥等環節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有效提升了紅薯的產量與品質。村民王仲勇感慨道:“以前種地全憑老經驗,遇到問題只能瞎琢磨。現在有專家手把手教,病蟲害少了,產量比以前高了一大截,這就是科學種植的好處!”
增收:產業“提質擴鏈” 拓寬共富路徑
辛勤耕耘換來了豐碩成果。今年,埠南村26畝紅薯種植基地喜獲大豐收,總產量達116800斤。按照每斤0.58元的訂單收購價,實現毛收入近6.8萬元,扣除土地租金、農資采購等成本后,為村集體經濟凈增收15000元。同時,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穩定租金收入,參與田間管護獲得務工收入,實現了“一份土地兩份收益”。
![]()
![]()
![]()
“規模化種植+訂單農業”的模式,讓村民切實嘗到了甜頭,也堅定了村集體發展特色產業的信心。據了解,收獲后的紅薯將按照訂單協議,全部發往泗水縣柳絮集團有限公司進行深加工。而埠南村的產業發展藍圖不止于此,村“兩委”已制定清晰的發展規劃:2026年前再流轉土地15畝,將紅薯種植規模擴大至40畝;同步推進紅薯淀粉深加工項目,通過精深加工讓農產品附加值提升約50%,讓產業鏈條更長、收益更高;探索“紅薯+菠菜”輪作模式,實現“一年兩收”,既保障特色產業收益,又穩住糧食生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
示范:模式“復制推廣” 輻射帶動共富
![]()
![]()
從“零散種植”到“規模發展”,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增收”,埠南村以紅薯產業為抓手,通過“黨支部+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成功激活了土地資源潛力,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靈山管理區書記柴茂濤表示:“埠南村種植紅薯的實踐充分證明,立足本土資源培育特色產業,是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有效路徑。管理區將把埠南村的成功經驗作為典型,組織轄區各村開展專題學習交流,從土地流轉協調、技術服務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動更多村莊找到適合自身的產業發展方向。同時,我們將統籌轄區資源,打造‘一村一品、多村聯動’的產業發展格局,讓特色產業串點成線、連線成面,讓共富之路越走越寬,讓鄉村振興的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下一步,華豐鎮將以埠南村為示范樣板,持續推進“村集體耕種一塊示范田”,由村集體統籌規劃、集中管護,打造標準化種植標桿。通過示范田直觀展示優良品種、科學種植技術與產業融合效益,引導各村因地制宜盤活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培育壯大特色種養、農產品加工等富民產業。依托轄區寧陽縣自媒體協會華豐分會、新農人直播團隊等平臺,延伸農產品產業鏈、價值鏈,讓村集體示范田的“試驗果”轉化為群眾增收的“致富果”,讓更多“土特產”變身“俏商品”。以點帶面帶動更多村莊發展特色產業,讓更多村民共享發展成果,讓鄉村振興的“薯光”照亮更多田間地頭,繪就全鎮共同富裕的美好畫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客戶端歡迎各界投稿,提供線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視頻。泰安新聞素材請聯系齊魯晚報泰安融媒中心,熱線電話:0538-69821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